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路上,我们一往无前,也有困难重重,也有大风大浪,但是仍然抵不过我们国人的毅力,我们奋发向上的干劲,正是有这些,才有我们的今天,才有我国的伟大。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前四集及心得体会2篇。
该片以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基础,选取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迁故事,呈现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
第一集《弄潮儿向涛头立》:聚焦40年思想解放历程
第一集《弄潮儿向涛头立》聚焦40年思想解放历程。以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大逃港故事、杭州娃哈哈集团“小鱼吃大鱼”的兼并故事、入世后中国汽车配件产业闯关故事以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改革故事,重点反映从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上世纪九十年代“姓社姓资”的争论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中国共产党以思想的不断解放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
时光倒转回40年前,那时候的深圳,还只是宝安的一个小渔村。1982年,刘起棠创办了深圳第一家服装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刘起棠,改革开放前,却是最想逃离深圳的人。刘起棠曾不顾生死,逃往海对面7公里外的香港。上世纪70年代,像他一样逃港的人,有几十万。
深圳特区成立以后,当时身在香港的刘起棠,被蛇口不断传出的改革故事深深震撼。特区一系列优惠政策,让香港先进技术和大批资金纷至沓来。家乡经济发展了,像刘起棠一样的逃港人,又成批成批地回来了。大胆闯,勇敢试。一个个“深圳第一”,激励着中国前行。各个领域的改革,释放出无穷的活力。
第二集《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现40年农业农村农民巨变
第二集《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现了40年来“农业”“农村”“农民”发生的巨大历史变迁。以河南商丘三权分置改革、山东寿光大棚蔬菜、江苏无锡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农民工进城务工创业的故事,讲述从1978年“大包干”到新时代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重大创新。展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40年前的冬天,在安徽小岗村,一双双手突破命运的禁锢。当时的生产队队长严俊昌联合同村21户农民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带头搞起了包干到户。18枚红手印,最终成为惠及亿万农民的改革浪潮。改革开放,彻底结束了中国人挨饿的历史,创造了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的奇迹。
充盈了粮袋子,还要丰富菜篮子。1985年冬,在山东寿光三元朱村,王乐义从外地学习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准备在村里试种黄瓜。而想建大棚,就需要砍掉玉米地,在当时,毁坏青苗就是犯法。试种大棚要承担的巨大风险,王乐义和村里17名党员扛了起来。
当年,三元朱村第一代大棚种出的黄瓜赶在冬天上市,成了市场上独一份儿,卖出了10元一斤的天价。就在那一年,国家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今天的寿光,平均每天有1000万公斤蔬菜要运往各地,并出口海外。当年的闯市场,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天只有白菜萝卜的历史,带动整个中国蔬菜产业向前发展。
第三集《打开国门搞建设》:从“引进来”到以开放促改革
第三集《打开国门搞建设》聚焦40年来中国主动打开国门、快速融入世界、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壮阔历程。以深圳蛇口港40年变化、边贸小城绥芬河、福州电信业引进程控交换机、上海大众引进桑塔纳以及洋高管在中国和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等故事,展现从沿海到沿江、从内陆到沿边,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区域,从“引进来”到以开放促改革,不断将对外开放引向更深层次。步入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40年前,刚到深圳的时候,梁宪还是交通部外派到香港招商局的一名干部。在他眼中,蛇口渔民码头 “感觉到这边很荒凉很破败很贫穷。”1979年,广东向中央提出,利用蛇口毗邻香港的优势,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填海建港的开山炮,吹响了深圳改革发展的冲锋号。蛇口工业开发区,从构想到动工只用了不到四个月。1981年,蛇口港投入使用,是全国第一个自负盈亏的集装箱码头。今天,蛇口半岛还在长大,蛇口半岛西侧,88个工地同步开工。这块28.2平方公里的填海新区,被誉为珠三角未来的引擎。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这是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中国真诚地打开大门,迎来八方来客,他们来自172个国家和地区。短短6天,进口博览会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达成进一步实际考察意向的601项、意向成交657项。一份份大额订单合同,让境内、境外的客商满载而归。
第四集《到世界市场的大海中去》:中国正掀开持续开放的新篇章
本集聚焦中国“走出去”。以万华并购海外企业、福耀美国办厂、中国建筑走出去、霍尔果斯外贸口岸、中国与马其顿共建共享等故事,展现从劳务输出到工程外包,从投资办厂到“一带一路”,从推进合作共赢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世界经济的大海中经风雨、见世面,中国正在掀开持续开放的新篇章。新的征程,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坚定不移、铿锵有力。
改革开放初期,一批工程企业率先走出国门寻找机会。当时,留给中国人的机会,大多是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中国建筑,第一站选择了条件艰苦的中东。1981年,中国建筑承包北也门“打井工地”;1984年,中国建筑承包伊拉克凯菲尔?希拉菲亚项目(四坝工程);1987年,中国建筑承包伊拉克北佳其拉水利灌溉工程。
就这样挥汗如雨,一边赚取急需的外汇,一边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普通民宅,到地标性建筑,从最基础的劳务输出,到高端技术服务。中国企业慢慢在海外扎下根来。
2016年10月,美国俄亥俄州的城市代顿因为一家中国企业的到来变得格外热闹。福耀集团投资6亿美元,在美国建造的全球单体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工厂落成了。只用了30多年时间,福耀玻璃就从一家小企业,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随着公司的成长,福耀提供了将近2500个岗位,对当地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利用各国的资源和市场,实现与东道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带给世界的价值与活力。
篇一
这是献给伟大祖国的礼赞,这是献给改革开放的敬意。
全片以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基础,通过选取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迁故事,充分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靠着一次次解放思想,中国人突破了一道道难关险阻;靠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中国人用双手书写了一部发展的壮丽史诗;沿着成功开辟的这条道路,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在四十年的节点,追忆似水流年,分享改革开放给百姓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踩着改革开放的鼓点,感受波澜壮阔,秉承曾经的勇气决心和奋斗。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担当改革开发再出发的使命,继续解放思想,攻克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作为对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全景式呈现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精选展现了107个典型的改革故事。18个摄制组历时5个月,走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拍摄了1300多个小时的4K高清纪实素材,采访了183位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他们年纪最大的已经96岁,记录下众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全片还挖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素材,40年来的时代歌曲、影视文化作品也在片中有大量涉及,掀开了一段难忘的改革岁月和共同记忆,生动呈现40年来中国时代的变迁和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给中国一个答案,给世界一个奇迹。
站上新起点,步入新时代。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部纪录片的推出,将进一步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砥砺前行、真抓实干;进一步激发十三亿多中国人民支持改革践行改革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为创建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篇二
全片以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基础,通过选取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迁故事,充分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靠着一次次解放思想,中国人突破了一道道难关险阻;靠着艰苦奋斗、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中国人用双手书写了一部发展的壮丽史诗;沿着成功开辟的这条道路,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关于这部纪录片特色在哪里?
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看”!
第一,讲述了大量故事。这部纪录片就是讲故事,各行各业、普普通通人的故事,整个纪录片共有107个故事。这些故事非常生动也非常感人,观众能够从这些故事当中找到自己相同的经历,从这些人物当中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第二,挖掘了大量的史料。作为一部纪录片,必须要有纪实,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那更是少不了史料。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音像资料馆,挖掘到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许多当年的生活场景真的是难得一见。
第三,大量的影视片段和经典老歌。18集片名当中,用这些老电影老歌曲来命名的就有1/3,像反映农村变迁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反映民营企业发展的《爱拼才会赢》、反映消费变化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反映一国两制的《我的中国心》、反映国企改革的《血,总是热的》、反映扶贫攻坚的《一个都不能少》。这些作品都是时代的标志,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全片共使用了27部影视剧的片段、40多首老歌,这些经典让人一听一看,会立刻勾起往年的回忆,产生强烈的共鸣。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齐竹泉表达了对这部即将播出的纪录片的两大期待:
首先,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一起了解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毕竟未来改革开放的路,还是要由今天的年轻人走下去。另外,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能够引发社会大众的深度思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