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改革开放40年主题征文稿:40年蝶变,灯光照亮幸福路

改革开放40年主题征文稿:40年蝶变,灯光照亮幸福路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2:19:16 | 移动端:改革开放40年主题征文稿:40年蝶变,灯光照亮幸福路

在记忆中,家乡的照明工具一直都是煤油灯,烛火在风中摇曳,就这样伴随着童年时代,如今高亮的白炽灯点亮一切,再也没有过去的暗了。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改革开放40年主题征文稿:40年蝶变,灯光照亮幸福路,快来看一看吧。

    虽然时间的年轮已走过了四十圈的印记,但那些定格在灯光里的故事,也如同黑白胶片里那些发黄的往事,时常会从心灵深处跳出来,一桢桢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放,馨香如初。

    ——题记

    从我记事起,家乡的照明工具是以煤油灯为主。那盏风中摇曳着的瘦瘦的小油灯,昏黄的芯焰忽明忽暗,若即若离。我就是在那盏小小油灯下,捧着书本一字一句读出来土生土长的农村伢子。关于那盏小灯的名字——洋油灯,还是从隔壁的老姨与母亲的闲聊中听到的:唉,洋油灯又快点不成了。

    那时候还很小,根本不懂什么是洋油,读过初小的母亲自然知道它的来历,她告诉我灯里的洋油就是煤油,以前是从外国进口的,所以老人们都称它为洋油。还有洋火、洋布等。条件好的人家会从供销社买回成品煤油灯,玻璃的,带有透明的灯罩,可以防风。中间还有一个小旋扭,转动起来可以升降灯芯,用来调节灯焰的大小。条件差一些的人家那就只能自制油灯。很简单,找来一个用完了墨水的空瓶洗净,在上面放一块剪成圆形的小金属片,中间打一个小孔,灯芯从中穿过,这就是油灯了。灯焰大小要用缝衣针挑动灯芯来控制,当然是不能防风的。

    那时候煤油可是紧俏货,要凭票供应的,定量又很少,每户分配到的煤油根本不够一家人使用。家里只有在做饭和孩子们做作业时才能点煤油灯,这两件事之外,则要换成棉油灯。就是一个小碗盛些棉籽油,上面放一根粗棉线(好多根细线合一根)做灯芯。光亮小,暗得很!有时,风从门缝吹进来,灯光会一跳一跳的闪动,就像散落一地的碎银子,光怪陆离,如真似幻。这时正在灯前做针线的妈妈一边做针线,一边拿起拨灯棒把灯芯向上拨一拨,拨出一截捻子后,灯光就会明亮起来。有时灯捻子上长了灯花,灯焰叭叭作响,妈妈就会把灯花拨落,灯亮就更加明亮起来。

    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最早使用的煤油灯是母亲用一个空墨水瓶制成的。这种简易、朴素的自制油灯灯光如豆,看书写字时必须把头凑近灯前才能看得清楚,而且冒出的一缕缕黑烟不仅熏得眼睛痛痒,鼻孔也黑乎乎的,稍不小心还会燎着头发或眉毛。为此,父亲省吃俭用买回来一盏带有玻璃罩子的煤油灯——罩子灯。

    罩子灯的光线比自制油灯光线亮了许多。有了这盏灯,我们天黑写作业就更加方便了。秋收时节,夜幕降临,满天星辉,罩子灯被放在堂屋里那张高大的八仙桌上,跳动的灯火发出清白的光亮。一家人围坐在小山似的玉米堆旁剥玉米。我们学着母亲的样子把外面那几层老玉米皮撕开蜕下,只留下最里层的两三张,然后反方向将它们捋直编织成串,挂在墙壁、屋梁闪烁的灯光和晶莹光润的玉米相互辉映,显得温暖而祥和。

    再后来,父亲又用微薄的工资给家里添置了一盏更为新奇时尚的煤油灯——马灯。

    这是一种可以手提且防风雨的煤油灯,因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而得名。它难得停留在锅台灶角,而大多时间在户外游走,与居家的罩子灯组成灯的家族,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就像是灯中的夫妻。母亲特别珍爱这盏马灯,除了我们学习时或者要为乡亲们赶制新衣、缝补自家人衣服外,一般不会拿出来使用,更不会让我们轻易碰触。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心灵手巧,绣得一手好花,也做得一手好缝纫。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家里总会传出母亲踩踏缝纫机那“嗒嗒嗒”的声音。母亲将马灯挂得高高的,在灯光的辉映下,一双巧手轻柔地理着布料,轻轻扬起的胳膊就像是在跳舞,朴实安详的脸上泛着淡淡的金色光芒……

    在那个年代,不管是雪花飞舞的黄昏,还是凄雨菲菲的暗夜,只要望见窗户里散射出的灯光,寒冷和孤独就会在瞬间离我远去。曾记得,在无数个寒冷冬季的夜晚,我坐在昏黄摇曳的煤油灯下听长辈讲故事、做猜谜游戏或是用灵巧的双手不时在糊满旧报纸的墙壁上摆出五花八门的手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整个屋子充满了温暖和幸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家乡开始有了电灯,一根根木电杆在村子里竖了起来,细细的电线牵进木房里,15瓦的白炽灯泡也安上了。每到傍晚,我们就盼望着屋里的灯泡能发出光来,那电灯的开关拉绳不知被拉断了多少回。如果在某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开关被拉下后,房间瞬间明亮了,心也跟着敞亮起来,我们就高兴得又蹦又跳:“灯亮了!灯亮了!……然而,如此幸福的场景并不能持续多久。有时会停电,大人只好又找出煤油灯来点上。一阵风吹来,灯光摇曳,火苗舔着玻璃罩,升起一缕缕黑烟。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期盼那些叫“电”的家伙能沿着这些木电杆和细电线翻越千山万水,带着源源不断的力量点亮村村寨寨、千家万户。人们深信:总有一天,“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梦想也一定会实现。

    九十年代末,记录着我童年点点滴滴的小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很多中小型水电站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到处一片繁忙景象。电力设备设施开始有了质的飞跃,电压越来越稳,灯光也越来越亮。

    如今,那一盏盏曾经光芒了昔日乡村,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煤油灯早已被日光灯、水晶灯、LED灯、EDU灯等琳琅满目的现代灯具所替代。从灯光如豆的煤油灯到昏黄黯淡的电灯泡,再到光鲜耀眼的各式灯具灯饰,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这40年来中国农村天翻地覆的变化,老百姓的心情也如同璀璨的灯光一样亮堂起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改革开放40年主题征文稿:40年蝶变,灯光照亮幸福路》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95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