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在中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当然,我们不能就此而停下脚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之而奋斗,那么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的原因你知道吗?以下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说,也希望大家可以去听听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的公开课。
第一篇
一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很自然地就想到40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也很自然地认为只要进行改革开放就一定会带来繁荣昌盛。殊不知,我们的改革或开放其实从近代1840年起就开始了,只不过近代到新中国建立前的改革开放都是被动地开放,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逼得我们不得不开放,进而进行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但近代改革开放成功了吗?没有,这种改革开放最终使得我们变成便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积贫积弱,受尽屈辱。放眼世界,从世界历史来看,不管是在过去400年里还是40年里,很多国家、地区都进行过改革或开放,但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如1986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新思维”导向的全方位改革。上世纪80年代末,一批拉美与加勒比地区国家开始结构改革。到1989年、1990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以及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彻底按西方模式转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因此,那种认为只要进行改革开放就必然会带来繁荣昌盛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缺乏依据[1] 。仅仅有所谓的改革开放,是很难或几乎不能达到真正富国富民的目的。
改革开放要成功,不是无条件,而是有条件的,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对于中国40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要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就是40年前中国开启的改革开放不是被动被迫地改革开放,而是自主地改革开放;不是全面地激进地改革开放,而是渐进有选择性地改革开放;不仅对外开放,也对内开放,如,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的各种藩篱,允许人口在全国范围内自由地流动。那么中国的改革开放会成功,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要成功,必须具备三类前提。第一类前提条件是坚实的基础,包括政治基础(独立自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消除“分利集团”)、社会基础(社会平等、人民健康、教育普及)、物质基础(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齐全完整的产业体系)。过去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种奠基的重要性,不管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第二类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有效政府,即具备基础性国家能力的政府。因为每一项改革都必然导致利益重组;越是激烈的改革,利益重组的广度、深度和烈度越大,翻船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要应付这种局面,前提就是得有一个有效政府,能够掌控全局,调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缓和、减轻随利益重组而来的冲击,克服各种各样的抵制和阻碍;这样改革开放才能成功。换句话说,经济实现增长,除了改革开放以外还需要一个因素,就是具备基础性国家能力的有效政府[2]。
第三类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能和平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与西方国家关系缓和,为改革开放主要向以西方为主的国家开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要不然,还像20世纪70年代前,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封锁,我们对外开放的对象都无处谈起。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国内政治风波的干扰和苏东剧变的影响,我国外交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未曾有过的困难局面和压力。为此,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这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得到一定缓和,从而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能继续进行。
第二篇
如果我们把中国改革开放放在人类近几百年的经济史来看,我们或许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时代。
从反对市场经济,到接纳市场经济,到主动拥抱市场经济。
哪怕改革再难,我们既没有选择苏联式的“休克疗法”,也没有固执己见坚持计划经济。
事实上,中国走了第三条路,即,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前者让俄罗斯的经济迷失了多年,至今其GDP也就大约跟广东省差不多,简直弱爆了。
后者现在已经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还坚持了,因为这本身就是自寻死路。
就像邓小平所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赚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日子,比意识形态更加重要。
而这个朴素的道理,在1992年起,终于彻底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
无论是上层,还是普通老百姓,普遍都接受和高度认同这个共识,就像古代中国人都接受儒家一般。
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全社会的共识 = 强大的执行力。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点的重要性,并没有什么感觉。
那我们就稍微作个对比吧 ——
印度建国后,一直以收入分配为主导;
拉美很多国家建国后,顶层只关心自己的经济福利;
非洲诸多酋长国,建国后,普遍是只关心领导人的家族生意;
原有东欧和苏联,只关心意识形态和可能的战争,却不关心经济;
这些国家中,有的上下没有共识,有的就是辩论意识形态的共识,有的只关心收入分配、而不是做大蛋糕。
所以,它们最终都变成了loser (失败者)。
相反,我们中国,在92年南巡讲话后,举国上下,全部以发财致富为主要目的。谁反对这个,谁就是脑子有病。
恰恰是这种社会风气,才培育出了后面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也壮大了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强劲韧性。
此外,我们说过,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这就意味着,我们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历程中,是有着清晰的理性规划的。当出现重大外部冲击时,我们比纯粹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我们的改革,从来不是大刀阔斧,而是从制度的边缘地带开始入手,然后逐步尝试去改变更多。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稳定,确保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当然,其弊端是,对既得利益的权利赎买迟迟没有完成,最终会导致整体体制成本越来越高,进而成为巨大的债务负担。
从实践的结果来,正是下面的套餐组合,确保了我们中国达到了今天的高度 ——
全社会“发展经济第一”的共识 + 体制边际改革 =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那么,未来会怎么样?
坦率说,路会越来越艰难 ~
当一个后进国家尝试攀爬全球产业链体系的时候,一开始看上去很难,其实非常容易。
因为,只要让老外进来开厂,然后全面压低劳动力成本,大玩出口导向,你自己都不需要什么创新,也不需要什么重大的体制改革,你就可以赚到钱。
因为这是打小抄,而且还是人家主动帮你打小抄。
你的那些技术、设备,都是老外淘汰下来的。你可以赚钱,人家也可以。
然而,随着出口越来越成功,中国打小抄的能力越来越强,老外就再不肯轻易给你大量技术和设备了。否则,他们自己没饭吃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家往往会出现经济停滞、债务飙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基本面层面,就是这个原因。
而如果你想突破它,就要敢于继续尝试产业升级,不断的继续攀爬全球产业链这把梯子。
问题是,你要想转型升级成功,那么你必须砸更多的钱,才有可能。
所有的产业升级,都意味着大量的投入,大量的试错,以及实现时间上的不确定性。
同时,已经发展起来的国家,也会想尽办法来打压你,不让你爬上来。
所以,我们预计,明年中美纷争尽管有机会缓和,毕竟大家斗的都痛苦。可是,这是涉及饭碗的事情,因此,长期拉锯战,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扩大内需,可能是明年极为重要的经济发展主旋律。
而这就意味着,明年会比今年宽松很多。
不仅仅是货币的宽松,更是很多监管层面的宽松。
一收就过冷,一放就过热。
这个循环,我们短期是没有可能走出来了。
所幸,明年属于从过冷逐步转变为过热的阶段,因此,明年整体上会越来越有机会。
未来中国的经济,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挑战既意味着风险,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结合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只要体制的边际改革没有变化,只要全社会上下发展经济优先的共识没有改变,那么无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是什么,我们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依旧是充满信心 ~
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在全球新金融危机即将到来的当下,不如冲出去,或许可以创出新的一片天地。
第三篇
国改革开放几十年走过了西方几百年发展的道路,中国的经济创造了一个发展的奇迹,我们的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二位;我们7亿贫困人口脱离了贫困,占世界脱贫率的70%以上;我们的人均GDP从190美元上升到8000多美元。这个经济发展的奇迹来自我们每个人的奋斗。可以说新时代为我们个人的奋斗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创造了一个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优质的社会条件。那么现在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01
第一,我们新时代的改革激发了每个人的力量。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一个既定的客观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人们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的状况,发展的前景与个人发展的状况,与个人才能发挥的状况密切相关。那么,新的时代给每个人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条件?
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的人们,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新时代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强起来呢,意味着我们的力量更加强大,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再受制于不公正社会秩序的约束,我们更有实力参与构建公正的国际秩序,能够保护我们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安全。新时代意味着我们有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有更加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内在活力。这个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时代,这个强起来还意味着我们有自我批判的精神,自我反思的意识,自我建设的能力,意味着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成熟,意味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成功。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还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一个干部清正的时代。这个时代为我们的人民创造了更安全的更和谐的社会秩序。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在这样的时代更能够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更能够创造财富,创造我们社会发展的奇迹。
这个新时代应该是一个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人民的需要、人们的期盼、人们的希望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在新时代的改革当中,我们要为每个人的创造、每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他们的奋斗、为他们实现个人的价值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十九大为我们绘制了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每个人在这样的时代,都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
02
第二,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习近平同志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优秀的品格,是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的力量,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见证者和建设者,每个人都对这个新时代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贡献。所以每天清晨,我们就会看到环卫工人在辛勤地清扫马路;很多的白领都通过地铁、公交车从北京的四面八方开始了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一天的工作;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等等,八点钟他们都信心百倍地站在了他们的工作岗位上。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一个个发展的奇迹,我们每个人都见证了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
我曾经问加拿大的一些华人:最近几十年你们觉得加拿大的变化是什么?他们说,好像没觉得有什么变化,但是我们每一次回到祖国,都会看到我们发展的奇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铁通向四面八方。
习近平同志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每一个发展奇迹都渗透着每一个人的贡献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凝聚着每一个人的力量,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创造者和建设者,它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贡献。我们每个人力量有大小,作用有差别,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奋斗,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会给国家、给这个社会有自己的贡献。我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改革的成功。
我曾经是一名中学老师,在1983年考上了师范学校,然后到了一所农村的中学。当时很多的同事,他们都希望有更好的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工作之余都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备考。有很多的师范生,有很多的中学的老师当时考上了研究生,我是其中的一位。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读完硕士之后,读了博士,才有机会站在了大学的讲台上,才有机会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能为国家、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个人的努力和我们新时代的发展、我们新时代的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我们每个人努力地工作,辛勤地劳动,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中国的改革为我们每个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凝聚更大的力量,我们中国梦的实现这个步伐不可阻挡。
03
第三,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所以中国梦将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发展、人民的期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也是我们实现每个人幸福的过程。中国梦将国家的情怀、民族的情怀和人民的情怀密切联系在一起,它意味着我们中国梦的实现使中国的国际实力、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我们在国际的舞台上更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国家的形象更加高尚,更加高大。它意味着中国梦代表着人民的幸福,人民的期盼,人民的安居乐业,代表着我们以更昂扬的民族精神、更奋发有为的态度走向辉煌的未来。
中国梦凝聚着每个人的幸福的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的期盼,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所以当农民的老王希望风调雨顺,希望自己的庄稼不要再遭受虫害的侵扰,希望明年有一个好的收成;当建筑工人的老张希望今年能够多赚一些钱,今年有更多的活儿去干,能够有更好的收入,年底再分个大红包,回家能盖一幢漂亮的房子;刚参加工作的小李希望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好的晋升的机会,还能有学习的机会,使自己能够得到提高,能够取得进步。所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每个人的梦,中国梦的实现依靠我们每个人的奋斗。只要我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我们就能够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实现国家梦想的力量。
第四篇
中国改革是一篇大文章,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烈的政治历史感的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考虑。那么可以说,影响中国改革有很多的动力,有很多的因素,这些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又是怎么相互发生作用的呢?我认为,在所有影响中国改革的这些动力和因素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奇迹,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因此,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中国改革的开启、深化和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开拓者、创造者和领导者。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那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她在哪些方面领导了中国改革呢?我想从这样四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第一是政治领导,第二是思想领导,第三是组织领导,第四是社会领导。
中国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正确的政治领导保证了改革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国这艘巨轮要在世界文明的大道上驶向辉煌的未来,那么这艘船的船长就是中国共产党。上个世纪90年代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将走向何方?在我们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也发生了一些偏移和摇摆。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我们中国改革的指南针和定盘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表明她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而这个政治立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保证,她要满足人民的需要,要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
人民这个词不是我们大家平常谈的普通的个人。它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先进性的概念。它代表着一种正确的方向,它与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所以党的立场、党的意志一定要和人民的立场、人民的意志一致。有的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说我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是坚持党的立场还是坚持人民的立场?当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就把党和人民置于对立面了。那么党的意志应该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的需要,而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利益追求应该成为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一个根据。这就是坚持人民立场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我们看思想领导。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导。中国的这艘巨轮要平稳地驶向辉煌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正确的政治航向之后,还需要一定的指导思想来制定方案、计划,所以正确的政治领导需要正确的思想领导。那么党的思想领导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人的行动都受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支配,我们进行社会革命,首先要进行思想革命。
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既是一场深刻的哲学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很多人抱有教条主义的观念。邓小平曾经说,他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原则、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有的人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可是他反对、否定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那么坚持毛泽东思想就首先要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中国的改革当中首先体现出这一点。
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小岗村的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非常艰难的,这个改革遇到了很大阻力。但是,当时邓小平等人支持了改革。当时中央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也肯定了大包干的做法,因此家庭承包责任制才在全国范围展开。那么实际上,农村的改革包括以后的拓展到全国的改革,使我们认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使人们思想上有一个极大的变化。
第三方面是组织领导。我们设计的成功的改革方案需要基层组织,需要千千万万的人将这个改革的方案、计划落实、实践。那么中国这艘巨轮要驶向辉煌的未来,也需要有人执行船长的命令。但在这个问题上,恰恰我们说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有时候,中央的决议、计划落实到基层执行不畅,执行的时候有的拐了弯,有的打了折扣,有的变通了,有的拖拖拉拉。我们进行精准扶贫,扶贫款到了基层,有的人把它揣在了自己的腰包。我们拨了钱去修路、修桥、兴修水利,结果有的人挪作他用了。所以将我们的这个计划、决议贯彻到底,需要基层组织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队伍,需要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
那么习近平也告诉我们,中国要办好自己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他说,我们举荐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人尽其才。所以对人才的重视,对我们基层组织的建设,成为党保证正确的强有力的组织建设的根本的方式。
第四就是社会领导。中国的改革要顺利地进行,之所以它能够取得成功,很重要的是党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力和凝聚力。那么回到我们中国的这艘巨轮上来看,这艘巨轮要保持一个持久的动力,需要我们每个人给它以前进的动力。那么在社会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方面,可以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可以显示出我们改革的优势。
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地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以极大的勇气开辟了中国发展道路,肩负着人民的希望,带领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三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站起来是基础,它表明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立,表明我们结束了挨打的历史,我们获得了存在的权利。富起来是条件,富起来使我们的经济发展,使我们结束了挨饿的历史,使我们能够扬眉吐气,我们获得了一个存在的尊严。你想,很穷肯定是很没面子的。强起来是目的和归宿,它使我们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世界的辐射力,使我们在国际的关系当中有更大的话语权,使我们获得了存在的价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第五篇
二战后历史来看,说到能够影响世界局势的大的变革,只有两个。一个是苏联最后一位总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个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两个世界最大国的改革,结果截然相反,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得苏联分崩离析,直接一份为十五,而我国的改革开放,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真实原因有三点。
从时间节点来看,我国的改革开放还早于苏联,因为我们从1978年就开始了,而戈尔巴乔夫直到1985年才上台,比我们改革晚了7年以上。但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到6年就分崩离析,国家越来越差,最终解体。而我国最早开始的改革,反而步子很稳,走的很稳定。越到后来动力越大,使得我国从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为何会如此呢?
第一,操之过急。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于操之过急,苏联模式那是几十年的问题了,而戈尔巴乔夫却要在几年内去改变,快速的市场化,自由化,步子太大,使得原有的体制难以承受。使得既得利益者极大的反弹,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能不解体么?而我国的改革开放,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步子很稳,逐步的改变,反复论证,所以每一步都是非常谨慎的,因此逐步成功了。
第二,内部不一样。
苏联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已经是极度的腐败,机制僵化。官僚体制独裁又腐败,可以说内部开始糜烂了。就像我国当年的清政府一样,属于问题非常严重的情况。而改革的方向即使正确,也会因为官员的贪污和既得利益者的破坏而难以发展。
而我国根本不同,我国经过10年洗礼大家都是一贫如洗的,没有既得利益者。改革开放从一张白纸开始,个个干劲十足,阻力也非常小,而且苏联内部那种加盟共和国天生的分离性我国也没有。
第三,外部环境不一样。
我国改革开放,建立在和平的世界环境下,当时不仅跟苏联缓和了关系,还跟美国打的火热,和西方关系也不错。因此我国改革开放,迅速吸引外资进入。而且我国人口众多,为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而苏联不一样,苏联当时是冷战的核心,是西方都仇视的国家,西方随时都想肢解苏联。因此即使苏联愿意改革开放,西方的投资也不会来,反而会加速西方颜色革命的输入,加快苏联被拖垮的进程,这一点也是根本区别。所以我国能成功,但是苏联就失败了。
第六篇
中国改革开放的渐进式发展道路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于它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正确处理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渐进式发展的约束条件
中国改革开放选择渐进式发展道路,取决于文化传统、历史条件以及现实国情造就的一系列前提约束条件。
从文化传统来讲,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若干特质,是改革开放渐进式发展逻辑的重要约束条件。一是实用主义的文化心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实用理性”,重视现实实践,排斥抽象思辨。中国的渐进式发展道路,强调大胆地试,“摸着石头过河”,这些实践主义特质与实用主义文化心理高度契合。二是家族主义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集体价值观念,“血地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特质,形成强大的社会粘和力,并产生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是渐进式改革的支持条件。譬如,农村改革肇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传统的家族主义的时代新形式。
从历史条件来讲,中国改革开放渐进式发展的逻辑,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历史条件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的威信没有受到根本破坏,没有出现苏东国家那样的严重政治危机。在经济层面,宏观经济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1977年国民收人增长率为7.8%,1978年为12.3%,并未出现苏东国家那样的经济崩溃。人们对传统制度体制的某些方面虽有抵触,但并不全盘否定,这是渐进式改革的历史约束条件。
从基本国情来讲,改革开放之初的基本国情,也是渐进式发展逻辑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点。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平衡,这些决定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对改革的需求程度和变革速度都不一样,这是改革采取渐进式发展的现实条件。譬如,改革之前,中国80%的人口在农村,地少人多,负担沉重。农村是旧体制的薄弱环节,农民是旧体制的利益受损者。这些国情条件,使得农村改革成为中国改革的初始起点和第一推动力。
二渐进式发展的内在逻辑
1、正确处理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讲,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一思想蕴含着渐进式发展逻辑的重要命题。
第一,不搞争论。人们的改革共识不可能通过争论取得,改革的新认识产生于改革的新实践。不搞争论,可以避免意识形态的纠葛,在实践中统一认识。
第二,大胆地试。改革开放不可能事先设计一个尽善尽美的蓝图,必须要有闯的精神。“大胆地试”可以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改革的探索发展。
第三,先试验、后推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改革难以统一方案齐步并进。譬如,中国的对外开放,在空间范围上就典型体现了先行试点、由点到面、全面推广的特点。
2、正确处理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的渐进式发展逻辑,体现为先改革增量,然后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即以体制外增量改革为突破,以此促进体制内的存量改革。这种先增量后存量的渐进式改革,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即一部分人获得利益,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并无明显受损,以此减小改进的阻力。这种温和、渐进的改革避免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剧烈冲突,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发展的成果,避免了苏东国家“休克疗法”出现的严重后果。
3、正确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
如何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是改革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要求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密切配合、协调推进:一方面,经济是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改革举足不前,这种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中国政治领域的改革,一直在不断探索、有序推进。
1980年,针对“文革”中出现的深刻教训,邓小平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要求;
1986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念提出后,对政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方向;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支点。中国改革开放渐进式发展的逻辑,就是始终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其中特别强调稳定的前提作用。
首先,这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中国社会治乱更替的历史表明,稳定的环境是国家建设和治理的根本前提。放眼世界,这也是一条惨痛教训。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爆发的“颜色革命”,都告诫我们,“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其次,强调稳定的前提作用,与改革的实质紧密相关。中国改革的实质,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新旧体制、新旧利益格局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甚至冲突。没有稳定的政治权威和法律秩序,这些摩擦与冲突就可能导致社会分裂,甚至社会崩溃。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采取温和、渐进的方式实现利益调整,大大减少了社会摩擦,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把改革的成本代价稀释到更长的时间段加以消化,有效防止了社会秩序的剧烈变动和坍塌。
三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演进
1、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加强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提出“不搞争论”,目的是尊重实践,不搞纸上谈兵。但是,这并不是说改革不需要理论指导和顶层设计。过去之所以实行渐进式改革,是因为我们对事关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没完全摸清看透,无法绘就改革的全局路线图,因而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摸着石头过河强调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逻辑。改革发展到今天,亟待推进的各项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路径都已明晰化,改革不能再片面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更需要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全面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能否深化的关键,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决心问题。这要求改革者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所谓渐进式改革,不能成为拖延改革、阻滞改革的托辞。我们必须以决绝的勇气,充分的准备,系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推进到现在,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改革发展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与局部相配套、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渐进与突破相促进。
2、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持改革的正确价值取向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改革早期阶段,“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模式使得一部人凭借先发优势获得利益;1980年代推行双轨制以后,一些人在新旧体制间“套利”;1992年之后,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新兴资本集团和一部分掌握体制内权力的人结成利益同盟,甚至出现“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集团化,集团利益个人化”的扭曲现象。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博弈愈发激烈,不同阶层间出现阶层定型化和固化倾向。一些既得利益群体能量巨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干预改革。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各种借口迟滞改革;也有的打着改革的旗号,借助自身在体制上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攫取利益。如何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成为当下改革的重要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价值取向,即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今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第七篇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成了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
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但在1978年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上是从苏联学过来的,经济方面是单一公有制,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按劳分配,单一农业集体经营。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中国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样,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生活改善幅度不大。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逐步发生了改变,认识到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所以“纯而又纯”;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基础上的,没有资格实行那样的社会主义。
中国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就要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允许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允许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还要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先进经验。
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人人平等、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的价值观,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政治立场;另一方面,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新的时代特征,赋予了社会主义许多新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背弃马克思主义,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背弃社会主义,而是更好地发展了社会主义。
过去虽然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不大,但是收入不高。而今天虽然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相对拉大,但大多数人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收入差距也完全可以通过扶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逐步缩小。
中国人民从实践的比较中欢迎这样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也赢得了良好声誉。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经验,认为应该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反观已经垮台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教条地、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推进制度和体制的创新
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建立了,但现在比过去发挥的作用大得多也好得多,就是因为进行了许多方面的体制改革。仅举三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个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有2.5亿农村贫困人口,占当年10亿人口的1/4,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其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大家出工不出力。
后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就根本改变了,土地承包给每家每户去种,种什么、怎么种,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每家每户农民都明白,种得怎么样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温饱问题迅速解决,城镇居民也得到了丰富的农副产品供应。
现在中国人口比改革开放之前增加了好几亿,耕地比那时候减少了很多,但是中国人不光吃饱了,而且吃得还不错,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这就是这项改革的成就。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之前,长期搞计划经济,认为计划经济的优势在于有计划、按比例,避免了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
理论上是这样,但是现实中,计划经济虽然有它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这个优越性往往在经济规模不大的时候才能体现好。经济规模大了,指望一个国家计划委员会把全国经济计划得完全合比例,几乎不可能。
计划经济还有一个没法克服的弊端,就是缺乏活力、动力,因为政府向企业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企业必须照着执行,完全没有自主权,那也就不会有积极性、主动性。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生活改善不大,商品严重短缺,政府不得不依靠票证来供应商品。
但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市场配置资源,不同利益主体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很快告别短缺,告别票证。
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这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的。
在这之前,有人认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产生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对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了挑战。在这些人看来,似乎改革开放方向错了,应该改弦更张。
党的十五大提出,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大胆探索,大胆利用,扫除了之前很多人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思想障碍。
这一点意义巨大,现在,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纳税额、就业人口等方面,都占了超过一半的位置,发挥着巨大作用。
吸纳人类文明共同成果
1978年以来,中国的开放领域越来越宽,开放程度越来越深,对外开放带来了外国的资金、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的管理理念,还带来了一些外国的人类文明共同成果。
例如现行的公务员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股票、基金等,都是从其他国家学来并丰富和发展的。还有一些重要的理念,如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等,也是向人家学来的。当然,学回来之后有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和创新。
开放还带来了外国的资源能源,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泛吸纳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社会主义,没有这样的吸纳,绝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些年在同外国政党人士交流时,经常有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人士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反对全球化,你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反对?我告诉他们,我们的领导人很早就看清楚了,全球化是个不可阻挡的潮流,聪明的办法是主动加入其中,趋利避害,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
1978年以来,中国加入全球化竞争,发挥了劳动力价格低廉、市场广大等比较优势。同时,也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在高铁、核电等领域赢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特优势
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各党派为了国家发展、人民福祉共同协商。中国共产党实行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即重要决策由各级党委集体作出,然后由政府、人大、政协等有关各方具体实施。
这一领导体制,具有明显优势,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就能够有效地避免政治上的争拗和内耗,保持政治稳定和政策连续性,还有决策的高效性和很强的执行力。
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干部的选拔、管理等都由党来负责,这就容易保证党的团结统一。选拔干部强调台阶、政绩和多岗位锻炼,也能积累干部的经验,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习近平从村党支部书记到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历经40年,大的职务变动16次,工作过的地区人口多达1.5亿。这样的经历让习近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锤炼了治国理政的能力。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注重干部教育和培训,使干部能够跟上形势发展和任务变化;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制约,等等。
同时,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不仅能使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各种自治权利,更能使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中,这一优势就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央可以要求经济状况较好的省份对口支援灾区县市,这在联邦制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第八篇
1、中国为什么可以成功开启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抓住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作出了明智的战略选择。
2、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制度优势,还因为我们作出了正确的政策选择。
3、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政治基础,包括独立自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4、改革开放的成功也离不开社会基础,包括社会平等、人民健康、普及教育等等。
5、改革开放的成功也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包括人民温饱得到解决,工业的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完整产业体系的建立。
6、在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世界变局里,我们选择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站稳了脚跟,保证了国家制度的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为后来的厚积薄发积累了势能。
7、改革开放的成功非常不容易,也不是必然的,靠的是几代人的努力、几代人的牺牲。
8、正是有了前30年积累的基础和中国领导人在世界风云激荡中的谨慎研判、明智抉择,以及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定力,让中国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