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演讲致辞 > 主持演讲 > 2018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演讲稿范文3篇

2018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演讲稿范文3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2:34:40 | 移动端:2018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演讲稿范文3篇

这一天是国家公祭日第81周年,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给我们带来的伤痕,这是我们血的教训,我们要不断的发展,在和平中孕育富强的力量,建立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铭记国耻,让我们共同成长。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演讲稿范文3篇。

    第一篇

    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缅怀历史,展望未来。今天,就让我为大家讲述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

    三十万人齐遇难,空前惨变痛于今。一江遗恨同胞血,万古深仇父老心。81年前的今天,1937年12月13日,日军的炮火轰开了南京大门,灭绝人性的侵略者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这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更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十朝古都,六朝金粉,30万鲜活的灵魂,美丽的生命,就此消失泯灭。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这是一段血泪史,一段苦难史,更是中华民族无法忘却的屈辱史!

    时光虽逝,历史的烙印却永远深刻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永远沉淀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我们可以忘记仇恨,但我们永远难以忘记历史留给我们血的教训。

    今天,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延续仇恨。战争是由小部分反动派发动的,我们不能因为反动派曾犯下的罪行而对整个民族产生偏见和仇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不是满目疮痍、战火纷飞。以国家公祭,就是要重申文明世界的规则。以伤痛唤和平,以和平谋发展,以发展促幸福,在和平稳定中孕育富强的力量。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要自觉地把今天的学习同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富强复兴结合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我们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切实掌握过硬的学习本领,做祖国未来的栋梁。

    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认真践行育文文明规范用语,表露自身良好的行为素养;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言,培养自觉的学习能力;升旗时庄严穆肃地行礼,体现对祖国的深深敬意。以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讲文明,懂礼仪,诚实诚信,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今天的中国已然步入强国之列。每当我们看到五星红旗在云层中飘扬,每当我们听到长江黄河的奔涌、怒吼,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祖国,是和我们血肉相连,荣辱相通的。祖国光荣,则我们光荣,祖国耻辱,则我们耻辱!我们年复一年隆重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决不仅仅是为了怀念过去,而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虽然战争离我们已很遥远,但历史却让我们铭记——落后就会挨打,就会国破家亡!爱国主义永远是民族精神不灭的灵魂!

    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今天的祖国培育我们健康成长,教会我们知识,锻炼我们能力;明日的祖国就需要我们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本领让中华雄鸡骄傲的屹立在世界东方。

    同学们,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蓦然回首,让我们反思,让我们铭记国耻;放眼远望,让我们畅想,让我们继续开创。惟有举国不怠,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长盛不衰,前程似锦,国泰民安!

    第二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迎着灿烂的阳光,面带幸福的微笑,我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美好的生活。可是,就在每一年的12月13日,冬日南京的上空都会响起刺耳、肃杀的警报声,这声音犹如逝者的哀鸣,这声音更似生者的呐喊,把我们拉回到81年前的今天。

    历史永远铭记80年前的那个冬天。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南京这片古老的土地,他们肆意的践踏,疯狂的蹂躏,残暴的屠戮,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暴行。昔日繁华的南京,城里城外,大街小巷,阡陌沟渠,到处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哀号遍野,六朝古都顿成人间地狱,30万生灵化作屈鬼冤魂。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一段血泪史,这也是吾辈后生应当永远铭记的一段屈辱史。

    亲爱的同学,年轻的你我:哀怨的笛鸣,犹然在耳,民族的伤痛,刻骨铭心。我们应深刻地明白: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勿忘国耻,并不是为了种植仇恨。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战争的教训,高扬和平的旗帜,建设强大的祖国,构建和谐的世界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和崇高的责任。

    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纪念逝去的先人,我们唯有牢记史训,刻苦学习,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才能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同样,重温惨痛的历史,我们唯有放眼未来,守护和平,博爱天下,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类远离战争,让血腥的暴行永远不再重演。

    最后,我想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思厅照壁上的那句话结束我今天国旗下的讲话,因为,唯有这句振聋发聩的话才能真正表达逝者与生者的共同心声: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第三篇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是12月13日,81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对无辜居民和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6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顿时变成了人间地狱!让我们翻开历史,定格在那不堪回首的一页上吧。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军在凇沪会战中失败后,日军占领上海,接着兵分三路进攻南京。 政府宣布迁都重庆,由唐生智部率5万人留守保卫南京。12月12日,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侵占雨花台、紫金山、突入中华门。唐生智以战局难以挽回为由,为保存实力以图再战,下令放弃南京。12月13日上午,日军第6、第4师团首先从中华门侵入城内,接着光华门、中山门、和平门也相继被日军攻入,并且占领了国民政府。午后2时,日本海军第11支队溯江而上,抵达下关;下午4时,日军国崎支队沿长江北岸攻占浦口,南京沦陷了,南京城空前的劫难降临了!12月15日,日军将XX多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押至汉中门外,把他们捆绑后用机枪射杀,再用木柴、汽油焚烧。当晚,又将1300人按每100人为一组射杀,并且在鱼雷营屠杀9000余人,后又在下关宝塔桥一带屠杀了3万多人。12月16日,日军在中山码头前屠杀了5000余人,后将尸体推入江中。12月17日,日军又将3000余人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在放生寺、慈幼庵将避难的400多人集体枪杀。12月18日,日军在下关草鞋峡集体屠杀57400人;在下关南通路北边的麦地里枪杀300余人;在大方巷难民区枪杀4000余人,单是投入江中的尸体就有3万5千多具。12月20日,日军在燕子矶江边,集体屠杀5万余人,在鱼雷营屠杀3万余人,在凤台乡、花神庙屠杀7000余人……这一连串血淋淋的数字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就连当时驻南京的法西斯德国代表在向其政府的报告中写道:“他们(日军)是兽类的集团,屠杀、劫掠、纵火……甚至以杀人竞赛的方式对南京城血洗,他们是一架正在开动的 机器。”据战后国际法庭认定,日军侵入南京后,一个半月内,被集体屠杀的中国人达19万以上,被零散屠杀的中国人超过15万,总计30万人以上。焚毁全城三分之一的街道和建筑物,制造了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世纪大惨案!然而,长期以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从未对他们的侵略行径进行过认真的反思,肆意美化那场给全亚洲人民带来灾难的战争。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衰退,日本一些不安分的右翼势力甚至企盼“重显战前雄风”来摆脱经济困境。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历史课本时,公然篡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把当年日军对南京人民的大屠杀说成是“由于中国军队的激烈抵抗”造成的。事实上,松井石根在日军进入南京前就命令其部队“发扬日本武威,慑服中国。”妄图以恐怖的手段,使中国民众畏惧、屈服,以实现其 的罪恶目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8年浴血奋战,终于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审判包括松井石根在内的日本甲级战犯28人。松井石根和谷寿夫先后被 ,这是侵略者应得的下场,他们的罪行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日本文部省妄图为这样的大屠杀翻案,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定决不容许!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81周年祭日,南京的上空就要响起警世后人,勿忘国耻的警报声。我们在这里集会,重温历史,悼念遇难同胞,就是为了以史为鉴,永远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就是为了揭露和批判日本一小撮右翼势力否定侵略,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图谋。同学们,让我们不忘国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振奋民族精神,刻苦学习,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演讲稿范文3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97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