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改革,不论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吃喝住行都有巨大的改变。下面小编带来的是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生活的变化征文精选6篇。
【篇一】
时间过得飞快,1978年至2018年,转眼改革开放已40年。在这40年里,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衣:从多季一衣到一季多衣。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需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很单调,都穿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和蓝色解放装,放眼望去“一片蓝灰色的海洋”。由于数量有限,一人一年就几件衣服,一件就能穿2个甚至3个季节。而今天,衣服逐渐丰富多彩,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服装表演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衣服不仅是人们御寒的工具,更使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平台。
食:从想吃饱到能吃好。“民以食为天”,过去在农村人们想吃饱都是奢望,都以粗粮野菜为食充饥,城市的人们买粮食需粮票,每月仅供应的30斤左右(女干部29斤、男干部30斤,一线工人34斤)的粮食,其中:粗粮占70%、细粮占30%。香油寥寥无几,一年难得吃上一滴。而现在,人们不仅能吃饱,而且能吃好。家家桌上摆满了鸡鱼肉蛋,以前用来充饥的粗粮野菜,也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倍受人们欢迎。
住:从家徒四壁到琳琅满目。从农村老家的住房从村里胡同里家里空荡荡的平房到村外敞亮可开车入户的平房或者二层小楼的变迁;从使用汗厕到水冲厕所,从土坯墙到白墙,从砖墁地到水磨石墁地再到地板砖墁地……参加工作后,开始是单位分给的两间简易板房,冬天生炉子取暖,屋子温度在数九寒天比外仅高几度,最担心的是中煤气。一想烧炉子的煤味,就头疼。在记忆当中,我受了两次中煤气,浑身没劲,头痛得厉害,险些丢了性命!后来因爱人业绩突出,公司奖励给了一套60平米的楼房,集体供暖,再也不用担心中煤气了,出来进去的方便多了,大冬天的,也不怕上厕所了。如今各家各户的住房从满足防风避雨到舒适温馨,家中装修的装修更是华美,精致。家具更是五花八门,现代的,欧洲的,古典的,原木的·……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行:从土泥路到高速公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路都是人们走出来的土泥路,一到下雨天,便泥泞不堪,让人难以行走。那时候人们只有自行车,在这样的路上,困难可想而知。现在,一条条马路,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在上面开小车兜风,是一种享受。交通工具便捷,火车、城际、高铁、飞机……如今乘坐公交还能用一卡通、“云闪付”
……
用:从物资缺乏到琳琅满目。孩子喝的奶粉别说没钱买,即使有钱也不容易买到,如今各种品牌奶粉、米粉比比皆是;如今儿女结婚时添置的用品不但好而且全,再也不是原来的几床被褥了。
学习环境:从游击战到宽敞舒适。读小学时,曾经一个教室里有两个年级的学生,还曾经因教室紧张在各种地方上过课;如今校园内环境优美,操场设施齐全;教室明亮,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声情并茂,内容丰富。
通讯:信息的传递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书信往来、电报救急到人远天涯近,移动电话成了日常最主要的通信工具,距离遥远已不是问题,可以语音、可以视频……
这就是我看到的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我深切体会到,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逐年增长的工资福利,怎会有如此巨大的变迁。
40年努力拼搏,4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明天会更好!生活会越来越富足!作为中国的一位公民,中共党员,我由衷地感谢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了百姓的福祉而殚精竭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要把对党的感激之情化为努力干好工作的强劲动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二】
我是“90后”,也是“藏三代”。近30年来,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雪域高原扎根生长,亲历见证了西藏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其中,被人们誉为“天路”的西藏交通发生的巨大变化,与我紧密相联,让我刻骨铭心。
小时候,听爷爷讲过一些发生在川藏公路的故事:一位军人回家探亲,步行路过102滑坡群,时值正午,烈日当头,他在极其困乏之下躺到山顶的一棵树下休息,不知不觉沉沉睡去,但醒来时,却惊骇地发现自已身处山腰,流动的砂石竟连人带树向下滑了几十米!故事讲的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102滑坡群,位于川藏公路西藏波密县通麦镇以东9公里左右,因附近驻有102道班而得名,由于沿线山体疏松,附近遍布雪山河流,遇有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因而有“死亡路段”之称。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6月至2000年12月,102路段发生翻车事故20起,两台推土机报废,9人死亡。1995年以后,因滑坡出现断道年均50天以上。
爸爸年轻时常年跑川藏线搞运输。当时,他们拉物资从四川雅安走川藏公路入藏,到拉萨需要七天七夜时间,路上还得在兵站住上几个晚上,这还得是在一年当中交通状况最好的时候才行。要是遇上大雪、暴雨等恶劣自然天气或者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那基本就没个准了,不仅有被堵在路上的可能,关键还很危险,经过72道拐、102滑坡群、通麦天险等路段,都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当时由于交通的不便,人员和物资进出西藏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拉萨要购买内地的货物很不方便,品类很少几乎没什么可选性,最明显的是价格比区外贵得多。
十岁那年,和妈妈雪夜被困唐古拉山口,让我今生难忘。2000年春节前夕,妈妈准备带我回四川老家过年,可是当时进出藏航班本来很少,加上临近年关回内地的人陡然增多,机票非常紧张,就连军航“老母机”的机票也买不到(当时由于西藏民航运力不足,军用飞机曾在一段时期经常执行民用运输任务,执行飞行任务的伊尔76运输机被戏称“老母机”)。无奈之下,妈妈和我只能乘坐长途卧铺大客车走青藏线回内地。大客车从拉萨出发后的第三天半夜三点左右,行至唐古拉山口时,由于天降大雪,天黑路滑,发生了翻车事故,车上好多人受伤,我也受了轻伤。当时无法联系救援车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车外气温零下二、三十度,大家只能蜷缩在侧翻路边的车内,虽然司机打开暖风,但那一夜彻骨的寒冷和疼痛、黑暗、无助,让我这个当时还不到十岁的小姑娘刻骨铭心,后来还经常因梦见那个情景而惊醒……
多少年来,由于受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制约,西藏交通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西藏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出藏的交通环境已然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全区已形成以铁路、公路、航空、邮政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青藏、川藏公路建成通车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投资数十亿元,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整改。如今全长1156公里的青藏公路拉萨至格尔木段达到国家二级油路标准,行车时间由以往的两三天缩短为十几个小时,可以说这是高原“天路”伴随社会发展的一种质的飞跃。今年春节休假,我和家人自驾走青藏线回内地,一路穿越茫茫的羌塘草原,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还特意在当年翻车的地方停车,给大家讲述雪夜被困的情形。不过,觉得儿时的记忆一下子被刷新,在青藏公路上来往穿梭的车辆速度均在百公里左右,平整的路面使驾车的感觉十分惬意。200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政府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着力整治川藏公路危险路段,经过对102滑坡群几年的全面整治和观测,这段困扰了西藏交通近半个世纪的“死亡路段”终于“起死回生”,如今天险终于变通途,而且102整改工程已经受了多年雨季的考验,未发生滑坡、塌方等灾害,现已成为川藏路上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据新闻报道:截至去年年底,西藏全区公路通车里程突破9万公里,其中近5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5万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954公里,进出藏大通道高等级化步伐加快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是公路交通,铁路交通和航空事业也在西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了起来。西藏铁路建步伐更是不断加快,先后建成青藏铁路和拉日铁路两大铁路干线,通车里程达到800公里,川藏铁路正在抓紧修建之中。如今要是“坐上火车去拉萨”,无论从北上广,还是成都、重庆出发,都只要四十来个小时,兰州、西宁则只需一天时间。虽然看上去时间仍然不短,但与过去单纯依靠公路进藏的线路相比,如今进出西藏已经称得上舒适和便捷。民用航空领域,西藏先后开辟了国内外航线86条、通航城市47个,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周边大中城市的航线网络。要是乘坐飞机的话,进出西藏更是便捷、相当容易,毫无距离感,可以说“香巴拉并不遥远!”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让西藏真正建起了一条条天路,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西藏交通的变迁,就是西藏发展的缩影。我充分相信也十分期待,在改革开放号角的鼓舞下,西藏交通必将更加便捷,西藏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高原“天路”的腾飞必将推动西藏新的跨越。
【篇三】
童年总是欢乐无限,每代人却有不同的体验,对比爸爸、我和小侄子的童年,能看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这些变化出现在奶奶的唠叨里、爸爸的闲聊里、我的眼睛里。
爸爸的童年
老爸出生的那一年,那时的窗户还是木头格,上面贴一层薄薄的窗户纸,那时的腰带还是长布条,那时的院子里有一个圆圆的磨盘。在炕上的窗户边,有一个用腰带栓在窗楞边的小娃娃,那是爸爸,奶奶忙里忙外顾不上他,怕他掉到地下。
有一个拿着两个鸡蛋往小卖部跑的小孩,那是爸爸。两个鸡蛋可以换一张窗户纸,一只铅笔和一盒火柴,他们上学的纸和笔都是这样换来的。被拍了一巴掌却忍着不哭的小孩也是爸爸,因为他没有带回家火柴,却带回来两张窗户纸,不能生火做饭了。
一个大男孩带着一个小女孩,一人挎一个大筐在山边赶路,那是爸爸带着姑姑去拾柴火。爸爸拿着满满柴火的大筐在前面飞奔,姑姑拿不动自己的筐,蹲在地上直哭。最后两人一起把柴火抬回家。
爸爸的童年在改革开放前,有苦有累,有酸有甜。
我的童年
一家人围着一个小娃娃转,旁边是绿色的铁皮小青蛙,彩色的泥老虎,漂亮的彩虹圈……那是1991年的冬天,作为家里长女的我来到了人世间。
老爸左手拎着木板凳,右手牵着我走在路上,那是我要上小学了。教室里的课桌还是铁做的,凳子是自己从家带的,操场是压实了的土地,秋天满操场都是金黄的玉米。
在彩色电视前看美少女战士,跟小伙伴们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玩弹珠、翻花绳……那是小学高年级的我,嘻嘻哈哈,无忧无虑。
骑自行车赶18里路去上学,用随身听听英语磁带,偶尔偷懒听听许巍的歌,努力拼搏考高中、上大学,那是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我。
我的童年在改革开放二十年,自由自在,勤勉有爱。
侄子的童年
蔬菜水果纯绿色,营养均衡不要多,每天听歌,听故事,再捣蛋一会儿……这是小侄子在嫂嫂肚子里的生活。饱受胎教的洗礼,拥有矫捷身姿,“哇”的一生来到了这世间。
在婴儿车里看光景,在小托班里学独立,在幼儿园里知礼仪;唱歌跳舞不必多说,画画游戏才是最爱,还有钢琴和架子鼓,小学时候已经全部掌握了。这是长成了全能型皮猴子的小侄子。
侄子的童年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备受呵护,活泼绚烂。
爸爸小时候,家里随时面临吃不饱饭的境地,爷爷奶奶都为着生计奔波,自然没有时间照顾他;我小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到了20个年头,吃穿不愁,长辈们在我身上投注了许许多多的关爱;侄子的小时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他得到的不止是无微不至的照料,更有多样化的教育和熏陶。之所以会有这些改变,是因为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来,家里的生活水平一直在变,生活的压力在减轻,物质水平在提高,为孩子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养育也更科学。
每一代人童年的变化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家庭生活进步的小缩影,但这只是改革开放的一小面,更多的变化藏在大家一说一笑间。
【篇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某一天,怀着满心的喜悦,带上行囊,骑上家里仅有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间公路,奋力踩动车轮,我奔向分配的工作单位——一所偏远山乡的农村学校——贵州省贵阳市牛场布依族乡落刀学校。
一路秋风送爽,山花飘香。然而,美丽诱人的路边风景,怎么也洗不去骑行带给我的疲乏。数十公里的挥汗如雨,终于到达了一个陌生的目的地,开启了人生新的航程。
每一次的往返,都是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陪伴着,在那山间夕阳下孤独的身影、孤寂的心。一家人唯一的交通工具,总不能一人还是一个有工作上班了的人独占吧!毕竟大家都需要出行啊!等客车漫长难耐,走路更是饥苦劳累。那时啊,我的梦想就是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没有华丽的衣着,没有奢侈的生活,微薄的工资,除了每月的必备支出及补贴点家用之外,辛辛苦苦的节余,一年后,我的梦想实现了,我终于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骑上这崭新的自行车,数十公里的山间往返,时而奔驰,时而推行,一路美景尽收眼里,一路花香飘进心里,我忘记了骑行的疲乏,幸福感油然而生。
可不久,看到有同事买的摩托车,羡慕啊!骑行路上吃尽摩托的烟尘,远去的突突声伴随我苦涩的叹息。这时,我又萌发了梦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摩托车,告别骑自行车的汗水风尘和孤寂。也没有几年的时间,我也实现了这个梦想,靠着不断提升的薪水和自己的节余,我终于又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摩托车。骑着摩托车拉风,带上心仪的女孩,有意绕道繁华的乡间集市,吸引了多少同龄人着迷的眼球。那时那幸福感,就差没有从心里飞出来了。
人的一生总有那么多的梦想。时光也如白马过隙,转眼间几十年就过去了。这些年,那曾经属于大老板、有钱人等才能拥有的一件件奢侈品,如今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我曾经梦想自己什么时候拥有一部手机,现在都不知道已经换了多少代,只闻其声的通话发展到了可见其人的视频聊天;我曾经梦想自己什么时候拥有一辆小轿车,不再为上下班躲避风雨、孤苦劳累发愁;我曾经梦想自己什么时候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商品房,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的港湾……如今,这些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一桩桩、一件件,都逐渐变成了我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幸福感啊,那可是满满的!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正如歌词里唱的那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时间,让我慢慢读懂了人生。梦想不等于空想,只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梦想,才会有成真的可能。有梦想就要付出努力,只有勤勤恳恳、坚持不懈,人人都做出贡献,我们的梦想就会变成现实,我们的职业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有梦就会有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梦想的实现,终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成就伟大的民族之梦——中国梦。
【篇五】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至今已经四十载,中国这条“巨龙”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早已腾飞于万里晴空之上,国人生活质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在这四十年里悄然发生着改变。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生活中一日三餐问题,那时要求计划生育,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有三张口需要吃饭,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在一切都凭票的年代,一日三餐能吃饱已经算是大户人家。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党中央“菜篮子工程”的大力推进,青山区农副产品配给制度与城市物流体系的初步建立,“菜场”应运而生,邻居见面能说一句“到菜场买菜去”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由于当时人均工资只有几十块,每月的工资从发的时候就要开始计算着用,才能熬到下个月发工资的那天,老百姓一日三餐的温饱只能算是基本解决,但还是素菜为主,肉类很少见,鸡蛋和香肠算是打牙祭时候吃的荤菜。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青山市政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平大道路面拓宽了,道路两旁的青山商场与黄鹤大洲商城等高层建筑也建立起来了,常住人口翻了一倍,“菜场”也由红钢城的一家,增加到分布在青山区各个街道里面的五到六家。老百姓饭桌上肉类产品已成为常见菜,而且品种也增加了不少,逢年过节偶尔还可以品尝到海鲜。
转眼到了千禧之年,武青三干道通车、武钢万套工程完工,整个青山的居住面积瞬间扩大一倍,以“丽红超市”为代表的超市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于青山各个小区附近,这种集合了商场与部分菜场功能的店铺,一出现就受到青山区广大市民的欢迎,无论是购买方便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十分便利。老百姓下楼即可购买想要的物品,酒水和饮料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老百姓日常的饭桌上,逢年过节市民们更愿意去大酒楼吃团圆饭,以表达喜庆欢聚之情。
2010年以来,青山区开始大规模城建,“老县城”的帽子慢慢摘掉,二七长江大桥、奥山世纪城、武商众圆广场、印力中心印象城等地标性建筑纷纷耸立于武汉长江右岸之上。全国各地知名餐饮品牌也纷纷来到青山,青山吃货们的热情与购买力是吸引他们来的源动力。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各类APP地不断更新,网购与外卖也迅速占据了老百姓日常消费的预算,无论天南海北、国内国外,只要是想得到的东西基本上都能买得到,不管是食物还是物品都可以直接送到家里,而且食物还能保证食材的新鲜。每天晚上在道路上飞驰的外卖小哥和蹲在各大酒店门口的代驾,他们见证近年来青山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青山“吃货”阵容的壮大贡献了力量。
改革开放四十年,青山区从计划经济时期到互联网+一切的新时代,市民的一日三餐从有口饭吃到需要饭后消食,青山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不敢想象曾经如此艰苦的岁月,我们是如何在欢笑声中“熬”过来的。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如今的青山人民正在以忘我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执着的工作态度,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山区青和居社区时的殷殷嘱托,以建好滨江商务区为重任,奋力将青山区建设成为武汉长江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篇六】
四十载时光悠悠,征程迢迢。
于国家而言,这是改革开放的激荡与辉煌;
于个人而言,这是奋斗路上的追忆与芳华。
四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山东青岛棘洪滩,生于斯,长于斯,每天在家乡的怀抱,工作、生活、欢笑。
我喜爱棘洪滩,这里不仅坐落于波光滟潋的胶州湾北岸,河流澄碧,诸水环绕,有着春暖夏凉、秋温冬暖的海洋性气候,闪耀着渔盐古镇的风貌,还有着亚洲最大的平原水库,更有着充满经济活力的全国最大的橡胶工业园、全国高速列车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以及青岛市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一、十大先进制造业功能区之一等。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棘洪滩年年都有新奇,旧貌改换成新颜;岁岁都有惊喜,不时有惠民举措推出。每一次回眸,都会看到它飞速发展的变化;每一回驻足,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今棘洪滩,就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就是典型的时代缩影。
然而,历史上的棘洪滩,并非是眼前这番模样,单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其苍茫荒凉。翻开棘洪滩的地方志,它的名称是这样由来的:因地处胶州湾北岸,东南靠海滩,地势涝洼,俗称“滩里”;又因村西土岭多生荆棘,夏秋汛期常有洪水滞留,故名“棘洪滩”。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永乐初年,这里就有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立基拓业。东西横距14公里,南北纵距11.5公里的棘洪滩地域,是被称作“胶东之花”的地方戏柳腔的发源地之一,每一寸泥土、每一棵草木都沾染过柳腔的清韵。近百平方公里的土地,沃土膏壤,富产五谷,海滩延绵,傍海渔盐。千顷粮田冬耕夏管、春花秋实,年产数十万吨粮棉,每年向国家贡献上百万吨瓜菜果蔬、金粮银棉,成为青岛市在崂山县的西北粮仓。胶州湾的海潮,送走出海的渔船,迎来回归的白帆,波涛奔涌的大海上,留下棘洪滩渔民劈波踏浪、耕海牧渔的足迹。蜿蜒1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盐田连绵,晒制着一座座晶山,使棘洪滩成为青岛市重要的水产之乡和海盐产地。然而,地阔沃野、渔盐之利没有盖过荒滩盐碱的风头,贫穷、荒凉、凄惨似乎成了棘洪滩的代名词,人们过着缺衣少食的土里刨食的没滋没味的日子。
棘洪滩是青岛的西大门,是东进崂山、西去鲁中、南下苏北、北上胶东的通衢。然而,早年间走棘洪滩,旅客畏途,商民打怵,那雨后一望无际的砂礓黑土,粘性十足,泥泞筋道,能使车轮滞转,寸步难行,就是当地人行走也十分困难。在棘洪滩公社下乡插队的青岛女知识青年雨后歇工回青探亲,走出下乡的村子后,脚上的皮鞋一遍遍被稀泥粘掉,无奈只好脱下皮鞋,挽起裤腿赤脚走到棘洪滩车站,洗净两脚粘泥换上皮鞋后乘车返青,她们愤愤地把雨后的稀泥骂做“流氓泥”。
1986年,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和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客车扩建系统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闪亮在棘洪滩大地上。那熠熠的光芒照亮了棘洪滩的辽阔黑土和盐碱荒滩,驱赶着贫穷荒凉,棘洪滩开始脱胎换骨的华丽转身。
作为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的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是山东省建国以来最大的市政和水利工程,也是亚洲最大的人造坝筑平原水库。库区方圆14余平方公里,坝顶均高14多米,库容近1.5亿立方米,经百万建设者3年零7个月的奋斗建成,引水近300公里外的博兴大渔张,每年向青岛市区和周边区市供水13多亿立方米。库区景色秀美,风光如画,是齐鲁大地的一大人文景观,也是青岛北部的一幅瑰丽长卷。
与棘洪滩水库相望,距库区不足5公里的,是与水库同年开工、同样群情振奋、令人欢呼的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客车扩建系统。朵朵焊花与野花辉映,盛开在茫茫荒野,爆破声、推土机挖掘机的轰鸣声唤醒沉睡千年的盐碱荒滩,打桩机率先在这片不毛之地,唱响中国北方最大的铁路客车制造基地建设的序曲,林立的脚手架让崭新的客车新城在荒芜萧飒、满目苍凉中拔节。随着棘洪滩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蓬勃盎然,由棘洪滩水库和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占地补偿的一批工业项目接踵而来,一大批庄户汉子扔掉锄把子,走进工厂当上了工人。渔民依靠现代化的先进捕捞设备由近海走向远洋,一张张银网兜起更大的渔汛,收获着更大的价值。昔日的荒凉海滩,被成片开发成养殖鱼虾贝类的“聚宝盆”。庄户人过上了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日子,他们脸上的笑容,从来没有这样灿烂。
90年代,面对山呼海啸的对外开放的浪潮,迎着世纪之风,棘洪滩在东西两翼开发建设青大、金岭两个工业园区,南腔北调在这里交流,四海商贸在这里汇集,国际经贸在这里落户,世界五百强在这里扎根,先进制造业在这里锻造,现代服务业在这里开花……青岛纺织工业园、青岛新材料工业园、青岛物流产业园等一个个“园中园”在地瘠土贫的棘洪滩茁壮挺拔,竞茂参天。
曾经辉煌的盐场,也在发生着巨变。调剂过世代日子和为青岛化工提供原料的盐业,由于年久日深,产业老化,本重利微,且海盐不再划地为牢独家专卖,盐田被回填开发,成为现代工业的聚集地,创造着更大的财富。昔日的盐田,生长着青岛高新区斑斓的梦想。
再也没有粘下鞋来的乡间土路,纵横交错的宽敞道路和充盈的水电等完备的基础设施,使棘洪滩像一棵枝繁叶茂、硕壮挺拔的梧桐树,招来当时朱镕基总理出访加拿大的成果、象征中加友谊的中外最大的铁路合资企业——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和四方有限公司两只“金凤凰”在棘洪滩筑巢。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客车扩建系统经过多次转换经营机制,成为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深化改革、实力积蓄、技术储备、工艺革新,终于破茧化蝶,凤凰涅槃,不再拘泥于普通铁路客车的生产,而是投入高尖端动车组的研发制造,于2006年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从此,各种型号的动车组研发制造一发而不可收。这里被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开发区,成为以四方股份、庞巴迪、四方有限3家轨道整车制造为主导,零部件配套为补充的全国最大的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国内动车组制造数量最多、品种最全、质量最优、技术最先进、安全里程最长的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6%,在线运营动车组占总量的42%,其中四方股份每4天就有3列“复兴号”动车组交付运行,在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跃居第一位。2016年,国家首个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在棘洪滩建设,使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开发区如虎添翼,雄风再展。
如今,漫步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开发区核心区,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海蓬生长、芦苇摇曳、蛙声聒噪的盐碱荒滩。上了年纪的人都清晰地记着它当年荒凉的模样。在棘洪滩工作、生活过,离开棘洪滩多年的人,特别是当年的那些下乡知识青年回到棘洪滩,惊叹不已,无不诧异它的沧桑巨变。当你看到那开往祖国四面八方,或乘坐那线条流畅、行云流水般的“和谐号”或“复兴号”动车时,可曾想过,这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动车,其中就有从棘洪滩开出的?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的设立,贯通棘洪滩发展的“瓶颈”,开发区内仅为高速列车研发制造配套的企业就达120多家,1万多棘洪滩人在高速列车制造和配套企业上班。不仅如此,高速列车产业还为棘洪滩城镇建设涂抹上特色、增添了亮色。曾是山东省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青岛市卫星镇的棘洪滩,改弦易辙,着力开发建设以高速列车为主导产业的山东省特色小镇“动车小镇”。围绕建设胶州湾北部中心区,打造宜业宜居、创新活力的现代化、世界级动车小镇,从前的棘洪滩从历史遗留的旧墙基上走出,焕发了蓊郁的生机和青春的活力,蓬勃昂扬地走进时代的春光,过去的农民也随之步入城镇化的浩荡进程,意气风发的走向明天。
明天的棘洪滩将是酝酿已久的诗情,明天的棘洪滩将是绚丽的画卷,明天的棘洪滩将是悠长深邃的深情眷恋,明天的棘洪滩将是韵味无穷的梦中回忆……我们情意满怀地憧憬着,信心百倍地期待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