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一年,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是中国人民奋斗的伟大历程。《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系列公开课就是这段时间一个很先关的学习课程,是分析了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因为什么的问题。《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系列公开课解说词大全汇总(20集全)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讲 党开启和领导了中国改革
大家好,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
中国改革是一篇大文章,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烈的政治历史感的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考虑。那么可以说,影响中国改革有很多的动力,有很多的因素,这些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又是怎么相互发生作用的呢?我认为,在所有影响中国改革的这些动力和因素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奇迹,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因此,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中国改革的开启、深化和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开拓者、创造者和领导者。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那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她在哪些方面领导了中国改革呢?我想从这样四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第一是政治领导,第二是思想领导,第三是组织领导,第四是社会领导。
中国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正确的政治领导保证了改革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国这艘巨轮要在世界文明的大道上驶向辉煌的未来,那么这艘船的船长就是中国共产党。上个世纪90年代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将走向何方?在我们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也发生了一些偏移和摇摆。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我们中国改革的指南针和定盘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表明她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而这个政治立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保证,她要满足人民的需要,要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
人民这个词不是我们大家平常谈的普通的个人。它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先进性的概念。它代表着一种正确的方向,它与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所以党的立场、党的意志一定要和人民的立场、人民的意志一致。有的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说我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是坚持党的立场还是坚持人民的立场?当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就把党和人民置于对立面了。那么党的意志应该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的需要,而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利益追求应该成为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一个根据。这就是坚持人民立场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我们看思想领导。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导。中国的这艘巨轮要平稳地驶向辉煌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正确的政治航向之后,还需要一定的指导思想来制定方案、计划,所以正确的政治领导需要正确的思想领导。那么党的思想领导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人的行动都受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支配,我们进行社会革命,首先要进行思想革命。
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既是一场深刻的哲学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很多人抱有教条主义的观念。邓小平曾经说,他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原则、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有的人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可是他反对、否定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那么坚持毛泽东思想就首先要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中国的改革当中首先体现出这一点。
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小岗村的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非常艰难的,这个改革遇到了很大阻力。但是,当时邓小平等人支持了改革。当时中央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也肯定了大包干的做法,因此家庭承包责任制才在全国范围展开。那么实际上,农村的改革包括以后的拓展到全国的改革,使我们认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使人们思想上有一个极大的变化。
第三方面是组织领导。我们设计的成功的改革方案需要基层组织,需要千千万万的人将这个改革的方案、计划落实、实践。那么中国这艘巨轮要驶向辉煌的未来,也需要有人执行船长的命令。但在这个问题上,恰恰我们说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有时候,中央的决议、计划落实到基层执行不畅,执行的时候有的拐了弯,有的打了折扣,有的变通了,有的拖拖拉拉。我们进行精准扶贫,扶贫款到了基层,有的人把它揣在了自己的腰包。我们拨了钱去修路、修桥、兴修水利,结果有的人挪作他用了。所以将我们的这个计划、决议贯彻到底,需要基层组织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队伍,需要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
那么习近平也告诉我们,中国要办好自己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他说,我们举荐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人尽其才。所以对人才的重视,对我们基层组织的建设,成为党保证正确的强有力的组织建设的根本的方式。
第四就是社会领导。中国的改革要顺利地进行,之所以它能够取得成功,很重要的是党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力和凝聚力。那么回到我们中国的这艘巨轮上来看,这艘巨轮要保持一个持久的动力,需要我们每个人给它以前进的动力。那么在社会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方面,可以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可以显示出我们改革的优势。
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地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以极大的勇气开辟了中国发展道路,肩负着人民的希望,带领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三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站起来是基础,它表明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立,表明我们结束了挨打的历史,我们获得了存在的权利。富起来是条件,富起来使我们的经济发展,使我们结束了挨饿的历史,使我们能够扬眉吐气,我们获得了一个存在的尊严。你想,很穷肯定是很没面子的。强起来是目的和归宿,它使我们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世界的辐射力,使我们在国际的关系当中有更大的话语权,使我们获得了存在的价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本节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二讲 党领导的新时代改革
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代的改革。
可能有人问,新时代的中国改革和十八大之前的改革是什么关系?和中国的改革为什么成功又是什么关系?可以说,十八大之前的改革和我们新时代的改革都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边的改革是基础,是前提。新时代的改革是深化,是发展,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新时代的改革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注重经济发展到注重社会公正,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五大发展理念,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改革永远在路上。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新时代的中国改革,第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第二是改革发展的新理念,第三是全国改革一盘棋,第四是我们形成一股合力。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2017年10月31号,十九大闭幕刚刚过去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着政治局常委,来到了上海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这两个红色的基地。这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这是中国共产党走向全国的地方。他们来到这里,寻找中国共产党革命的足迹,寻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可以说,现在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革命的对象也有很大变化,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变化,这就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增强人民福祉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保证人民公正参与,保证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个问题是确定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确立一个正确的发展理念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方式、根本原则。那么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是什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是我们的五大发展理念。我们的发展理念推动了我们国家改革发展的新方向。也就是说,在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下,我们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要调整经济结构,要促进、激发新的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必须由原来的高投入、高成本变为以科技为动力驱动发展。创新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社会进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年德国、日本正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当然中国科技发展也越来越快,科研经费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经接受《环球时报》的采访,他说,现在中国对待像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就像美国人对待一位篮球明星一样,这一点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所以这个创新要真正地实现它的价值,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整个地不断地改革我们的制度来促进科技创新,要通过制度来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和创造力,要通过制度来设计公正、合理、有效的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
我们看第三个方面,全国改革一盘棋。应该说,中国改革的成功和我们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我们改革的协同性进行密不可分。在开始改革的时候,我们曾经出现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改革各自进行。当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显示出一定的问题。这就是不同部门的改革往往互相掣肘,有时候互相影响,各弹各的琴,各唱各的调。一只青蛙,它跳到水里就归农业部管,它跑到岸上又归林业局管,我们说几个大盖帽管不好一头猪。所以这个社会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比方说我们修一条路,那就需要交通、自来水公司、电力、电信、燃气这些部门相互合作。你不能说今天我交通部门修好了一条路,明天自来水公司说我这个水管还没铺好,把这个路就扒开了,后天电力部门、燃气部门说我还要铺管子,然后又把这个路给扒开了。你说这个路还能修好吗?所以我们的改革要从九龙治水到握指成拳,加强顶层设计,新时代的改革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那么这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度的、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整体性的改革。所以我们要建构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使这样的制度更加完备、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我们看第四个问题,新时代的改革形成一股合力。中国的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取决于新时代的改革能够凝聚共识,形成共同的力量、共同的行动。实际上这个社会的发展有两种动力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种是我们每一个人对这个改革的作用力,另一种就是这些作用力之间形成一种平衡的力量,需要一种平衡的机制。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有效地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激励和鼓舞,很大地激发了我们个人的力量。但是我们个人的力量在新时代的改革当中需要形成一种合力。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一个寓言,这个寓言是这样的,天鹅、大虾、梭鱼,它们一起要拉一辆车,但是拉了半天,这辆车一动不动。为什么呢?天鹅伸着脖子使劲往天上拉,大虾弓着背使劲往后扯,梭鱼就往水里钻,三个都很使劲,结果效果等于零。所以我们党要形成一种合力,要激发每一个人的力量,这是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也非常重视自身的建设、自我革命,以此来提高党的纯洁性、统一性和先进性,提高党的公信力和凝聚力,那么形成社会的合力与这种公信力和凝聚力关系密切。2014年,习近平同志到河南兰考县进行调查,他在讲话中指出,古罗马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塔西佗陷阱,这个塔西佗陷阱告诉我们,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的时候,不论你政府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人们都认为你是说假话,你不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大家都认为你在做坏事。我们当然没有达到那一种状况,但是如果依此下去,它会离散民心,会危害、危及我们的执政基础。
孔子也早就讲过这个问题。他的弟子曾经问他,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孔子说有三条,一是老百姓吃饱肚子,二是军备充足,三是政府有公信力。那这三个当中如果去掉一个,哪一个最不重要?孔子说是军备充足。再去掉一个,他说是老百姓吃饱肚子。那么剩下的最重要的,孔子就认为是政府有公信力。
我们密切群众的联系,增强我们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一点是我们形成一个合力的根本。当然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有利于形成这个社会合力,发挥我们制度的优势。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三讲 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
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
中国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确立了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它决定了中国改革前进的方向,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先来看一下十八大之前的改革,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在170年前,现在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真的过时了吗?没有。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仍然存在于我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新的理论来代替它。马克思主义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仍然存在,马克思批判的资本的本性仍然存在,甚至还是一种比较强大的社会支配力量。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现在正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式存在。所以,我们仍然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实际上,我们讨论过时这个问题,它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我们判断一个理论是不是过时,就要看这个理论是不是有时代价值,它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它提供的方案有没有完成,它提出的任务有没有得到解决,有没有完成。从这样一个问题的尺度来进行评判,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实际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我们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在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发展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中国改革成功的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我们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立场、基本的观点、基本的方法。那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我们进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然后才有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才有了改革开放。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才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才正确区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搞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确定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这样一个改革的方向。
第二点是富起来的新理论。邓小平说,我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干革命就是因为我们有共产主义的信念,我们现在搞建设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他正是坚持这一条原则,才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怎样坚持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第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他说我们要研究为什么非洲的很多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确实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应该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发展阶段,它应该有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是现实是,我们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建立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第二,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一大二公,不是吃大锅饭,不是捧铁饭碗。平均主义不利于发展生产力,不利于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但是另一个方面,两极分化也不行。有的人很富有,大多数人很贫穷,这样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社会主义要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封闭僵化不是社会主义,照搬西方的经验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开放,应该吸收西方先进的经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所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的,是不会有很快发展的。但是另一个方面,对外开放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够照搬西方的经验,要适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正是在这些问题的回答当中确立了邓小平的理论。
第三(点),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上世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我们又面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社会主义改革该走向何方?这个问题聚焦到一个核心的关系,就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当中论述了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个场景,正是邓小平视察深圳。那么他的南方谈话确定了中国改革的方向。他说,计划经济并不必然地等于社会主义,日本也有企划厅,美国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看哪一个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理论探索、实践发展,最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它是一些前无古人的问题,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打破了观念的枷锁、思想的束缚,同时它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能够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方式。
第四个问题,众人的事情众人办。追求民主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目标,当然实现民主的形式、民主的道路各有不同。中国是确定了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能够体现人民意愿的特有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不是简单的投票,不是简单的一人一票。投票好办,很快就结束了,你同意还是不同意,但是不是这一个结果就是科学的、就是理性的、就是有价值的?这个不一定。我们的协商民主通常是在进行讨论,在协商、争论、折中、妥协之后形成一致的意见,那么可能在开始的时候你自己的选择并不准确,你自己的认识并不全面、并不科学。但在这样的互相讨论当中,可能更容易确定一个更准确更有理性的选择。
湖南长沙有一个黄材镇,就曾经进行了一次千人民主协商大会,这体现了人们的一种中国式的实实在在的民主的形式。那么通过讨论,很清楚地凝聚了大家的共识,形成了共同的意志,体现了民主的最大公约数。
实际上,协商民主正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民主政治的形式。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现实当中,有一些党员就是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马克思主义信宗教。2016年,我曾经到加拿大访学,当时经过一个朋友的介绍参加了一个英文圣经班。当时我想我是学马克思主义的,那么应该了解一下圣经,了解一下西方的文化,于是就参加了这个圣经班。当时负责的两位老师是加拿大一对老年夫妻,我发现他们对我非常热情,经常请我吃饭喝咖啡,我开始不明白,但慢慢地我理解了他们的意图,他们在这个时间经常给我讲上帝,希望我能够信仰上帝。我说不好意思,其实本人不相信有一个上帝的存在,而且我是个共产党员,我也不可能信仰宗教。然后他跟我讲上帝,我就跟他讲马克思主义,当然他也很有兴趣听我讲。最后我在离开加拿大的时候,他们又问我,你能不能一边信仰上帝一边信仰马克思主义?我说不好意思,我也做不到。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信仰马克思主义,应该研究马克思主义,应该宣传马克思主义。只有我们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真正地取得改革的成功,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第四讲 新时代改革的指导思想
大家好!我们现在分享的问题是新时代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
1973年,习近平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之后他当过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2012年任党的总书记。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坚守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现实问题,指导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们党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我们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习近平同志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他非常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他曾经用王国维《人间词话》当中的语句来告诉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他说,要有望尽天涯路的登高望远、远大的志向,要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应该刻苦学习,阐幽发微,要能够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心甘情愿,还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就是学用结合,那么最终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习近平同志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教育和武装全党。他说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滋养我们的头脑、武装我们的思想,善于用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来分析和解决中国改革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告诉我们,还应该学习马克思的宽广的胸怀、光辉的思想。马克思具有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他说应该把我们职业的选择和人类的目标完美地结合起来,所以他始终在勇攀思想的高峰,即使在写作《资本论》非常困难的时候。他说我们那个时候就是徘徊在坟墓的边缘,在晚年生病的时候,甚至也孜孜以求学习科学的理论,追求真理,不仅进行理论的研究,还将这样理论的研究付诸现实的、实际的革命的运动,奋不顾身地带领无产阶级走向人类解放的道路。
习近平深刻地阐释了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宏观思维、历史思维的方法。他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指导我们的实践推动中国的改革。
第二个问题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2017年一部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刷爆了各位的朋友圈,其中震撼的剧情深深地吸引我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新时代中国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可能大家都去过国家博物馆,在玻璃橱柜里,我们会发现里边的109枚公章已经被贴上了封条,它来自天津的滨海区,它曾经是企业通向市场的关卡。作为一个关卡,它锁住了企业的活力,锁住了市场的活力。我们要真正地释放出经济发展的活力,就要建好笼子,管好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我们首先要建好笼子。那么笼子太松、关不严,都不行,都不会发挥作用。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我们把它用得好,它就能够维护社会的秩序、维护社会的正义,造福国家和人民。如果用得不好,它就会祸及国家和人民。所以这个权力应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用到哪里,都应该有一个法律的轨道。应该分清楚公权和私权,使它们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权力还应该在阳光下运行,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权力置于人民的监督下,要在一个透明的环境下运行,使它接受人民的监督,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这样制度才能够发挥制约权力的作用,权力才不能够被滥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强力反腐、制度反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确定了使人们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一个构建政治生态的鲜明的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强力的反腐败,使人们不敢腐;通过制度建设、制度约束权力,使人们不能腐;以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干部,使他们不想腐,由此真正使制度约束权力。
第三个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他有很多非常形象的论断来表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中一条典型的,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确实是这样,我们人类都生活在自然界当中,人实际上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来自于自然界给我们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物质财富,自然界就是人们的生存空间。所以你如果破坏了自然界、破坏了自然环境,实际上就破坏了人的生存的环境、生存的空间。
人类的自然环境也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一个外在的物质保障。自然环境它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也具有经济价值,或者它也能够转化为经济价值。比方说森林、河流、矿山都给我们提供了物质财富、物质资源,所以我们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美化自然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另一方面人民的幸福也来自于美好的环境。当然人民的幸福有很多的方面,那么其中最重要的、对我们非常关键的,就是有一个非常美好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说,人们从以前的盼温饱现在变成盼环保。山东临淄有一个农民就曾经说,现在政府让我拆去了煤炉子,我双手赞成,要不像以前的时候,我的煤炭都要堆放在家里,非常脏、非常乱,又占地方,我跟你说话的工夫我就要添好几次煤了。所以我们现在缺的不是金钱,而是缺优美的环境,人们期待蓝天碧水绿地。
第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的人描述了他一天这样的生活,他说早晨起来打开iPhone听一段韩国人指挥的德国交响乐,穿上金利来皮鞋,打上花花公子领带,戴上西铁城的手表,然后喝一杯巴西咖啡,下午去麦当劳喝一杯可口可乐,到家乐福去买高露洁牙膏,晚上听着奥地利音乐进入梦乡。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商品,同时中国制造的产品也遍布全世界。有一位美国的主妇发现,怎么家里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呢?如果不要中国的产品会怎么样?结果她发现当她将中国制造的产品移出她的房间的时候,屋里变得空空荡荡的了。这正是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便利,人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阳光,共担风雨。那么这就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如何来解决人类面对的共同的问题?
解决人们之间互相交往的共同的矛盾,面对现实和未来,习近平同志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共同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照遍全球。所以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并且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提出了中国方案,这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赢共享。那么如何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呢?他告诉我们,世界各国应该平等相待,互商互量,应该追求公平正义,应该共建共享,共同发展,互融互谅,崇尚自然绿色,构建一个安全的和平的文明的繁荣的美丽的世界。这样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在世界各国高层的对话当中,体现在中国对外援助的活动当中,体现在我们的“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成为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的一个和平的共同的理念,所以世界各国都可以来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它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他成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新的境界。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五讲 中国改革坚持实事求是
大家好!我们现在讲第五个问题,中国改革坚持实事求是。
进入中央党校大门,你就会看到一块花岗岩,上面镌刻着四个大字: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是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也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路线,中国改革的成就表明中国改革的成功得益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下面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是一条红线:实事求是。这个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用中国成语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概括的智慧,可以说来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长沙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在这个书院的中心位置有一座讲堂,高悬着实事求是的匾额,当时青年毛泽东曾寓居在这里,他深受书院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影响。毛泽东把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当中,他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的成功的革命道路。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来解释实事求是,实事是什么?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这个“是”呢?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联系;这个“求”就是我们要探索、要研究。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规律性、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当中开篇就提出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他分析当时存在的各阶级不同的状况,它们的不同的要求,然后提出了革命对象的问题,提出了革命道路的问题,提出了革命方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成立以来能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根本的法宝就是实事求是。
第二,实事求是开启了改革。1977年,四川广汉县一群生产队长自发地挂起了分组作业、定产奖惩的一个牌子,然后就向生产队的权力发起了冲击、发起了挑战。三年之后,人民公社的牌子就从广汉县向阳公社摘下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乡政府。几年之后中国大地上数万个人民公社都变成乡政府、镇政府了。人民公社改成乡镇不只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变化、实质的变化。乡镇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在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1977年6月,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突破了“左”的条条框框,要实行以生产为中心的方针。他深入农村调研,制定了省委的六条规定,他说农村的生产要因地制宜,要因时制宜,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要鼓励群众,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进行改革,所以他就在安徽率先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样长期停滞的死气沉沉的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改观。这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是实事求是的改革。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是什么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团结一致向前看。他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连接在一起,所以丰富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他说实事求是就是要打破习惯的势力、教条的做法、主观的偏见,我们要研究新情况,要解决新问题。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就是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的轨道上来,同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由此成功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的进程。
改革目的是要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要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邓小平抓住了事情的根本。有人把邓小平归结为实用主义者,实用主义是什么?是否定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这和邓小平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思想态度完全不同。当时邓小平确实很希望尽快把中国经济搞上去,他认为搞理论论争,争来争去也争不出什么结果,反而耽误了时机,错过了发展的机遇。他说应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要先下结论,先干起来再说。
邓小平的不争论,实际上彰显了他的真抓实干、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态度。由此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标准,哪三个有利于呢?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邓小平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发展实际出发,全面反思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目标,反思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的改革步骤、我们的手段、策略,全面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以才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第三个问题,实事求是是中国改革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中国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根据。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依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们的发展目标,其实都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原则。邓小平说:我是实事求是派。他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他非常反对高调空谈、形式主义。他说,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太多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是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的一个科学的判断,也是我们改革的出发点。
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我们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实际,现在我们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要走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国情是什么?邓小平充分地思考分析中国国情,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们是不发达的阶段,我们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中国这样的底子,人口多、耕地少,劳动生产率不高,所以我们很难一下子发展起来,国民收入的增长也不可能一下子提高,所以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判断。这个矛盾要求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矛盾,所以这个主要矛盾就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牢牢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那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完成这个任务,邓小平带领我们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目标的本质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人民的要求,也是符合我们国家国情的。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一些具体的、可行的、实事求是的战略步骤,这就是首先解决温饱,然后进入小康,到21世纪的中叶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步骤,都反映了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律,它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基本论断和发展要求。
这一节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六讲 新时代改革的思想路线
大家好!我们现在分享的题目是新时代中国改革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现实问题,在构建中国改革发展的蓝图中开启了决胜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我们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新时代的改革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同志在新的时代,在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实事求是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和新水平。习近平深刻地把握了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他提出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他提醒我们说,实践证明,当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时候,我们就会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的时候,就会误党误国。要办实事,出实际的成效。
第二个方面,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和新判断。新时代的改革习近平同志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地把握了社会发展的现实,深刻地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说我们首先要了解客观现实,要了解、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到广大的农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现场当中进行调查研究,当了总书记,在15个月的时间里就有39次进行调查研究。他每年春节都去贫困的地区,了解贫困的乡亲们生活怎么样,住得怎么样,有什么样的要求,鼓励他们努力奋斗,改变、提高生活水平。
习近平同志对于形式主义的空谈、高调的工作作风很不满,他对此作出了批评。他说有的人很不注重调查研究,打个电话,看看材料,就在办公室里憋套套。有的呢,到一个地方听听汇报,随便看几个地方,就能够发表重要讲话。有的到一个新地方,看了几个点,然后他就要绘制发展蓝图,这个样子怎么能够把握现实问题呢?这完全脱离实事求是。
那么习近平同志正是在深刻把握中国现实问题、中国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判断,有了新的认识。比方说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知道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从人的需要来看,就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了,而是范围更广了,层次更高了。人们的需要不仅是物质文化,还有对民主、正义、公平、安全、环境等等这样的需求。
那么从供给的方面来看,我们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我们的发展方式来看,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够继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了,人口红利下降了,能源问题突出了,我们原来的增长依靠巨大的人口优势、人力成本的优势,依靠比较多的能源的消耗,但现在我们看到,人口红利下降了,人们的生育意愿降低了,能源问题非常突出了,环境污染矛盾加剧了,所以这些都成为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那么十九大报告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就是我们创新能力不足,民生还有一些短板等等。那么在新时代,我们现在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社会,但是我们还不发达,虽然人民的需要层次提高了,但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的现实没有改变,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没有变,我们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地位也没有变。所以我们的人民的民生,人民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要求还不能充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所以这离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个问题,新时代改革的新方略、新举措。实事求是最根本的就是求是,也就是把握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和规律,把握事物存在的根本的问题,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习近平和其他的政治局常委就到全国的各个地区、到各个行业、到不同的专业当中,来了解他们存在的现实改革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在整个的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比较当中找到我们面对的挑战。由此他提出中国的改革要先解决制度性的问题,先解决矛盾最尖锐的问题,先解决人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所以他正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改革的新的举措,使中国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创造了中国奇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们改革的目标,这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要使我们的改革更系统、更全面、更有整体性。从我们的需要来看,从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上来看,我们要尽可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消费层次和消费能力,比方说加大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的水平,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公平感。通过精准扶贫来解决社会的公平问题、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社会发展各地区各行业差距很大,所以这种扶贫的措施方略就不是完全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提出实事求是的切合实际的措施。习近平同志说,我们不能一边说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这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说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那么就我们的奋斗目标来看,习近平同志也在新的时代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他认为,我们首先到2020年,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从2020年到20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再分成两个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个问题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七讲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
大家好!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
苏联曾经采取休克疗法进行改革,结果导致了国家解体。那么改革应该怎样进行?中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在改革中总结经验、反思问题,进一步地修正改革的方法,由此推动了中国改革。我们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改革的主要方法: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个辩证的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达到人们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对于中国改革,邓小平曾经说,我们在形成一个统一的方案之前,先在局部进行改革,先在一个行业、一个地区进行改革,我们边改革边总结,看看是不是改革快了,还是改革慢了,太快的就收一收,在我们逐渐的总结反思当中,改革稳步地推向前进。当然我们这种摸着石头过河不是胆小怕事,不是小心翼翼,不是畏畏缩缩。邓小平说,我们要敢闯敢干,也就是说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当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的时候他就说,中央没有钱,你们深圳大胆地干,杀出一条血路,不要像小脚女人那样,只有大胆闯大胆试,有冒险精神,有革命精神,才能够真正成功。
其实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方法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有勇气,有担当。所以对于改革当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这种勇气尤其值得欣赏。当年在一次科教座谈会上,负责恢复高考方案的同志曾经向邓小平汇报说,我们有这样四条原则:一个就是自愿报名,领导批准是第二,第三是严格考试,第四择优录取。邓小平说我同意你四分之三,领导批准就不要了,高考是个人的权利嘛。所以这种改革的方向还是非常有勇气的。
改革的办法还体现了我们敢闯敢干的精神。当年小岗村的人正是有这样敢闯敢干的精神才开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的改革方式。在企业当中也是这样,开始打破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制,实行承包制,那么这些都体现了改革的勇气、改革的胆略。对于深圳来讲也是这样,深圳正是以一种敢于突破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才从小渔村成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我们的勇气胆略。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改革进程中的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最主要的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方法,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当年1978年在农村改革的时候,正是在天气大旱的状况下,安徽省肥西县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包产到户,这一种改革的方法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劳动的热情和活力,所以小岗村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当然那个时候也不是一片支持,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实际上当时中国人对社会主义还是很有感情的,他们从旧社会过来,从受压迫受剥削的那种境地过来,认为小岗村这样的做法,这不是回到了原来的剥削阶级的社会了吗?他们有可能再次受剥削、受压迫,进入到这样一个境地。所以这个改革的压力还是很大的。邓小平当时说,这种做法可以试试。农村政策放宽之后,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就搞了包产到户,经济大有改观。他们实际上没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他们这种改革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不是很好吗?企业也是这样。当时四川省有六家企业,先进行了放权让利的改革试点,这就是在他们完成国家计划之后把利润拿出一部分来奖励给职工。这种奖励办法刺激作用非常明显,你一看你的同事老张这个月比我多拿了3块5毛钱,他又加班了,那么下一个月我一定要赶上去,我一定要超过他。那么这种办法就很强地刺激了人们的积极性,这种试点很快地扩展到一百多个。中央的有关文件、政策也支持推广了这种做法。
当然不光是企业,不光是农村,个体户的改革、个体经济的改革也是这样,不再把它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补充。当时有一个安徽的个体户叫做年广久,他搞了一个“傻子”瓜子,很快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一百多人的工厂,经营很灵活。当时他雇佣了一些人,有人就说这个年广久是搞资本主义,是不是又搞剥削,甚至写信到省委。省委调查他,然后把调查的结果报到中央,邓小平知道了这件事,说先不要动他,他对社会主义没有危害,可以干干看看。所以后来出现了很多承包果园的、鱼塘的、养猪的等等个体户。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对外开放促进了改革。那么中国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刺激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样的内部因素之外,对外开放、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经验也非常重要。这种对外开放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建立经济特区,为融入世界经济交往活动、探索国际化的经济发展的方式提供了新路。1979年,中央设立四个经济特区,这就是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并且决定让深圳和珠海先进行实验,然后再为以后的经济特区提供经验,提供发展的方式。深圳打破了传统的行政模式,比方说在设计、在建设、在利用资金的方面,当时最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利用外国的资金,主要搞“三来一补”,比方说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正是没有资金大胆突破大胆闯这样一种方式,这样一种勇气,深圳才杀出了一条血路,从一个小渔村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从1980年到1984年,当时全国经济增长是1.5倍,深圳多少?是6倍多。珠海也有3倍多。那么对外开放经济特区这个经验向全国推广,很快中央又批准设立上海、青岛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了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开放地区,并且在1988年批准海南为一个省份对外开放,并且给它更多的优惠政策、更多的自主权。所以对外开放和改革成为互相促进、互相激发的两种形式。
实际上对外开放也是一种改革,我们改革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改革了新的管理方式,改革了新的生产方式。比方说利用外资,比方说我们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更有效促进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在改革当中我们同时也深化了对外开放,所以对外开放和我们自身的改革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两种方式。那么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对外开放的扩展,中国的改革也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在自我推进的道路上更加深化,更加扩展。
这一次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八讲 新时代的改革方法
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新时代的改革方法。
在我们不断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说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我们进行总结会发现,中国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采用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改革方法,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有人说改革之初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应该很有效,但现在我们进入新时代了,我们不应该再采取摸着石头过河了,这种办法已经过时了。河水太深怎么办?河里没有石头怎么办?从理论上讲,我们改革开放之初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没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规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也有很大的提高,公信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采取顶层设计的办法应该更有效。所以新时代的改革应该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我们现在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新时代中国改革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改革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逻辑起点,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认识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到物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再到新的实践的一个辩证提高的过程。这样一个认识的过程,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它就体现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的方法。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应该不断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反思。对这样一个经验进行总结,我们得出的结论最根本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中国的改革它是一个未确定的未知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我们摸什么?摸石头就是摸规律,就是摸经验。所以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当中寻找一个正确的方法论,同时局部的改革应该在顶层设计的规划当中来完成,它应该体现在顶层设计的整个的环节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大胆地试验、大胆地突破,将改革推向深入。
可以说摸着石头过河体现在群众的实践活动当中,体现在群众的首创的、积极的、探索性的、开创性的实践活动当中。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丰富的、是生动的、是活生生的、是具体的实践活动,但是这个活动也有缺陷,就是说它只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方面的实践活动。
第二个问题,人民群众摸着石头过河的、这种基层的探索和我们的顶层设计具有现实的关联。实际上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从来没有将基层的探索和顶层设计割裂开来。我们在基层的探索和实践当中,也从来没有脱离开顶层的设计、整体的规划。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国家的整体的发展、各部分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在这样的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可能设计、提供一个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一下子解决。所以什么问题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样的方面先改革,什么样的方面后改革,先改哪里后改哪里,改革成功的经验以什么样的方式再推广到其他的地区,这一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当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同时我们的改革不可能像盲人摸象一样,将不同的方面割裂开来,不顾其他的整体的联系。所以我们在基层探索的时候还需要注意顶层设计。正像我们讲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所以在改革当中,要考虑到我们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有机的联系整体,将各部分的联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的关系统筹协调,然后形成一个整体的方案,才能够在宏观的、整体的推进当中,在纵深的发展当中,实现改革利益的最大化,体现出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中国的改革实际上也体现出这样一个特点。比方说,我们在1992年设立国家级新区,首先是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这就是上海浦东新区。我们将上海浦东新区在实践探索当中的经验规律、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行概括,进行提升,然后将这样一个经验、这样一种方法、这样一种做法再推广到其他地区,所以之后我们在天津滨海、青岛西海岸、河北雄安都建立了国家级新区,到现在建立了18个国家级新区。
现在我们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美丽中国作为我们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我们也需要在摸索当中、在探索当中来推进,所以我们首先设立了三个省作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区,它们是福建、江西和贵州。我们要进行生产方式的转换,所以就在山东设立了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我们正是在这样地不断地设立新区,进行新的实验、新的探索、推广总结当中来推进我们整体的改革。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新时代中国改革的新的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改革的总目标,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然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我们立足于实践,在实践当中、在探索当中获取我们顶层设计的信息理论之源。可以说没有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实践的探索,我们的顶层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前,可以说改革当中碰到的具体的问题还是很多。正像我们讲到的,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没发展时的问题少,我们改革当中的问题比改革前的问题可能还要多。比方说我们遇到的新的问题,人口红利下降、能源问题突出,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从哪里着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国家主要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变成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了,面对着这个新的矛盾,面对着这个新的挑战,面对着这个新的问题,我们怎么来解决?这又是需要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从整个国际环境上来看,我们已经进入到强起来的时代,如何发挥我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在整个的改革继续深化的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统一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法。
贵州六盘水的改革可以说体现出这样一个特点。这个改革是三变改革,就是把他们的能源变为股权,把他们的现金投资变为股金,农民就成为什么?股民。这样地方的发展就直接地和每一个农民、每一个股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了。他们对这样一个集体利益的关心就是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增加集体的财富就是增加个人的财富,所以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产生了非常好的、非常有效的发展的效果。
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建设当中,我们无不遵循着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提高,将我们的经验推广到全国,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顶层设计。可以这样说,只要我们还没有完全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只要还存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之间的差别,只要我们想要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地迎接新的挑战,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就是我们改革的必然的方法。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九讲 改革中的核心价值观
大家好!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问题是:改革中的核心价值观。
可以说中国改革的过程是生产方式变化的过程,是社会制度变革的过程,也是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改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对改革的发展、改革的深化起了非常重要的引导影响,甚至决定作用。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核心价值观引导了改革的方向。价值是一个哲学概念,它表明客观对象对人的需要满足的状况,也就是对人的意义。那么价值观就是我们认为哪一些东西对我们有意义。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规定着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我们应该赞同什么,我们应该反对什么。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首先要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解决温饱的问题。所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这个时候我们确立的一个基本的价值追求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所以这个时候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按劳分配就是我们追求这一价值目标的根本的方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平等、自由、民主等等也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著名科学家黄旭华院士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尽管已经93岁了,他仍旧每天到办公室工作半天,经常到科研院所做讲座。他是中国的核潜艇之父。正是自己默默无闻的工作,献身于中国科技事业的勤奋执着,自己的爱国热情,自己的敬业精神使他带领科技工作者创造了中国核潜艇发展的奇迹,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所以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可以说是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人民的共同的意愿,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它体现了我们的价值共识,它应当成为引导我们个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价值规范、价值目标。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这实际上也是向我们个人提出了价值规范和价值要求。可以说,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资本主义价值观有根本的区别。可能同样是富强、民主、自由、平等,但不同的社会性质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和价值属性,具有不同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讲,我们既不能够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但没有改变就没有发展,所以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体现时代价值、民族追求的价值观。但同时我们在改革当中也不能够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自由的方式。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否则可能会走北非、西亚那样的颜色革命,发生那样的事情。
中国改革的成功依赖每个人的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个人行为和价值追求的规范和约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人的利益和价值,但同时也是对个人的要求和约束,它也释放了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有的人的价值行为、个人的生活走向了另一方面,就是个人利益、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所以有的女孩说,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还有关于扶不扶等这样的道德问题,这些实际上体现出价值观的一种错乱。
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实际上提出了一定的价值规范、价值和要求。比方说敬业,就是要求我们应该有一种职业的责任感,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种敬畏感,有一种干好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比方说精准扶贫,有的人到了乡下搞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留下痕迹,留下记录,然后就认为已经扶贫了,实际上这并没有真正地把产生扶贫的效果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诚信也是这样的,它要求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要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那么我们看很多地方陆续公布一些老赖,拒不执行法院的有关判决,完全就进入到社会失信者的行列。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反对的、批判的。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人的热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人们利益要求的价值追求,它必然能够激发人们奋斗的热情,推动改革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激发作用,激励人的热情、智慧和力量。我们知道人的行为都是有理性的,有目的的,有目标的,但是人的这样一种动力、这样一种动机,有的强,有的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上,对人的行为有一种更强的动机激发的作用。第二种呢,它是追求人们美好生活的一种动机。
第四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们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构建一种有凝聚力的共同体,它应该形成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严格有秩序的社会关系。在传统的社会,人们依靠血缘关系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共同体,现代社会肯定了人的利益、价值和个人的权利,我们就需要寻找一种理念、信仰来凝结人们的价值追求,形成有凝聚力的共同体。
中国的社会改革也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利益的分化,产生人们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产生人们的思想格局的多样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就会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怎么来形成一种有凝聚力的共同体,形成一种具有最大公约数的社会改革的动力,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发展的要求。在它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依靠最大多数人的参与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它的内容的确立方面,我们体现出人民的意志,人民的要求;在它的价值旨归方面,我们体现出人民的立场;在它的践行主体方面,我们依靠每一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依靠人民的共同的力量。
当今的社会,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社会冲突,但这些社会冲突当中,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利益冲突,最核心的是价值观的冲突,所以我们培育、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的共识,将我们的改革不断地推向深入和发展。
这节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讲 新时代改革与核心价值观
大家好!我们现在分享的题目是:新时代改革与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和意义,在于它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有的人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像在现实当中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实现,没有被践行。
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价值目标,那么它就不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状况而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它可以作为一种价值规范,也就是说它不是脱离现实的,它是对我们行为的一种约束,一种要求,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价值原则,就是我们不应该脱离、偏离这样的一种发展的轨道。
可以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要求。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在不同的方面推进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比方说在新时代,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我们的价值追求很大程度上就要符合人民的需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为五大发展理念,那么我们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也应该体现这样的发展理念。那么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国家。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改革的目标。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中,推进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根本的方式和手段。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喜欢以人情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方说孩子上学,可能首先要考虑哪个亲戚认识教育局的领导;发生了交通事故,首先来看一看谁认识交通队的警察;如果家里的亲戚生病住院了,那么首先看一看谁认识那个做手术的医生。而很少会考虑到以法律的方式,以制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由人情社会转向法治社会确实不太容易,非常艰难。但是我们党在改革当中没有回避畏惧这样的困难,而是把法治作为我们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首先确立了八项规定,比方说,原来大家觉得很习以为常的、实际上违反法律制度的行为,现在不行了。人们到驾校学车的时候,一上车学员发现前面醒目的位置上写着:禁止吃拿卡要。那么通过八项规定又延伸到各种党的纪律规范,一直到进一步的科学的立法、严格的执法、公正的司法和全民守法,形成这样的一种法制氛围,法制约束。
在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当中,人们也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制度的意识,法律的意识,习惯以一种法治的思维来考虑问题,来解决问题,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浙江西部有一个村子叫作贺田村,他们就把村规民约当作了一种治理村子的铁律。在1993年之前,村子里的山林竹子经常被盗伐,经过大家的讨论,形成了村规民约。自己制定的村规民约,村民们就自觉地执行、遵守这样的规矩。一个村子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人们形成了这样的制度、这样的规范、这样的规矩之后,就能够很自然地形成一种制度的约束和行为的约束。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立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培育和践行遵循着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的改革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它不是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经典作家的模板;它不是其他国家的再版,也不是西方国家的翻版。所以我们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以遵循,我们没有现成的条条框框或者经验可以照搬,我们只能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的价值观有根本的区别。西方的价值观是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上,它是资本约束着社会,它体现着的是资本的利益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是人民,它体现着的是人民的利益,维护的是人民的意志,所以它才是追求体现了一种真实的公平正义。所以从三个层面,无论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它都体现着一种根本的人民立场。
习近平同志说,我们要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增加人民的福祉,所以凡是那些不符合公平正义的地方,我们都要坚决地改革。而那些不符合公平正义的环节和问题,都是改革的重点,需要我们进行制度改革,需要给人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发展机会。这个机会首先表现在我们应该构建一个教育的公平制度、公平环境,由此给大家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实际上在当今,中国教育仍然是我们改变命运、提升个人发展机会的最重要的渠道。接受高等教育是使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使我们有更美好的前景的最重要的方式。教育的公平可以说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社会的公平,给我们提供的是更好的社会福利,更公平的发展的机会。
可以说,当我们有了更为平等的、更为相同的物质财富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更公平。我们的精准扶贫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社会公平,我们的医疗保障给人们以更好的医疗条件。所以我回到老家听朋友亲戚在讲,现在他们生病不再很担忧了,不再很害怕了,他们的亲人家人住院之后,可能60%或70%的医药费都不用自己拿了,而且不用自己交现钱。这样对他们来说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第三个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延续的精神纽带,是我们共同的道德思想基础。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会居无定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正是有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追求、民族气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就是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需要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向和引导。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有很多的力量、很多的因素影响着它,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人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转状况、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我们个人的奋斗能够造就、能够创造个人的幸福,我们的精神追求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动当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奋斗当中。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力量,国家的希望。青年人的价值观是在形成完善的过程当中,青年人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习近平同志把青年人的价值观比作人生系的第一粒扣子,当这粒扣子系错了,整个的人生就会发生错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育依靠我们的实际行动,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所以它真正的落地,需要我们在实际的行动当中、具体的生活当中、日常实践当中将它作为我们行动的准则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价值的准则和要求。在我们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中,也可能非常顺利,也可能会发生个人的利益与共同的利益相矛盾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价值追求,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价值原则,以和整个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一致。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真正形成一种凝聚社会的力量,真正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这一部分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一讲 单个人的活力与贡献
大家好!现在分享的题目是单个人的活力与贡献。也就是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对中国改革的贡献。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他的贡献只有和人民的利益、人民的要求、人民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人民的利益体现在单个人的共同利益,人民的力量来自于每一个人的力量,正是每一个人形成的历史的合力,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们活动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中国改革创造的中国奇迹凸显着中国的智慧,提供了中国的方案,这些都与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有关,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的工人,站在马路上汗流浃背的交警,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进行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我们知道是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努力创造了中国改革的辉煌。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是改革激发了人民的潜能和热情。英国有一个网站曾经报道说,小岗村以前是一个很贫穷的村子,现在我们看到了在果园和麦田之间有一个很高的很辉煌的水泥门,上面写着“中国改革第一村”,有一条笔直的马路通向村里。那么确实,小岗村以前非常贫穷,但是它实行了大包干、包产到户之后,经过改革之后效果非常明显,不仅不要国家的救济粮还能够卖粮给国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变化?土地没有变,生产工具也没有变,劳动的群众也没有变,改变的是什么呢?改变的是制度,改变的是生产的方式。所以正是这样的一种改革的制度激发了人们的活力,激发了人们的潜能。
我的老家是山东淄博,改革最初的情景我仍然能够再现在脑海当中。当时感觉到村子里的人一听说分田到户、包产到户,他们那个高兴的劲儿、幸福的劲头就非常明显。那个时候村民们在村子里见面的时候,都顾不上好好地停下来说句话,匆匆地交谈两句就赶快到田地里忙碌去了。确实,在秋收麦收之后,人们闻到丰收的香气就能够感受到人们那种高兴劲儿。所以正是这样的改革激发了人们的这种活力和能力。
那么企业的改革也是这样。最初是打破大锅饭,打破铁饭碗,实行计件工资制,实行承包制,最后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说这样的一种真正的按劳分配的方式,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劳动的热情。发现自己的同事老张比自己的收入高了,他自己又偷偷加班了,我肯定是坐不住了,也想多挣几块钱。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人们劳动热情的变化,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必然带来了每个人的贡献。
第二个问题,我们看一下单个人的贡献。恩格斯指出: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都会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所以正是单个人的力量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华盛顿邮报》曾经报道说:我们担心的不是中国GDP的增长,而是中关村的很多年轻人,他们在咖啡屋中挤在一起,在那里喝着咖啡,谈着创业,谈着创意,谈着他们的计划和梦想。正是这些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了发展的舞台。
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像一个函数,政治精英的决策是因变量,每个人的智慧、贡献和力量是自变量,当每个人的力量形成了这样一种合力,形成了一种共识的时候,就能够消除掉改革的阻力,中国的改革就能够获得突破,它的推进依赖于每个人的参与。中国改革的成功归功于每一个人的劳动,每一个人的智慧。邓小平曾经说,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只不过把他们的创造概括和提炼。正是每个人的劳动给社会、给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我们看到工人、农民、企业家、知识分子、快递小哥等等,正是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劳动,他们的智慧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当年我们曾经以8亿的衬衫换取一架空客,当年深圳曾经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盖起了世贸大厦,那么现在马云的电商、小米手机等等都冲向了世界,走向了世界的市场,成为贡献中国智慧的力量。我们都在谈创业,谈读书,谈智慧,谈致富,这些都激发了人们前进的活力和动力。所以当我们享受改革成果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第三个问题,每个人的合力推动了中国的改革。恩格斯认为,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都对这个历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并不能够实现我们的目的和要求,并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但是这不意味着你的作用是零。正是我们在这个互相冲突的作用中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合力,形成了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了一个总的平均数。
我们每个人都对国家、对改革发展有贡献,我们每个人受着自己的理性、自己的目的的支配和影响,都推动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邓小平曾经说,我们应该尊重群众的意见。这个群众的意见有的是合理的,合理的呢,我们就应该马上照办,马上实行,否则我们就会犯官僚主义的错误。当然,有的呢,是一部分合理,所以我们就要分清楚是哪一部分合理,合理的我们就应该执行,就应该实践;那么不合理的部分,我们就应该向他们解释,说服群众。所以正是我们集中群众的合理的意见,通过教育,通过引导形成一个共同的意见,概括出大家的意志,来形成我们改革的具体的理论方案和办法,获得人民的支持。
在中国40年的改革的过程当中,可以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南水北调工程的完成,从高铁的和谐号到复兴号,我们的速度越来越快。从“一带一路”的建设,从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北京奥林匹克广场,也可以看出这一点。2005年的时候,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还是一片草地,一片小树林,但是到了2007年就变成了一个夏季奥运会的场馆,出现了网球馆、曲棍球馆和射箭场馆。现在又一幅热火朝天的工地的场景,很快地,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将在这里诞生。这一切都是我们发展的成就,都是每一个人劳动的成就,我们发展的每一步都是聚集了每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我们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也都是享有者。
这个问题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二讲 新时代与个人奋斗
大家好!现在我们分享的问题是:新时代与个人奋斗。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走过了西方几百年发展的道路,中国的经济创造了一个发展的奇迹,我们的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二位;我们7亿贫困人口脱离了贫困,占世界脱贫率的70%以上;我们的人均GDP从190美元上升到8000多美元。这个经济发展的奇迹来自我们每个人的奋斗。可以说新时代为我们个人的奋斗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创造了一个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优质的社会条件。那么现在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我们新时代的改革激发了每个人的力量。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一个既定的客观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人们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的状况,发展的前景与个人发展的状况,与个人才能发挥的状况密切相关。那么,新的时代给每个人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条件?
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的人们,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新时代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强起来呢,意味着我们的力量更加强大,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再受制于不公正社会秩序的约束,我们更有实力参与构建公正的国际秩序,能够保护我们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安全。新时代意味着我们有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有更加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内在活力。这个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时代,这个强起来还意味着我们有自我批判的精神,自我反思的意识,自我建设的能力,意味着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成熟,意味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成功。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还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一个干部清正的时代。这个时代为我们的人民创造了更安全的更和谐的社会秩序。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在这样的时代更能够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更能够创造财富,创造我们社会发展的奇迹。
这个新时代应该是一个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人民的需要、人们的期盼、人们的希望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在新时代的改革当中,我们要为每个人的创造、每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他们的奋斗、为他们实现个人的价值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十九大为我们绘制了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每个人在这样的时代,都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个问题,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习近平同志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优秀的品格,是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的力量,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见证者和建设者,每个人都对这个新时代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贡献。所以每天清晨,我们就会看到环卫工人在辛勤地清扫马路;很多的白领都通过地铁、公交车从北京的四面八方开始了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一天的工作;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等等,八点钟他们都信心百倍地站在了他们的工作岗位上。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一个个发展的奇迹,我们每个人都见证了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
我曾经问加拿大的一些华人:最近几十年你们觉得加拿大的变化是什么?他们说,好像没觉得有什么变化,但是我们每一次回到祖国,都会看到我们发展的奇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铁通向四面八方。
习近平同志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每一个发展奇迹都渗透着每一个人的贡献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凝聚着每一个人的力量,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创造者和建设者,它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贡献。我们每个人力量有大小,作用有差别,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奋斗,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会给国家、给这个社会有自己的贡献。我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改革的成功。
我曾经是一名中学老师,在1983年考上了师范学校,然后到了一所农村的中学。当时很多的同事,他们都希望有更好的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工作之余都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备考。有很多的师范生,有很多的中学的老师当时考上了研究生,我是其中的一位。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读完硕士之后,读了博士,才有机会站在了大学的讲台上,才有机会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能为国家、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个人的努力和我们新时代的发展、我们新时代的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我们每个人努力地工作,辛勤地劳动,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中国的改革为我们每个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凝聚更大的力量,我们中国梦的实现这个步伐不可阻挡。
第三个问题,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所以中国梦将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发展、人民的期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也是我们实现每个人幸福的过程。中国梦将国家的情怀、民族的情怀和人民的情怀密切联系在一起,它意味着我们中国梦的实现使中国的国际实力、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我们在国际的舞台上更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国家的形象更加高尚,更加高大。它意味着中国梦代表着人民的幸福,人民的期盼,人民的安居乐业,代表着我们以更昂扬的民族精神、更奋发有为的态度走向辉煌的未来。
中国梦凝聚着每个人的幸福的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的期盼,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所以当农民的老王希望风调雨顺,希望自己的庄稼不要再遭受虫害的侵扰,希望明年有一个好的收成;当建筑工人的老张希望今年能够多赚一些钱,今年有更多的活儿去干,能够有更好的收入,年底再分个大红包,回家能盖一幢漂亮的房子;刚参加工作的小李希望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好的晋升的机会,还能有学习的机会,使自己能够得到提高,能够取得进步。所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每个人的梦,中国梦的实现依靠我们每个人的奋斗。只要我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我们就能够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实现国家梦想的力量。
这个问题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三讲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大家好!现在我们分享的问题是: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历史上有一段毛泽东和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1945年的某一天,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他的窑洞里去做客,问:你来到延安这几天,对你看到的、听到的有什么感想?黄炎培说:我活了60多岁了,听到的不说了,光看到的我很有体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往往在开始的时候信心百倍、精神抖擞,努力想建设好一个国家,可是时间长了,慢慢地精神就懈怠了,人们思想的惰性就慢慢地暴露出来了,就开始有了彼此的一些情绪、关系的紧张。所以我发现一个政权,它兴盛的时候看起来蓬勃向上,但是它的衰亡有时候也很快。当我们发现有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发现有这样堕落的趋势的时候,再来挽救它就已经晚了。所以这是一条历史的周期率。我们的党也在努力地避免这种状况,来保持一种好的发展的状态,但是我想知道能不能找到这样一种好的办法。毛泽东说:我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避免发生这样一种历史周期率的办法。是什么呢?要人民监督,要实行民主。毛泽东这样一个结论、这样一个判断到现在仍然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思想革命是中国改革的前提。中国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革命,是人的思想的革命,人的思想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首先看一看本本上有没有,老祖宗说过没有。这样一种做法,这样一种想法,这样一种观念,成为中国发展的比较大的阻力。中国要摆脱贫困,要进行改革,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要改变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我们要改正自己的错误,要拨乱反正,首先要进行一次思想的革命。所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具有思想革命的意义。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学术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但它的意义绝不在于、绝不局限于理论的范围、学术的范围,而更具有社会的意义,更具有政治变革的意义。也就是说,通过讨论我们确立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改变了人们教条主义的思想僵化的观念,人们的这样一种僵化的思维的方式,将人们从思想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那么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两种极端的错误的观点,特别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我们的改革走向何方?一些人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的感情,他们对于社会的差别畏之如虎。而另一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希望走西方的发展道路,觉得西方自由化的社会一切都非常的美好,所以这条道路也必然地偏离我们中国发展的方向。邓小平告诉我们:我们要防止这样两种观点,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并不必然地属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也不必然地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所以正是对于计划和市场它的本质它的功能清楚地解释、清楚地把握,才使我们真正分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样一个思想的解放,使我们有了正确的改革方向。所以思想解放是中国改革的前提。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党的自我革命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推动改革成功的保证。一个先进的组织它不仅要有先进的理论,先进的观念,还要有一种不断自我批判、自我变革的勇气和机制。那么中国的改革之所以成功,我们前边讲过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保持这样的一种先进性,要保持它的这种纯洁性、革命性,必须有一种自我革命的勇气和精神。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我们这个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才是一种先进的党?我们的党员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我们党的领导以怎样的方式,才是一种善于领导、优秀领导的方式呢?可能有很多的原因,我想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党要密切联系群众。那么坚持群众的观点,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是我们党的优势,也是我们党的传统;而脱离群众,脱离群众的监督,脱离群众的立场,脱离群众的利益,那么必然地党的领导的方式会走向偏差。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我们过去出现了一些错误,这固然和一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最根本的是我们的工作制度、我们的组织制度出现了问题。所以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做坏事,制度不好有些好人也没法做好事。所以制度的问题是一个关键、根本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进行社会革命。曾经一个工厂领导讲过一个事情,他说,在理发店,工人们怨气很大,不仅排队要很长时间,理发也得等很长时间,而且有时候理发师理着理着就跑了。他干吗去了?他听说厂子里在分肉分鱼,所以给你头发理了一半就不见人了。所以他进行了一些改革:计件工资,每月评奖,但是效果都不太好,有时候人们为了奖金打架,有时候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所以他说,这种情况不是工人懒惰,也不是领导无能,最根本的是我们的制度。
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四讲 新时代的改革与革命
大家好!我们今天讲的问题是:新时代的改革与革命。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是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离开西柏坡之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我们进京的日子,我们要进京赶考。周恩来笑着回答说:我们应当能够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好成绩。
习近平同志说,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说进京赶考,现在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富起来了,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非常严峻。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还没有结束,赶考还在继续,我们还要继续革命。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新时代仍然要继续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解决党领导弱化的问题、党的建设缺失的问题等等,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能力,使党始终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进行自我革命才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社会革命。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可以说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式,是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动力。习近平同志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能丧失了革命精神。
但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它要解决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要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以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我们党仍然面临着四大考验,这就是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我们仍然还面临着四大危险,是什么?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因此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的精神,要勇于自我革命,要从严治党。
但是一般来看,这个自我革命比社会革命还要难,因为自我革命使自己更加不舒服,自己更没面子,要丧失、要放弃自己的某些利益,所以更需要自我批判的精神。这就是要我们反思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我们的思想观念,我们的价值追求,我们的工作作风等等。这样一个自我革命,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当中要解决这些问题。比方说要清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各种特权意识;要消除个人主义、小集团利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等。比方说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有消极懈怠等等这些。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2013年习近平同志到西柏坡参观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在西柏坡纪念馆内有一块展板,吸引着习近平久久驻足,这上面写的是什么?上面写的是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之前定下的规矩。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出京调研就到了深圳。当时很多深圳市民在路上偶遇习近平的车队,他们发现以往的高级领导人视察常常是封路,但是这一次习近平的调研轻车简从,没有封路,没有清场,没有铺红地毯,住的是普通的套房,用的也是自助餐。这一些细节都表明了我们提倡的风气,不言自明。所以中央通过的八项规定就着力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这些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反腐败,就是警钟长鸣。我们继续全面从严治党,高举反腐的利剑,对于腐败问题是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2015年习近平发表的新年贺词当中,正风反腐是核心词,是高频词汇。这些反腐败的有力的措施和成效,书写了我党自我革命的新篇章,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有力的效果。反腐败也产生了不敢腐的效果。但是我们要长期保持革命性、纯洁性,还要以制度保障。在反腐败之后,我们就是建立规矩,要制定制度,这个制度是基础。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制度治党、依规管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措施。我们制定了纪律检查条例、干部选拔条例、廉洁自律的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等。制度把这个规矩立起来了,使我们的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有一定的红线,有一定的纪律底线,有一定的雷区,设置了我们权力运行的高压线。
反腐败状况如何,制度执行遵循得怎么样,我们还需要监督,还需要不断进行视察,所以这就是巡视制度。最后是重视巡视,找出病灶。2013年底中央巡视组进驻山西,由此揭开了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盖子。山西不是中央巡视组的第一站,也不是最后一站。从2013年第一轮巡视开始,我们就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巡视制度,建立了组长库制度,使我们中央巡视的专业能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014年进行专项巡视,2015年中央巡视组实行一拖二、一拖三的工作方式,让这个巡视常态化,让巡视成为高悬在腐败分子头上的利剑。
第三个问题,新时代的社会革命。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不断进行改革,要进行社会革命,要改变人们僵化教条的思维方式,要改变阻碍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一提起办事就非常头疼——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印象。这个问题直指行政管理体制问题,跑断腿,磨破嘴,打不完的电话,盖不完的公章,办事程序复杂,令人烦躁,甚至有时候服务态度也不好,有时候你排队排到了窗口前,那办事人员说现在下班时间到了,该下班了,明天再来吧。等到明天你排到窗口,他说你少了一张表,回去补上;等着你再补上回来之后,他又说少了一个章。所以让人不胜其烦,效率很低。排队的人总是在大厅里挤得满满当当,所以造成了民众办事难的拦路虎。
新的改革之后,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在努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对放管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减少。在浙江,政府为了解决办事难的问题,就推行了“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推进了“互联网+”这样一种政务服务的运行模式,让群众少跑腿,所以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在武汉,政府提出了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改革清单,马上办就是现场等候不超过一小时,最多跑一次,网上办就可以足不出户。
改革是一场革命,办事难这样的一个问题解决了,还只是中国改革路上的一个小小的成果。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要进行到底。
这个问题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五讲 以人为本的中国改革
大家好,我们现在讲《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的第十五个问题:以人为本的中国改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老百姓之所以非常踊跃地参加共产党八路军的队伍,愿意投身革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共产党八路军是咱老百姓的队伍。革命是为了消灭剥削压迫,群众翻身做主人,让穷人过上好日子。所以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是革命和改革的目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
中国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有的人说,现在说“以人为本”其实并不新鲜,因为中国封建社会也讲“民惟邦本”。那肯定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有根本的区别。在封建社会讲民惟邦本,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讲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其实我们都可以看出来,这是把民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那为什么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目的还是为了封建统治符合君为臣纲的基本的原则。那么现在我们讲以人为本完全不同,我们是在唯物史观的框架下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那么中国的改革,在它的动因、目的和依靠力量等方方面面,都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这也是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这个问题。
第一,改革的首要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说,我们对不起人民,我们太穷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就觉得光荣,就忍受贫穷。我们要消灭贫穷,要发展生产力,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否则就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要生存,我们要过好日子。可能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十八个手印》,我们看到小岗村本来很穷,他们每年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敲着花鼓到各地去讨饭。1978年这一年是农业歉收,他们偷偷进行了包产到户,在生死状上按下了手印。小岗村人做了这么一件大事,邻村的人就发现小岗村发生的变化,他们也都纷纷效仿。企业也是这样,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其目的也是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在这里,就把人民的需要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成为我们国家发展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它是主要矛盾,其他的矛盾都要服从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我们当时确定的改革三步走的战略,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它的核心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最后还是落脚到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最终的标准还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说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以人为本的改革,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也要依靠人民,否则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样的改革必然走向失败。
第二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以人为本,首先要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利益,这个需要和利益就是人的根本。我们要了解他们有什么需求,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期望,有什么不满。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们一切事情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我们判断改革得失的标准。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走群众路线,要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专门就群众感情说过一段话。他说,我是学生出身的人,那个时候我觉得知识分子最干净,工人、农民很脏。但是革命了之后,我和他们天天战斗在一起,我才发现真正干净的是工人、农民。虽然他们的手很黑,脚上还有牛屎味,但是我们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现在这样的人还有,但是很少了。有的学校领导甚至都不见老师,更不用说和学生谈话了,这样不同学生、不同群众打交道,不同他们接触,你怎么能够了解群众。所以,我们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你才能够不搞特殊,才能够了解群众的需求,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任何问题都不是困难,都能解决。
中国的改革也正是通过各方面的制度设计,加强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比方说,向农村派驻第一书记就是我们党了解农民的需求、农村发展的现实,加强与基层联系的有效方式。2004年2月,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沈浩被派到小岗村。可以说从合肥到小岗村,从财政厅到基层,生活的条件,工作的条件,差距很大,反差很大。但是沈浩他有一个朴素的想法,他想,我来了就是要做贡献的。他来到小岗村就找到妇女主任,说我要一家一户地吃顿饭,你先陪我到关友林家去。这个妇女主任就犯难了,说这个关友林家太穷了,太脏了,他的老婆孩子也有问题,你到那里怎么吃饭呀。沈浩说,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所以他就在关友林家吃了一顿饭,不久就派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给铺上了水泥地面,也给办了特困保障。他在日记当中说,我们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要为群众做事。所以他一个月就把全村108户的村民家跑了两遍。他为群众实实在在地办事。大家看这张图片,就可以看出来。他认为,我们要融入小岗村,要了解民意,必须踏踏实实地办点实事,这样村民才了解你,才支持你,才拥护你。所以他作为第一书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联系群众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激发人的活力和潜能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表现。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好的条件,不只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是要踏踏实实地想着百姓,服务于百姓。我们看到,《人民的名义》在区里这个服务大厅,他们为百姓办事设了一个小窗口,让你在办事的时候,根本坐也坐不好,蹲也蹲不下。设置这样的障碍,就是不希望你麻烦他,根本没有任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所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主体地位,要激发他们的活力。
今天你在马路上,肯定不会注意一个卖瓜子的人、卖水果的小贩,但是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大街上有这么一个人,肯定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当年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年广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被称为中国商贩第一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符号。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在大街上叫卖瓜子,他炒瓜子卖瓜子,然后又雇了一些人帮他做事,很快就发达起来了,据说成了百万元户。当时很多人嫉妒他,但是邓小平支持了他的创业热情,也相应地激发了人们创业的潜能和活力。
这个问题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六讲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改革
大家好,我们现在讲第十六个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改革。
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改革,才能够取得成功。但凡改革为了谋私利,为了一党一己之利,这样的改革必然会遭受失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是十九大报告当中最高频率的一个词汇,在整个三万多字的报告中,“人民”就出现了二百零三次。四个半月后,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特别肯定了中国人民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根本方略。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习近平同志时刻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离开北京,到了陕西延安叫作梁家河的小村子。他来到了农村,住进了窑洞,睡上了土炕,捧起了粗瓷大碗,说起了陕北乡亲话。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他和农民面对面地交流,肩并肩地劳动,结下了心贴心的情谊,所以他真正了解农民,真正把农民放在心上。
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履新不久,就来到河北阜平县看望贫困群众。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他坐在土炕上,在火炉边亲切地和农民交谈。在那里他无论是在路边小饭店吃饭,还是和农民合影,是询问百姓,还是了解民生工程,他时刻关注的是人民的获得感。
2014年1月,他又来到了内蒙古的棚户区。在这里他对牧民们说,我们党员干部要有这样的一个意识,就是我们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脱贫,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人民幸福生活的愿望没有实现,我们就要和人民群众一起奋斗。
在2016年快过春节的时候,他又来到了地理位置非常偏僻、 非常落后、基础设施很差的神山村。在这个村子里有21户贫困户,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在扶贫的路上,我们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群众,也绝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现在再去神山村,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习近平同志指出,民生工作是离百姓最近的工作,是最能够得到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工作,这个工作没有终点,只有一个一个新的起点。所以我们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覆盖面更广的、作用更直接的一些举措,要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难题,要增长群众的福祉。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就要使人民获得更多的获得感、 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是一个抽象的判断,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关注人民的需要,关注人民的利益。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这样一个矛盾,习近平同志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他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也对满足人民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更有保障。
我们社会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建设,要营造一个安全优美的环境,这一点正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目标都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有更强的幸福感,更稳定的安全感,所以我们新时代的改革,从努力让每个孩子得到公平、高质量的教育,到我们人人都要通过辛勤劳动得到自身发展,从加强社会保障到脱贫攻坚,从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新时代的改革可以说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高兴不高兴等,作为我们想问题、干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们新时代的改革,让每个公民的医疗、教育、健康、卫生等这些状况都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使适龄的儿童有学可上,人们病了可以到医院看病,老了能够得到赡养。
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候,是说人民当家作主才是我们民主政治的本质,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人民的意志,要保障人民的权益。所以我们在讲美丽中国的时候,也是指向人民,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有更多的、更好的、优质的生态产品。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也是要以人民的需求为标准,就是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党的建设就要努力纠正什么。这一切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三个问题,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的情况,新的变化,我们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变成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在当初改革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大家齐步走,同时脱贫,只能是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就不能够以一部分人为中心,以一部分地区为中心,而是以全体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
所以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达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改革开放之初,那个时候首要的任务是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所以我们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则是要讲究注重社会发展的合力,形成一个历史合力,推动改革向前推进。
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它不能够止步于一个思想范围,要有实际的、实践的一种推动,要体现在我们中国改革的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它应该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们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问题,就是要缩小各地区、各个行业之间的差别,实现共同发展,均衡发展。我们的精准扶贫就是要使贫困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这样才是我们共同富裕的重要步骤。所以新时代的改革,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改革,是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的改革,是不断地提升人民地位的改革,也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改革,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改革。在这样一个改革的时代,应该使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有共同进步的机会,共同成长的机会。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以人为本,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心底的那一种创造精神,那一种内在的潜力,才能形成社会发展的历史合力和平衡机制,由此才能真正地将中国改革推向前进。
这个问题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七讲 中国道路确定了改革方向
大家好,我们现在讲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的第十七个问题:中国道路确定了改革方向。
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中国改革的成功,它与中国道路的确立、开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道路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下中国道路。
第一是站起来的中国道路。邓小平曾经说,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行?能不能也站起来?中国人民也能翻身?历史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近代以来,我们知道西方列强侵入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遭受生灵涂炭。那个时候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怎么才能够摆脱那样一个遭受侵略的境地,很多的仁人志士都在为此思索,为此奋斗。中国在和西方列强的对峙当中,发现我们的武器不行,一打就败,武器不行,我们就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这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技术的问题显然是一个表层的问题,在技术背后,人们发现是制度不行,要改革制度,但是还是遭受到失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时候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适应一个时代的要求,适应历史的呼唤,适应人民的期盼,探索出一条新的革命的道路。从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走向了胜利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毛泽东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没有照搬苏联革命的模式,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所以我们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然后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新社会、新道路的探索,这就是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一个基础性的成果。可以说这个时候是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二个方面是富起来的中国道路。列宁曾经说,每个国家都会走向社会主义,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怎么样走向社会主义,实行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途径,每个国家情况不同,应该道路不同。1978年中国的改革,可以说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曾经说,我们要搞真正的社会主义,要搞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老是穷,你就站不住脚,你就不能够长期保留存在的权利。经济发展很落后,总不能叫社会主义吧,让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不能叫社会主义吧。所以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讲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尝试和探索,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比方说实行大包干,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获得了成功,我们对于改革也就有了新的认识,更全面的、更深刻的把握。邓小平满怀信心地说,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也发生了一次实质性的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没成想,在中国改革逐渐推进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情况。那个时候确实没想到,一夜之间,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个目标的确立,中国道路的方向的确立,就使得我们的改革更加通畅、更加明确、更加宽广,由此中国改革才走上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第三个问题是中国道路确定了一个正确的改革方向。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老祖宗没讲过,经典著作没有,别的国家也没有成功的经验。所以在改革之初,我们也搞不大清楚,但是我们明白坚定的一条原则,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所以中国道路就确定了一个正确的改革方向。
当时在改革之初,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个争议在我们国家当时表现为两种思想倾向。一种是坚持封闭僵化的老路。另一种就是改旗易帜的邪路,希望照搬西方的模式。
邓小平很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他说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着我们,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但是“左”好像很革命,它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实际上“左”的教条的、保守的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最终不可能坚持下去,不可能发展起来,不可能走向光明的未来,所以它必然地会葬送社会主义。
探索中国的道路,我们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说,我们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这是一条坚定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另一个方面,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要始终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要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对于中国改革,邓小平早就告诫我们,你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坚持中国的道路,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才会拥护你。所以我们必须始终维护这条道路,始终维护这样的制度和政策,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大有希望。
这个问题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八讲 在中国道路上走向民族复兴
大家好,我们现在讲第十八个问题:在中国道路上走向民族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指导中国的改革,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习近平同志说,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我们走得再远,走向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只有中国人民走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我们才能最终走得好、走得通。审视现在,我们全党同志都要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非常地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展望未来,我们坚持这样的道路,开拓这样的道路更加艰难,我们需要付出更加长期艰苦的努力。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释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中国梦,也是新时代中国改革的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强起来的时代。所以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说,道路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问题,这是排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问题。所以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要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它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的,要反映人民的意愿、要求,要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建成小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也是人民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都想追求幸福,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我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生活,更好的工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稳定的社会保障,我们希望孩子有更公平的、更高质量的教育,希望我们工作得好,生活得更好。我们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我们实现这个梦想,就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唯一的出路。就像毛泽东曾经讲过,我们的任务是要过河,过河要有什么?要有桥,或者有船,你没有船,又没有桥,你就无法过河。所以中国道路就是推向彼岸的桥,就是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没有这样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无法实现美好的梦想。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什么战略安排?就是到2020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所以这个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就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和路线。
第二个问题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中国道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本的手段就是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推动社会全面充分的发展。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层次更高、范围更广,它包含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还包含人民对民主,对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更广泛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晶,它符合人民的意志,体现人民的意志,它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民的利益,它具有价值性;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表明它具有科学性,所以它是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一个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它体现了中国道路的价值选择,所以它具有价值性,具有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它是符合人民价值要求的选择。体现了这条道路的合法性,体现了这条道路的正当性,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这是它的内在要求。所以有些人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完全不可能,这个就不可能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那就丧失了这条道路的基本的价值要求。所以我们以人民的意愿、人民的选择开辟的中国道路,它必然地要体现人民的意志,必然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这样它才具有价值性,它才具有正当性,它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历史的选择,它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所以它具有科学性,具有合理性。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所以它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只有这样的道路,它才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的道路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发展,满足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为世界做出了贡献。在历史上有哪个人口大国,能够像中国这样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真正完全走上这样一条发展道路呢?还没有这样的国家。有些人虽然攻击中国道路,但鞋子是不是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一个国家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最终靠事实说话,最终靠人民说话,最终听人民的声音,要由人民最终做出选择。所以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形成了中国模式,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提供了中国方案。所以它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一条最重要的道路选择。
改革开放前,深圳还是一个边陲小镇。1979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96亿元,建立经济特区之后,发展非常迅猛。到1998年的时候,在这样不到20年的时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平均32.2%的速度递增,迅速发展成现代化的大都市。我们看这张图片,显示出它现在的风貌。
中国改革的发展也取得了这样的巨大变化,从比较落后的国家,经过温饱,经过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我们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我们探索了中国道路。有的西方学者曾经计算说,在2011年的时候,中国为世界贡献了1.3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相当于每12周半创造了一个希腊的经济总量,每一年创造了一个西班牙的经济总量。中国的道路形成了中国模式。
中国高高地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同时我们中国的现代化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的模式。中国的经验表明,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要走适合自己国情的、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发展道路,才能够真正推进自己国家的发展。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它是不是正确,要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是不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叫合规律性。再一个就是要体现人民的选择,要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叫合目的性。所以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本国的国情选择发展方式,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的发展道路,才是走向光明未来的道路。
这个问题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十九讲 中国改革是一次制度革命
大家好,我们现在讲第十九个问题:中国改革是一次制度革命。
中国改革,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要改变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它具体地都体现为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我们要在不断解决新问题当中,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成熟的、更加定型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确立都是中国改革成功的标志。那么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人性的制度。人都是生活在一定制度中,即使两个人的交往,也需要一定的规则,需要一定的交往的习惯。这个社会看起来,它是由单个的人构成的,但是人的背后就是他们的习惯,他们的制度,所以人就是关系中的人,人的行为、人的生活,就取决于人处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他说,英国的资本家皮尔先生听说在澳大利亚那个地方资源非常丰富,非常容易发财,于是他就拿着5万英镑,带着300(3000)个奴隶,浩浩荡荡地满怀希望地到那里去发财,认为那里遍地都是黄金。但是结果怎么样,他没想到,这些奴隶一下船之后就四散逃走了。你想既然到处都能发财,奴隶干吗还听你吆喝?所以马克思说,可怜的皮尔先生,连一个给他打水的仆人都找不到了。他忘记了他在把奴隶运到澳大利亚的时候,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运过去。所以没有这样的生产关系,它就不存在剥削,就不存在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了。
邓小平非常重视制度,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很多的错误,出现的很多问题,当然和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仍然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制度好,那么坏人他就不能做坏事,他就无法横行。你制度不好,你好人做好事也难。这个制度还表现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风俗。
在广西有一个小村子,记者听说有一个无人菜市场,他非常好奇,听说在那里,这个市场存在好几年了,也没有人拿了东西不给钱。这个记者就来到这里一探究竟。到那里一看,这个菜市场就在村子中间的一棵大榕树底下,摆满了蔬菜和肉。这时候,他看见有一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割一块肉,上秤上一称,然后掏出十块钱,放在一个盛钱的箱子里。他感到奇怪,这会不会有人拿了菜不给钱?旁边大榕树下,一些老年人在聊天。于是他就走过去,问有没有这种情况,拿了菜拿了肉不给钱。老人们说,平时农忙的时候,大家没有空看着菜市场,所以就形成了无人菜市,但是现在没有出现拿东西不给钱的。他说,拿东西给钱天经地义,大家都把信誉看得非常重,没人去贪小便宜。这是非常好的品格。为什么有这样好的品格?就是与风俗有关。大家买东西给钱天经地义,成为人们心中的一条法则、一条制度。公认的制度,大家都要遵循,那它就对人有很大的约束力。否则的话,你破坏了规矩怎么样,你会受到惩罚,在村子里抬不起头,要受到村民鄙视,谁还敢贪便宜?所以正是这样的制度规范、习惯风俗,造就了村民的这种诚实的品格,这种守信的品格。
人性它的自然属性都有利己性,都想满足自己的需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符合人性的制度选择,它肯定了人的需要和利益,肯定了人的自主性,赋予人主体的品格主体地位。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法律制度等等这些,都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政治权利,给人民表达自己利益的机会。这是第一。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人的潜能。中国制度在中国改革中发挥了人的潜能,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人的发展。
我小时候生活在山东淄博条件比较好的农村,我家是一个工农结合的家庭,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1982年的一个秋天下午,村子里召开村民大会,生产队长宣布说,我们根据上级的精神,今天要把生产队的土地承包给大家。当时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了,有的很高兴,非常地踊跃;有的还有点担心,我能不能种好?以前都是生产队大呼隆地劳动农业生产。但不管怎么样,土地一分之后,劳动的热情马上就不一样了。早晨没有等到生产队长给你吹哨子,天还不亮,很多人就到田地里去上工。那时候我父亲下午下班之后,还来不及吃东西,就匆匆忙忙地到田里去劳动。村民们见面,连招呼都来不及打,然后又匆匆地奔向他自己的自留地。农民的积极性马上就高涨起来了,他的潜力,他的能力,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只想着怎么种好地,怎么多打粮食。
邓小平就指出,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下放给农民,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是要使善于经营的人能够有经营权,使善于劳动的人有劳动权,这样逐渐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都能够参与到生产活动当中,都能够参与到产品的分配当中,激发了人民的劳动活力,创造了效益。
第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人们改变命运的机会。改革开放前,社会成分非常简单,工人就是工人,农民就是农民,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我还记得,1977年是我们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为农村的青年提供了好的机会,当时我姑姑就是我们村第一个考上中专生的。之后她当了护士,从农民变成了护士,变成了国家工作人员,改变了她的命运。1981年是初中,中专生开始招生,当然那是山东,可能有的地方时间相差一点,那么这也为当时优秀的中专生,提供了脱离农门的机会。
到了现在,我们获得了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它使人们不断地学习,谋求更好的工作,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个问题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二十讲 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制度
大家好,现在讲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的最后一个问题,第二十讲: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制度。
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党的十八大是一个分界点。前一阶段的中国改革为我们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的成就则标志着中国改革的真正成功。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这个问题。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塑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就要立规矩,要讲规矩,要守规矩,要把遵守纪律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以我们反腐败、加强制度建设,就是保证权力的正常运行,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我们由此才塑造了一个新的政治生态,提高了党的纯洁性和公信力。比方说我们出台了各种规则、条例、准则,这些涉及人员的任命、提拔、处分、问责等各个方面。开始有的人说不太适应,工作不好干了,不知道怎么干了,但是慢慢地,他就会发现其实更好了,所以这样的政治生态的建设,它的制度化、法制化,就塑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的施政环境。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塑造了公正的社会秩序。党的十八大后,非常重视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塑造,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发展的平衡机制。我们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应该健全确立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回应人们有恒产者有恒心这样的期待,推动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户籍制度改革保障人们迁徙的自由,自由迁徙的权利,让人们更多地享受到均等化的服务,不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决地消除那种以药养医的做法,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的权利。考试制度改革,促使教育的改革更加公平。在这些改革当中,在这些保证社会公正的制度改革当中,可以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的防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我们的司法改革,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当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要确保独立地行使行政审判权和检察权。实际上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前,人们当时是以侦查为中心,改革之后,这种司法责任制成为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所以这种司法制度的改革,大大推进了司法公正,成为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底线和保障。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所以党的十八大之后,特别注重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公平感。共同富裕就是要解决这种不公平感,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贫困问题、民生问题。所以习近平同志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他曾经说,我这个人是有农村情结的,当年我插队的时候,老百姓有什么吃的,送给我一点,给我一碗酸菜,我很高兴,这就改善生活了。所以现在我非常感激他们,也非常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要把他们放在心里,要真正地为贫困群众做点实事。
为了实现精准扶贫,临近春节,冒着滴水成冰的严寒,习近平来到河北张家口的一个村子看望贫困群众。他走进贫困户徐海成家,一边拿着收支账单,一笔一笔地给他算,你收成怎么样,支出如何,够不够花呀,有什么增加收入的打算,扶贫政策怎么样;一边安慰他、鼓励他;一边要求地方政府帮助他们,这样老百姓乡亲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为了真正的脱贫,实现共同富裕,他不仅提出目标,还做了一些制度性的要求。比方说通过制定制度以发展教育,加强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包括住房制度改革,来实现真正的脱贫。有一些具体的措施,比方说发展生产、异地搬迁、发展教育、就业救助、社会保障,以城镇来带动乡村,这些都是具体的办法,都是实实在在的办法,都是脱贫致富的办法,所以实现了扶真贫和真扶贫。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
武陵山腹地有一个叫作十八洞村的村子,就是这样一个走向共同富裕的典型。它的脱贫可以说体现了这种精准,是因人因村施策脱贫。村支书曾经说,我们十八洞村是一个苗族村,过去是山高路远,耕地面积很少,很贫困,村里的男人娶媳妇都非常困难,女孩子只愿意嫁到外地,很少有外地的愿意到十八洞村来。但是我们现在条件改善了,生活好了,以前的盘山小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民居改造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互联网,所以找媳妇就不用愁了。
这些都是我们为实现共同富裕,实实在在地走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确立了我们经济增长的方式,确立了我们的政治规矩,人们交往的关系,社会运行的方式。它是实现强起来的目标,实现我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力保障。
这一节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