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文化道德氛围,好的家风对人终身受益,可以照亮人生的前进之路,希望好家风可以代代相传,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稿范文3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1.
感悟家风
每当谈及家风,总能勾起我对往事的深沉回忆——
我出生在济源市五龙口镇的一个农村家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对我们姊妹几个讲奶奶是如何持家的。有两件事,使我刻骨铭心,不能忘却。一件是川口盛麦子。无论年成丰欠,家里总要保留满满一川口粮食,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启封。即使启封,待有收成好再及时补满封存,以备不测。另一件是修盖东屋房。虽受时代局限,但却体现出了相当高的建筑水平,质量很好。房屋从盖成到2010年村镇规划拆除,七十多年没有翻修,外墙粉刷仅有稍许脱落,内墙粉刷完好无损,数百块四方地砖更是无一凹陷,无论阴雨天气再长,从不返潮。当年我奶奶虽身患重病但凭着坚强的意志,硬生生把房屋根基上的每条石头缝给钩得严严实实,房屋盖好后不到半年,便溘然长逝了。
透过这两件事,我感悟到了家风是:居家过日子的底线意识,做事力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怀揣梦想永不言弃执着信念,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家风还是孩儿啼哭声、朗朗读书声、吱吱织布声的美妙协奏曲,是一个个家庭(家族)长期坚持的、值得称道的、相互间交相辉映的文化积淀。
在家风的熏陶下,我的成长之路始终运行在没有重大偏差的轨迹上。1977年,文革后恢复中招考试第一年,我考上了高中。高中两年,无论冬夏,6点之前起床,背诵各科知识要点。挑灯夜战,11点之前很少上床睡觉,做着各种学科测试题。饿其体肤,乏其筋骨,全然不在话下。总之,为了高考,拼了。大学四年,学到了从楚汉文学、逻辑推理、文章朗诵等知识,懂得了是非面前旗帜鲜明,保持定力;明白了一诺千金的份量,也感受到了身边榜样的力量。
参加工作之后,在九里山街道办事处工作先后在计生办、党政办、九里山社区、街道文化站等多个部门主持日常工作,凭借对各项政策的准确把握和虚心请教,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在党政办工作期间,撰写的《九里山工人村商品集贸会迁移带给我们的启示》调研报告,荣获全区一等奖;撰写的《大量的人户分离现象给管理服务带来诸多不便》工作信息,被省级信息刊物采用。在九里山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协调永煤集团焦作服务处修复年久失修道路;在居民相对集中处设置2个阅报栏;安装路灯及居民文化活动场地照明灯;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挨家挨户清理烟囱,谨防煤气中毒;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拆除危旧平房300余平方,改善社区环境;策划迎新春、中秋、国庆文化演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坚持每季度为党员干部讲党课,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培养新人,使社区工作更具活力。在街道文化站工作期间,向党员群众宣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收集、挖掘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建立社区文化体系;动员、组织居民开展健身操、广场舞、太极拳(扇)等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喜迎十九大文化演出。上述这些都是受做事力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之家风所影响。
孩子出生后,带他上街,要吃冰糕,我说可以买最贵的,但就一根,孩子没有再要。生病了,要打针,我抚摸着他的头说,咬紧牙就不疼了,孩子没哭。上学了,我说你妈和我都要上班,不能接送,你自己去,自己回,孩子做到了。中学毕业后,我没说什么,他顺利考上高中、大学,大学毕业后,没有宅家啃老,而是适应社会潮流,勇敢地接受社会环境挑战,最终被北京一家公司应聘。我为孩子在社会潮流的引领下、在充满正能量家风的熏陶下身心健康地成长感到慰籍,习惯需坚持,家风需延续。
在经历了弱冠之年的幻想、而立之年的迷茫、不惑之年的困惑、知天命之年的淡然与豁达之后,回头想想,作为家庭追梦的引领者,到底该做些什么?
我的感受是——
借鉴人类文明史优秀成果,把家族碎片化的思想进行梳理、提升,去其糟粕,留之精华,与时俱进,使之系统化、完整化,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遵循。
讲好家风故事,让后代们感受家风力量,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健康成长。家风是全社会所有人员通向成功的摇篮,把家风与社会发展潮流相融合,把家风一代代传下去,使之成为推进社会变革的不竭思想源泉和动力。
2.
树廉洁家风
小时候,我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经了风吹日晒,字迹都模糊了,但却不肯撕下。年幼的我并不明白,父母也只是普通的老百姓,并没有专门的为我释疑解惑。
但是,一天天一年年的过去了,对联年年换新,我也渐渐长大。虽然父母并没有对我进行“专题教育”,但我却在他们朴实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中明白和学到了许多。
我出门前,父母叮嘱我,去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们闹矛盾……我学会了“礼”。
回到家里,父母将我没有吃完的饭吃完,将破旧的衣服缝补后继续穿……我学会了“俭”。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父母背着锄头,下田锄地、拔草,回家后为我们洗衣、做饭……我学会了“勤”。
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当时上学还需要交学杂费,没多少钱,甚至是交一些粮食就可以,但对于我家来说,这也是一个小负担。于是,每到农忙季节,我除了要帮父母收自己家的粮食以外,抽时间还要背个小编织袋,或者是提个篮子,满田野的去捡别人家漏掉的麦穗、玉米棒子,每天捡一点,积少成多,一个农忙季下来,我捡的粮食刚好够自己下一学期的学杂费,有时还会多一些。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自力更生。
有一年夏天,玉米刚收获不久,村子里来了个炸爆米花的,带着那种像大炮一样的爆玉米花机器,拿着玉米去就可以“嘣”的一声爆出新鲜出炉热气腾腾的爆米花来。刚开始几天,爆米花生意特别好,许多街坊邻居都去“嘣爆米花”尝尝鲜,摊子前排起了长队。但毕竟是农村老百姓,粮食的用处大着呢,大家稍微尝尝鲜以后就不再舍得把玉米用来嘣爆米花了。几天后,爆米花机器旁就没有人了。家家户户都把自家掰好的玉米棒子挂起来,在自家门外的墙上挂起了好几条金灿灿的长龙。而这时,学生们开学了,下午上学的时候,村子里的人都累了在午休,整个村子的街道上空荡荡静悄悄的,只有上学的学生们三五成群走向学校。走过爆米花的摊子时,看到摊主爷爷对着我们笑,闻着似有似无的爆米花香气,我们的口水忍不住在嘴里咽了生,生了咽。不知是谁问了一句,两三个玉米棒子能不能“嘣”?也许是生意太惨淡,摊主爷爷尽着“蚊子再小也是肉”的原则,说,可以。他这一句话为我们打开了一道大门,学生们四散开来,不敢回自己家拿玉米棒子,跑到街上别人家的“玉米龙”那里,每条龙身上揪几个玉米棒子下来,反正外表根本看不出来。然后跑回爆玉米花的摊子那里爆成玉米花,装在口袋里书包里,吃着甜津津香喷喷的去学校了。看到这幅情景,我也忍不住了,也偷偷揪了别人几根玉米棒子,嘣成了爆米花。自己吃了一些,还偷偷留了一点,放学拿回家给爸妈吃。
结果爸妈看到爆米花,马上问我是从哪来的,我当时还是个孩子,还稍微有点窃喜的跟爸妈说我是怎么怎么揪了别人的几根玉米棒子嘣爆米花的。没想到,爸妈的脸色马上变得严肃起来,严厉地批评了我,并带着我去我偷揪玉米的人家里道歉。我气愤的大声说:“不就吃几个玉米嘛,有什么了不起!”爸爸生气地对我说:“做人要本分,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从此以后,我知道了,不是自己的东西,哪怕一丝一毫都不能拿。
小时候的我不懂,现在我明白了,原来这就是“家风”。我家的家风,要勤,要俭,要有礼,还要“廉洁”。朴实的家风将我培养成为了一个善良诚信的人,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现在,我入了党,我们的“大家长”——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家风,一定要廉洁。
也许,我们不是什么达官显贵,只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但也要守住自己的底线,清正廉洁的理念丝毫不能轻视。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妈妈就对我千叮咛万嘱咐:参加工作了,在单位里要守本分,可不能收家长的礼!
我在农村学校任教,孩子们都比较朴实。有一天,一个孩子跑到我跟前跟我说:“老师,你见过金银花么?”说实话,虽然我常喝金银花颗粒,但我还真没见过金银花。于是,我很老实地说:“没见过。”“老师,我妈妈说让我下午给你带点金银花,泡水喝!”我笑了笑,给家长打电话,善意的婉拒了。结果下午来学,那个孩子跑到我跟前,神秘兮兮地伸出一只拳头,打开,掌心是一朵金银花!真的是一朵!然后学生跟我说:“老师,我妈妈说你不让我带金银花泡水,但你没见过金银花,那我带一朵给你看看。”质朴的语言,纯真的笑脸,我的心里溢满了感动。我想,这一朵金银花,才真正代表了孩子对我的尊敬吧,那种不含一丝杂质的尊重。
是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朴实的家风培养我成为了一名廉洁的共产党员,我遵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不仅将这廉洁的家风继承,也要将这正能量传播,以廉洁家风为镜,照清自己,辐射他人,愿清正廉洁好家风如化雨春风般,护着家、护着国。
3.
弘扬美德家风
好的家风家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有助人成才、劝诫世代子孙的长远效果。因为有了父亲司马谈的“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才有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才会有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贞观之治”。此外,更有朱熹的《朱熹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李毓秀的《弟子规》等,曾国藩、吉鸿昌等人的家教家教,也对后世起到劝诫、警示、提醒的长远效果。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家训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家风就像是一个家族的灵魂,它不是挂在嘴边的唠叨,也不是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它是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已成为一种习惯的“动作”。
一个人可以没有显赫的背景,也可以没有祖上的万贯家财,但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溯其源,一定有一个良好的家风如影随形的伴随着他,熏陶着他。作为父母、长辈对于养成好的家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在无形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儿时生活在农村,时常看到有泼妇骂街这一现象,更有甚者,竟把家里的孩子叫过来助威,一块骂,甚者大打出手。现在想想风气是多么的恶劣,也影响了这一家的名声,这坏名声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没有人愿意和这家人交往,这时候再想改,就来不及了。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子孙后代延续的更长,走的更远。
一个家族的风气对这个家族的成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就说华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包凡,出生于银行世家,小时候,包凡就受过金融启蒙,他祖父曾是浙江银行高管,给他讲过很多银行家的故事,那些银行大亨的传奇深深的感染了他。那个年代做银行的高管要么是拥有雄厚的背景,要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包凡的祖父恰恰属于后者,祖父的经历深深的感召着包凡,如果没有儿时的“积蓄”,包凡又怎么能从摩根士丹利到瑞士信贷再到创建华兴资本呢?
家父曾说过:“勤乃发家之本,俭为致富良方”。当看到我们浪费粮食时,就拿《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小时候自然是不理解这么博大精深的古文。在我家里吃多少就盛多少饭,不准浪费,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父亲就是这么做的,哪怕一粒花生米掉在地上,也会捡起来搓掉皮放进嘴里,更谈不上浪费了。
母亲常说,不管干什么一定要守信,这是基本的礼貌,虽然母亲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母亲总是要提前几分钟到达,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母亲,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如果父亲不从事建筑行业,恐怕我大学就不会问道土木了。小时候见过最多的就是父亲拿着刨刀一下一下削着木头,后来才知道父亲是在做家具,为了生计,父亲夜以继日的工作着。他曾告诉过我:“勤劳扎富根。”父亲总是花很长时间去做一件家具,因此家具做的非常精细,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因此,他做的家具总是很抢手。我呢,往往也会在一旁也看的入神,估计土木情怀从那时便油然而生了吧,等父亲做完手上的活,我就会拿着他剩下的料头自己做个木剑,陀螺啥的,受他影响,我做的木剑也很抢手,有的被我当做生日礼物送给伙伴了。在那个家庭经济苍白的年代,父亲又使我明白了一永恒的真理——只有付出的越多,收获得才会越多。
时间不紧不慢的流逝,到后来,父亲开始从事建筑行业,窗前总是呈现出这样一幅图画——深夜了还在研究建筑图纸的父亲。说真的,我是被他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动了,那时常自责自己学习还不如他认真呢!由于父亲的知识有限,有一些数学公式他还过来问我。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父亲,甚至是并肩作战,当然更主要的是出于对土木的兴趣所在。我想那个阶段的我已经坚定了将来学土木专业的信念了吧!母亲这么多年一直扮演者相夫教子角色,一直支持着父亲的工作,同样,也深刻的教导着我。
家风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伴随着我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成熟,在无形中给我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传递着正能量,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我希望它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