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怎么样看待农村教育问题,伴随着时代的不断的发展,出身越底层越难以走出桎梏,农村学生无法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同时留守儿童的现状,更是导致了农村子弟面临的困难。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农村教育与留守儿童调研学习分析总结。
农村教育的现状
从阶段上看,19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期,那个时期,中国正值社会结构松动,社会阶层流动活跃,底层成为这一阶段社会变革中的受益者,寒门英杰辈出,是那个时代最温暖人心的变迁。而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现实中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专科院校与普通地方院校。而学习刻苦的寒门少年去哪儿了?
原因有三:1.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超级中学的出现,像抽水机般吸纳当地及周边县城最优秀的学生与师资,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在国人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好学校就得出满分高分。超级中学不仅要求分数高,还普遍存在拼爹妈的条子生、择校生,所以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考入超级中学的几率微乎其微。2.高考新政的出现——保送、加分、自主招生。保送和加分本就是以成绩而言,名额大多被超级中学的尖子生所占,而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中的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它并没有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反而使普通高中文凭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弱,寒门子弟改变命运越来越难。3.农村学校中骨干教师流失:“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是他们的理由,我们无从反驳。但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国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机械的择才观。农村孩子想跃农门,最捷径的途径就是考试。师资力量的流失,使硬件和学校的软实力建设出现了失衡。
关于2001年推行的两项政策,a.两免一补,很显然是很受用的;b.撤点并校,充分体现了地方教育部门的管理不严。实施过程中有利有弊,不予置评。
总之,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这种恶性循环不利于消除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农村学生没办法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的问题核心在于亲子隔离,虽然有了经济支持,但是情感上缺乏支持。偏低的学术成就和认知能力,迟缓的身体发育,较差的健康水平,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亲子关系的疏离,造成儿童家庭责任感低,儿童也更易遭到同辈侮辱、人身伤害,不仅容易遭到危险,同时也更容易制造危险,出现更多越轨行为。
流动儿童的问题:a.教育具有流动性和间断性(频繁迁移阻碍儿童的社会交往和教育机会)b.流动儿童的家长虽然教育期望值高,但在子女的培养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居住生活条件差也无法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c.“标签效应”(被认为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卫生习惯差的“差生”)致使流动儿童融入不了城市,成为被排斥在优质教育资源之外的外地孩子d.上民工子弟学校,容易形成拒绝学习、找乐子、虚无迷茫的“反学校”特征。这类学校不仅没有促成流动儿童向上流动,反而促成了底层再生产。e.在迁入地就读初高中面临困难,容易发生辍学,踏上打工之路。
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现象日趋激烈:反映了乡村儿童的娱乐教育问题。原因在于原本的村庄—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娱乐责任的瓦解,农村学生转向孤独的自我,沉浸在娱乐世界中寻找新的精神依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