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学生刚刚接触知识的时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我们要及时做好方案面对不同的学生,尤其是语文,对于刚刚学习语文的小朋友来说,拼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7篇。
【篇一】
[摘要]: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课程中来,让教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有利于有效课堂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主体性 积极性 形式多样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通过学习,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认为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小学语文课堂的开端以趣味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导入,将课文的学习变成知识奥秘的探索活动,在进入学习之前便勾起学生对此篇课文学习的兴趣。我有次在讲解《猫》(人教版第七册)这篇课文时,这样问道:“猫,大家都很熟悉。你平时所了解到的猫是什么样的呢?猫会不会像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有性格的呢?会不会有的猫性格古怪呢?老舍先生今天要给大家带来一只什么样的猫呢?”学生这时对于自己熟悉的话题,很容易打开思路,也急于了解今天要学习一只什么样的猫,也充满着兴趣,他们便急于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习自觉、主动去学习课文,学生也学得比较轻松,兴趣盎然。课文的导入有很多种方式,还可以通过“谜语”、“故事”、“悬念”等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文的导入趣味性对于有效课堂的教学非常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老师还有必要去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竞争。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学生在竞争中显得十分的活跃,在朗读课文时,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的声音响亮;在学习生字时,比一比谁认得最快,谁写得最好,谁组的词语多。个人比赛,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喜欢学习。上课时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注意力集中,能够自觉进行学习,敢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便很轻松地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
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师的努力都是为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该怎样去发挥呢?
1、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争当主人。老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和学生一起订好学习目标。学生的主人意识越强,学习意识也会越强,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实现自己订下的目标,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接受的知识也就越多。
2、开放课堂,成为民主的课堂。有的老师曾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老师不再一味地霸占课堂,将课堂的主体交给学习,老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的管理井井有条,有讨论,有聆听。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动口、动手、动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可以通过读、说、写甚至是画、演等方式来展示自己所得的收获。
三、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面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我们应创设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鼓励学生勤思多问。顿说过,“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有成就的人,都是善于思考的人。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多启发,要多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好问也需要培养,好问不能胡问不能瞎问。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作为老师不能大肆地去批评他,而是做好引导,让他比照他人的提问,再回想自己的想法,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他人思维的方式。
提倡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方式。当个人面对困难解决不了时,应当去寻去帮助。“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他人意见,要给他人做出评价,这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也变得浓烈,学到知识也是更多,甚至有了他人的思维方式,学生也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不能闲着,应走进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以及指引。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教学课堂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其次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还要放心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自身也要虚心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多倾听,做实际的评价。在课堂中,我总是教导学生要学会倾听。认真听其他学生所提出问题,所发表的见解,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提升,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内容和他人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倾听完毕后,做出实际的评价,找到他人的闪光点,或是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比较。
相互批改作业,对知识进行再次回炉。当学生成为小老师,批改同学的作业,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做起来特别认真,要求特别严格,不放过一丝小的错误。这是对自己知识再次回炉、检验,也锻炼学生的评判能力,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充满智慧的学科。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高效、有效课堂,是我们每个人值得深思,值得研究的问题。理想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每个人的梦,我们应用一生去追求这美丽的梦。
参考文献: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2、《教学改革与创新》主编阮望兴、朱建人
3、《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余文森
【篇二】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语拼音不是孤立进行的一项教学内容,它是帮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质量、提高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的有效工具。首先它可以帮助小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其次,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此外,汉语拼音还有帮助写作的功能。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出它的应有作用,那么小学生的识字量,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汉语拼音 ; 教学; 阅读; 写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师的讲解和提问,是信息的传递,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以及向教师的质疑问难,也是信息传递,而这些传递都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普通话是否说得标准规范,这跟汉语拼音又有直接关系。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本身并不能表示它的字音,必须借助汉字拼音来帮助识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好汉语拼音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这是毋庸置疑的。
纵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汉语拼音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汉语拼音仅仅被教师当作一项教学内容来完成,没有把它的工具性特点应用到小学识字、阅读和写作中去。汉语拼音不是孤立进行的一项教学内容,它是帮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质量、提高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的有效工具。
首先它可以帮助小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识字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还要了解字义,认清字形。其中读出字音最为重要。
儿童刚入学,识字并不多,而口头语言的词汇并不少,在入学之前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进行口语练习,从“爸、妈”到“光头强、娃娃”等,已掌握了不少口语语汇。但这些语汇并不成形,即不认识这些话(口语语汇)的书面的形式——汉字。而懂得了汉语拼音之后,小学生的识字速度就加快了,能把口语语汇和汉语拼音与汉字字形联系起来,再了解字义,记住字形。这样,一个汉字的教学过程就完成了,而汉字拼音帮助识字的工具性就显示出来了。 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它的作用甚广。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能学而即用。有一名学生,放学回家,不巧父母都没下班,他要到一位生病的同学家探望。急中生智,写了张字条:“妈妈,wo ban同xue
zang小ling
bing了,wo和ban长一qi去kan他,wo neng
hui来wan
dian。”家长看后,心里特别高兴。老师也曾经受到过学生写的信:“lao
shi,ni 的bing
hao了吗?wo们hen
xiang你。”实践证明,汉语拼音能扫除孩子写作中的“拦路虎”,使小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为高年级作文打下了基础。
其次,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儿童独立阅读的欲望是很强烈的。但是在识字不多的情况下,面对纯汉字的读物,他们读不懂、读不通,只能望书兴叹。有了拼音读物后,情况就会大为改观。儿童凭借汉语拼音,可以无障碍的阅读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读物,如故事、诗歌、寓言、童话等,他们能广泛涉猎,因而阅读兴趣倍增,愈读愈爱读,愈读内容也愈深。在阅读中,他们获取了许多课外知识,增长了见闻,活跃了思维,同时也养成了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儿童的早期阅读对发展儿童智力,和培养儿童的高尚品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拼音使儿童的早期阅读成为现实。 而懂得汉语拼音,充分利用汉语拼音,就可以尽早地阅读很多课外读物,认识很多事物,掌握不少语汇,增长不少见识。虽然识字是为阅读服务,但同时通过,又不断巩固识字。据来教育第一线的情况报告,小学生的识字有30-40%要回生,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除了教学中要进行反熟之外,最重要的还必须通过阅读来巩固,阅读量越多,巩固量越大。这个巩固的过程,汉语拼音就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同时,还不断认识新的教师没有教过的生字。
此外,汉语拼音还有帮助写作的功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写作,这并非新鲜事。以前,我们教师提倡了“拼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法,其中特别强调拼音帮助写作这一点。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能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呢?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一上学就学习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和调号。并且拼读音节、句群的知识学生已牢固掌握,课文又是全文注音,因此,学生能说出一口规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但能说不能写,现在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许多地方没有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提前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而是一直等到小学生有一定识字量才开始写作。作文起步较晚,手法不熟练,词汇量不大,作文水平很难跟上教堂要求。因为许多小学生在入学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一定量的口语语汇量,但写作起来,只是会说不会写。而不会写的主要原因是识字量不足,想说出的意识,找不到字词(语汇)表达,这就延误了小学生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大好机会。因此利用汉语拼音这一工具,就可以尽早地发挥小学生的表达优势,解决会说不会写的现象。 汉语拼音包括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但是,由于它们能按不同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再加上各种不同声调的变化,便形成了上千个不同音韵的音节,从而组成了丰富多彩、奇妙无比的语言世界。有不少专家提出:语文即是语言。所以,在学习语文课本之前先安排汉语拼音的学习,既是语文学习的必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引导学生自学语言文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学语言是为了用语言,因此要将汉语拼音生活化,要让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参加情境表演,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角色扮演、小游戏等,在各种活动中练习已学过的汉语拼音,做到学以致用。一年级开始练习的看图说话、写话,纯拼音的句子、生文、还有日记,都可以利用汉语拼音进行,从写拼音夹带写汉字,又不断从写拼音中认识汉字,逐步过渡到用汉字写作文,不懂的汉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避免了被汉字干扰打断写作的思路,可以顺顺当当地把作文写完,这是小学语言教学的一大改革趋势。
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出它的应有作用,那么小学生的识字量,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摸索出汉字拼音在教学中的其他作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篇三】
内容提要:目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研究
目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关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的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以学生为本,创新备课模式确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过程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备课,就不能是老师单方面的事,而应该有学生的参与。不论是语文学科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是基于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所以,互动式师生合作备课是确定语文教学各项目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师生合作确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备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学生为本,从学情出发,确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做到以学定教,消除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以生为本的开展扎实有效的师生合作备课活动是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项任务的前提。
经过探索,互动式师生合作备课确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形式有三种:一是教师与全体学生合作;二是教师与小组同学合作;三是教师与个别学生合作。但教师与全班学生合作,受时空限制太大,仅可利用早读、自习课进行。教师与小组同学合作是比较省时、省事而有效的一种形式。教师与个别学生探究,比较适合于较深层次的探讨。同一次备课也可将几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
在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教师与小组同学合作备课的形式,一般请来4至6位同学参与,他们分别是班中学习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代表,同时他们也是班上不同心理发展特征的代表。以小学中段语文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例,首先是基于语文学科教学的读课文、学生词、概括课文、提问题、谈感想;更为重要的是师生合作备课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对教材的兴趣点、兴奋点、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的锤炼。比如,通过分级分类互动式师生合作备课时的问卷、访谈等方式,分析归纳总结出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找准本单元或本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制定恰当的心育目标,使它更适合学生的学情,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知行意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经过我校分级分类互动式师生合作备课心育目标研究,我们归纳出影响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定的总体因素是:一是学生认知能力、智力水平的发展;二是稳定、乐观的情绪,愉快的心情;三是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四是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五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以教材为载体,挖掘教材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内容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建成,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语文教材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更为重要的是现行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都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将心理教育内容表达出来,而是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教育因素综合并存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内容是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关键。
在这些教材中,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内容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在学生充分读书解决了这一问题后继续追问“中奖汽车是留给父亲自己呢,还是还给库伯?说说你的理由。”抓住“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这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不放松,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最后达到“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内容不明显,就需要拓展,教师应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教学时为了继续在抓住人物动作、外貌描写体会父亲的伟大的基础上,达到“体谅父母,感恩父母”的心育目标,我抓住文中描写父亲坚持挖了36小时这一片段展开教学,由此及彼地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父亲苦苦挖了36小时仍不见儿子的踪影,此时的父亲最想对生死未卜的儿子说些什么?请你在书本的空白处写几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很快就能站在父亲的角度用一句句饱含真情的话语体悟出父亲的不容易、担心乃至伟大,达到了“体会父母之爱,感恩父母”的效果。
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三、以评促发展,推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实
1.遵循“全程”“全员”“激励”的评价原则
教师对学生及时、积极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而且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全程全员激励原则。所谓“全程”是指所有实施这一渗透的全部时间内全部实际操作过程,“全员”指的是我们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在实施这一渗透的全部操作中,在具体某一课堂上的渗透中,我们都应该做到:适时的准确地做出评价,把评价贯穿于实施渗透的全过程,使渗透获得不断的反思达到持续的增值,另外,还要时时处处对每一个学生注意加强激励,把激励面遍及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奔赴目标的源源不绝的动力,让我们的受教育者保持着开朗、愉悦、奋进的心态,从而切实有效的落实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心育目标。
2.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式的评价方式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式评价的方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互动式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有效地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标准也相应转变成了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是否能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合作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努力改变教师是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互动式自评与互评。通过互动式自评,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了解自己的长处、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通过互动式互评,使学生能正视自己、尊重他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
例如,我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种生生、师生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互动交流氛围。课堂交流时我提醒学生做到: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吸取别人的长处;互相评说本组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加强了自评与互评以后,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学会了宽容、理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对自己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推进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实。
3.把握恰当的评价时机
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教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还要引导学生也学习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同时要注意评价的语气要诚恳,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
四、以活动为突破口,拓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拓宽了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跳蚤市场”的实践活动,把同学们平时不玩的玩具、看过的书本等带到教室来,让学生模拟交易市场进行以物换物的公平交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树立了学生变废为宝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我有意识的渗透心理健康内容:学会通过劳动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适应社会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自我生存的观念。
总而言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语文老师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运用的同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智育、德育、美育和心育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3 .《师生合作备课初探》 何捷
4 .《浅谈语文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潘琳琳
5 .《语文教育心理研究》 周庆元
【篇四】
小时候,我最重要的爱好就是阅读。因为喜欢文字,由此喜爱文学。如今,我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作为老师,我想:要是我能够做一些工作,让学生们喜欢阅读,那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事情。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儿童的世界如果能够有书籍的陪伴,那么他们的生活将会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回顾过去一年里我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做出的努力,谈谈以下几点体会,希望以此推进日后的阅读教学。
一、强化朗读,从读中悟美,由“读”到“阅读”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认为,在儿童读书方面,用耳朵听语音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喜欢听声情并茂的朗读。我在平时的阅读课上,会挑选一两篇篇幅短小,可读性强的短文或者故事,声情并茂地,有时候还辅助以动作,以这种方式给他们朗读。在我朗读完之后,我会让他们自己先阅读一遍,然后再请他们自己把自己当成朗诵家,自信、响亮地再朗读一遍,朗读之后就可以自由阅读了,他们就这样开始了阅读之旅。有时候有合适的音频、视频(这些视频播放的故事刚好有为本就更好),我也会播放给他们看,并且告诉他们,这里播放的故事是非常有趣,但是更有趣的是你们阅读原原本本的故事呢。如果你想知道多有趣,那就请你翻开书本,静心阅读吧!每每看到同学们或细声讨论、或轻声朗读、或专心阅读的情景,我深深体会到阅读的体验是多么的美好。
二、借助绘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绘本超越语音、跨越文化,它以图叙事,以图传情,既是故事书,也是艺术品。”形象可感的事物,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如果时间允许,我会选一两节阅读课,专门给孩子们讲绘本中的故事。绘本多为外国作家所作,其画面色彩鲜艳,充满童真趣味,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比如,讲述《可怕的星期二》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封面上画有一个小男孩,封面上画的月亮从天上落下了,宇宙飞船飞过来了,小男孩吓得目瞪口呆,小猫吓得竖起了弓起了背。我就让同学们先仔细观察封面,进行大胆想象,并思考:“为什么说星期二是可怕的?有多可怕?”
孩子们一下子被这样一幅画面和如此引人入目的题目吸引住了,他们讨论的时候兴趣盎然,讨论热烈。我在讲解每一幅图的时候,都不让同学们看文字,让他们尽情地想象:为什么这幅图画了这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让他们大胆发言,等他们发言完毕,我再进行总结。在给他们讲解了几页以后,我就让他们自己去阅读了,我还告诉他们,像这样有趣的书还有很多很多,需要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让他们把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三、适时鼓励、奖励,努力营造阅读的氛围。
孩子们的行为需要老师的肯定,被肯定的孩子又会更加向上,更有信心地学习,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不管是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我都会适时地鼓励他们多读书,我鼓励他们每个人准备一本自己的摘抄本,把课外阅读积累到的好词好句抄下来,有空就读一读。如果他们在学校表现好,积累到一定的红花数的时候,我会奖励他们可以借阅教室里的图书,并带回家看几天。有时候我会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奖励,比如一支铅笔,一个蝴蝶结。对于经常阅读课外书,又能自觉摘抄课外书上的好词好句,并经常找老师分享故事的同学,我会在课堂上大力表扬,让同学们以这位同学为榜样,并给予这位同学一定的物质奖励。我鼓励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常思考、乐思考,如果能把学过的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思考,那就更好了。另外,通过建立班级图书管理制度,我鼓励孩子们把图书借回家去看,鼓励他们多看书,多读书,我还建议他们可以把看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自己来当小小故事家。慢慢地,从课间有同学捧着一本书饶有兴趣地看,到他们互相比比谁读的课外书多,加上我会把本月读书最多的同学评为“阅读星”,将他(她)读过的书罗列出来,写在五角星的卡纸上贴到教室的展板,让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这样,渐渐地,班里就形成了一股爱读书的氛围。通过种种正面的鼓励、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阅读的兴趣。
四、诵读经典,积累词汇,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珍贵财富,大量的诵读这些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语言,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在二年级下学期的阅读课上,我们每天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国学经典的内容,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诵读材料内容简短,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们既感兴趣,读起来也不会很困难。为了方便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解,我在学生每次读完之后,对其中难懂的字词、语句进行解释,这样学生们对这些内容就不会觉得陌生而难懂了。在我看来,朗读国学经典的前提就是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了解,只要这样,他们才不会在读的时候觉得内容生涩,拗口。
早读课上,朗读适合的课外阅读文本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有时间,我们就会花一部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外阅读文本。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我会把对仗工整、讲究韵律、语言优美的语句着重提出来,让学生多读几遍。朗读这些课外文章,看似与课文中的知识毫无关联,实则是相辅相成的。经典文段积累得多了,学生就会在无形之中沉浸于祖国文化传统的熏陶之中,而且还有助于拓宽他们认识字词的渠道,增加他们的词汇量,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引导他们向着真善美的世界探寻。
五、共读有趣故事,共享读书乐趣
美图配寓言、成语故事,是孩子喜爱的一种阅读方式。那些虽年代久远但仍流传至今的寓言故事,是进行阅读活动非常重要的素材。在二年级的下学期,我尝试着与学生共读故事,一起分享故事的乐趣。在上阅读课的时候,我会结合《成语故事》中的插图,凭借着夸张的表情,生动的语言,以及适当的肢体动作来演绎《成语故事》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在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共同学习了《对牛弹琴》、《杯弓蛇影》、《八仙过海》、《刮目相看》等故事。在师生共读的时候,这些寓故事性与事理性为一体的故事不仅能让孩子们领略语言的丰富表现力,还能让孩子们在笑声中体会故事中展现出来的智慧与幽默。
除了《成语故事》的共读以外,《窗边的小豆豆》也是一本非常受孩子们喜欢的课外书。这是一本关于爱与教育的书,故事中的小豆豆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相仿,他们对小豆豆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每次与他们一起共读小豆豆的故事的时候,他们都会被小豆豆的有趣而乐得笑哈哈,在笑声中,老师又把笑声之外蕴含的道理简单地表达出来。这样,同学们就在这欢笑中明白关于爱的教育。在共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渐渐地拉近了。我不再是老师,而是与他们一起享受书中乐趣的大姐姐。我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成长。在共读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收获了笑声,更收获了感动。
歌德说过,读一本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许孩子还小,领会不了这些深奥的道理,但是读书带给他们的快乐可以从他们在下学期的借阅书目看得出来,他们已经慢慢地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不管是从眼前的学习还是从长远的学习来看,阅读都是让我们获得进步的主要途径。阅读,是放飞心灵,获得乐趣,陶冶性情的好方式。阅读,能让孩子们视野开阔,丰富知识,获得启蒙。我将继续努力推进阅读教学,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兴趣和习惯。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多读书,乐读书!
【篇五】
[摘要]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课外阅读中识字,有利于孩子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
关键字:兴趣、识字、方法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课外阅读中识字,有利于孩子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认识 :
一、激发兴趣,爱上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设法让学生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因此,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爱上识字
1、借助多媒体,激发兴趣
我们中国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类智慧的结晶,不管是象形字、形声字、还是指事字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汉字图像化,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如水、火、山、日等简单的象形字,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到文字的演变过程。
2、利用游戏,激活思维
低年级孩子接触的多为象形字和形声字,象形字更为直观,我们可以让学生看着图片想生字,也可通过生字想图画,我们可以一小组为单位开展猜字游戏,也可同桌两个人玩猜字游戏。
二、巧妙引导,学会识字
识字是枯燥的,孩子是天真烂漫的。因此,我们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识字规律,巧妙运用各种教法,充分调动学生手、脑、耳互动协作,增强学生识字的趣味性,有效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1、寻找规律,轻松识字
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材中要求认识的字多为象形字和形声字。象形字为基础字,通过图画和想象学生都能迅速记住。而形声字本身就有一定的规律:声旁+形旁=形声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进行有效识字。在指导学生认识“饱、抱、跑、泡、炮、袍”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 温故知新
1、老师这儿有一个大转盘,上面有许多部首,你认识他们吗? (指名认读)
二、游戏激趣、认识形声字
1、师: 有一个字娃娃能与上面的六个部首都成为好朋友,这个字娃娃就是——“包”(指名读、齐读),现在,我们就带着“包”字娃娃出去找朋友吧,小朋友睁大眼睛。(师边说边转动转盘)你看到包娃娃和谁交朋友了?
2、指名交流,并以多种形式读准字音(指名开火车、齐读)(板书:抱 泡 袍 跑 炮 饱)
3、师:“包”娃娃和这六个部首都交了朋友,这六个朋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六个生字,我们再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齐读)
三、创设情境 灵活识记
师:小朋友读得真好!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我们把这六个字宝宝送回家好吗?
1、认识“饱”
(1)“有饭能吃”
(2)指名回答:为什么选择“饱” ?
(因为吃了东西,肚子就不饿了,就饱了,“饱”是“饣”字旁)
2、认识“泡”
(1)“有水把茶”
(2)指名回答:为什么选择“饱” ?
(因为泡茶的时候需要水,“泡”是“氵”)
3、利用相同的方法认识“抱 袍 跑 炮”
4、通过大家的努力呀,我们把今天学的六个字都填入了句子中,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再把这6句话连起来读一读,记一记我们填进去的六个字。
5、如果没有这6句话,这六个字你还认识吗?我来考考你们。
(1)我们先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生去拼音认读,师动作演示帮助识记)
(2)我做你猜——老师动作演示, 生猜字说部首。
6、小朋友真厉害!我们一起在来认一认,读一读。
四、发现规律,快乐识记
1、小朋友真聪明! 现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6个字,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交流:
(1) 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都应注意左窄右宽。
(2)韵母都是ao, 只是声调不同。
(3) 右边都是“包”,左边的部首不同。
(4) 除“抱、饱”的声母是 b,其他声母都是 p。
2、师小结:这
6个字都含有一个字娃娃, 就是“包”,所以读的时候它们韵母小相同,但是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6个字的部首都不同,所以他们的意思也就不相同了,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分。
五、朗读巩固
1、同桌互相读读儿歌
2、同桌互相猜读
3、练习背诵
六、拓展延伸
我们的汉字非常神奇,还有很多类似的字如“清、睛、请 、情、晴”
你们能把他们送回家吗?
河水
天气
,小小青蛙大眼
。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
。 你爱护小青蛙,好让禾苗不生病。
七、总结下课。
通过学习学生发现了形声字的特点,也学会了利用形声字识字的方法。
2、猜字谜、编儿歌
猜字谜、编儿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方式。课堂上,只要让孩子们编字谜,每个孩子变得都很专注。这是发生在我们班的几个小故事:分分合合记“德”字
《朱德的扁担》是部编版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有些久远,但故事的内容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然而题目中的“德”字却成了难点,孩子们借助拼音都能读上来,但要孩子们记住这个字却相当难。无奈之下,我开始引导学生拆分“德”字。
通过观察,孩子们将“德”,拆分成“双人”“十”“四”“一”“心”,拆是拆开了,可怎样把他们串到一块儿呢?想了半天没想出来,看来还得把锻炼的机会让给学生,于是我就让孩子们用“双人”“十”“四”“一”“心”说一段话。既让孩子们记住了“德”字,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写话能力。
任务布置后,孩子们纷纷交流起来,很快一些学生举起手来,有的用上了两个字,有的用上了三个字,调皮大王张德嵩五个字全用上了,内容也非常有趣:两人去看戏,走了十里地,看来四场戏,一心想回去,大家猜猜这是啥字?一边说,还一边做着鬼脸,大家听完后不约而同的喊道:“张德嵩”的“德”,朱德也被大家放在一边了,难怪他会一边说一边做着鬼脸。
第二个故事:渴”与“喝”的故事
《坐井观天》是一篇很经典的寓言故事,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听过,一些孩子不看书就能把故事讲出来。
基于孩子们原有的认知,读了一遍课文,我就把本课的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检查孩子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本以为课文那么熟悉,生字应该不是问题,于是,我先找了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认读,结果她自信地将“渴”读成了“h”,“喝”读成了“k”,我没有说话,等着其他学生提出来,没想到,她读完后,很多孩子竟为她鼓起了掌,我一下愣住了,便启发大家“她读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孩子们都扯着嗓子喊:“她读的时候声音洪亮!”
就在这时,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王子豪小声嘟囔道:“他读错两个字。”其他孩子都不可置信的望着他,好像在说:“班长读得怎么会错?鼓起掌来”看着大家的表现,我开始对王子豪竖起了大拇指,然后对大家说:“的确,她将‘渴’读成了‘h’,‘喝’读成了‘k’。”其他孩子迅速地翻开书,一看,果然弄错了,不由得为不爱说话的王子豪鼓起掌来,现在,孩子们借助拼音倒是不会弄错了,但离开拼音他们还认识吗?
想起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识记“幸”和“辛”,于是,我就问他们:“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一下子,教室炸开了锅,说着、比划着,最后,大家形成一致意见,“口渴”的“渴”是三点水,渴了的就需要水。“喝水”的“喝”是三点水,喝水需要张开嘴。经过激烈的讨论,孩子们编出来“渴了需要水,喝水张开嘴”的顺口溜,他们自己讨论出来的相信都能记住,这两个字虽然没提到字理,但也明白了字的意思,并能准确的使用区分它们、运用他们。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做老师的既要巧妙又引导,又要大胆放手。
3、动作识记字
低年级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爱动,如果我们的识字只限于观察想象,极大的扼杀了孩子识字的兴趣。课堂上我常利用动作引导识字,通过附身扶起摔倒的同学认识了“扶”,通过手掌合起来拿东西认识了“拿”。
“舞”字一些孩子总是记不住,因为笔画太多,又不是形声字,所以很多孩子在“舞蹈”词中能认识,一换地方就蒙了。更何况还要让孩子写出来,那就更难了。
记得在一次作业中学生用“跳”组词,很多学生组成了“跳舞”,但写对“舞”的只有几个人,看着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我开始反思:一个人错可能是孩子没用心听,两个人错也可能是孩子的问题,可现在一多半孩子错了,那问题就出现在老师身上。
反思之后,开始想对策,正好上节课问了大家有什么爱好,很多女生都喜欢跳舞,心想何不好好利用一下这些资源,我找了两名女生上台做几个舞蹈动作,我也是不是夸张地比划一下:身体使劲后仰,抬抬左胳膊,抬抬右胳膊,踢踢左腿,踢踢右腿,再来个金鸡独立。两位女生跳完了,我也比划完了。我让大家评价我们的舞姿,大家都说老师跳的好,其实哪是老师跳得好,而是不敢“得罪”老师。我让声音最大的段昊炎说说原因,没想到这个可爱的男孩会说:“老师的动作是在帮我们记‘舞’字。”听他一说,教室里沸腾了,很多学生看着“舞”字开始比划起来,我顺势也比划起来,比划了三遍下来,我问大家你们看出来什么,热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难不成大家是都是凑热闹的,于是,我又找到段昊炎,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说:“老师第一个向后躺的动作是‘舞’上面那个卧人,中间那一横串着的四竖,相当于我们身上的两条胳膊,两条腿,那样长横相当于跳舞的舞台,老师的单脚站立正好是舞下面的部分。”他刚说完,我忍不住走上去狠狠地给了他个拥抱。
4、生活识记生字
汉语是母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也是一个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识字的好办法。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上学路上,在大街上去“找汉字”;购物时,在超市商品的包装物上,寻找汉字,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会非常有成就感,也会对在生活中识字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下课时,互相比一比、考一考,不但能增加孩子们的识字量,还能提高他们识字的兴趣!
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识字,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课外阅读、巩固识字
识记生字仅仅靠课本远远不够,我们的识字教学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图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识读结合,让学生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不断来提高识字能力和阅读水平。通过阅读和写话练习,巩固已学生字词,提前预防识字回生。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孩子们的识字能力、阅读兴趣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篇六】
摘要:群文阅读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的探索性教学模式。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方法,阅读兴趣与自主阅读的习惯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学会读书;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培养兴趣;群文阅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群文阅读是教学创新,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和优化;同时在师生的平等互动下,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群文阅读
小学
价值
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单元整体教学、主题教学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内部结构核心观点承载信息,在文章之间形成结构化的互文关系,让学生在探索群文时,发展学生阅读技能和发现能力。归结起来,群文阅读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的探索性教学模式。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方法,阅读兴趣与自主阅读的习惯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学会读书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中小学生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最重要的部分,群文阅读要促进学生学会阅读。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但就目前的学习情况来看,许多学生的阅读量都远远达不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量,美国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仍然比较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学。以小学语文12册教材、每册教材平均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字计算,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左右,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但同时,关于阅读仅仅依靠量来取胜是远远不够的,在大量的阅读中,只有学生通过对大量的信息的提取、整合、消化之后,真正的与阅读文本交流、对话,不断总结阅读心得与体会,才会在大量的阅读中学会阅读。
二、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培养兴趣
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受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到枯燥。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强调: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文章,学生很快读完,内容基本理解,教师只好不停地问、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答、被动地听,主体意识缺失,阅读兴趣降低。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体”,主人翁意识得到提高,便于学生转换角色,带着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主动的去学习语文。
三、群文阅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有了阅读兴趣之后,重要的一点在阅读习惯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这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就学习习惯而言,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下,大力提倡群文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阅读行动的需要,它使阅读者遵循一定的阅读方式去行成阅读习惯的培养,既有阅读本身的意义,也有教育的意义。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阅读实践,自己去积极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群文阅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觉阅读的习惯。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感受,建立一种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觉阅读的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总之,群文阅读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基础上,在大量的阅读中,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从而培养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群文阅读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生成和提高。群文阅读是教学创新,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和优化;同时在师生的平等互动下,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作者:蒋军晶
【篇七】
摘 要: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参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给学生留出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积极指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的习惯,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文章中的信息,并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教学中不一味要求学生多读书,而是从读书质量方面着手,通过读好书、好读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提升其综合素养。我在教学实践中比较深入地思考了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对怎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效率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式,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就会不理想,甚至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日积月累的不懈坚持。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固定的阅读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规定了早晚诵读时间,让他们定下心来阅读。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质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教学时,还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勤动笔,可以摘抄好词佳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写一段读后感,课上与同学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会学生实用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学生的高效的阅读方法。首先,教师要对阅读内容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各类文章的特点,总结出读这类文章要用到的阅读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阅读“叙事类”的文章,就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第一步,让学生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讲的是什么人的什么事;第二步,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三步,精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的句子,反复去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再如,阅读“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学生要先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其次,找出描写景物的写作顺序。然后,再细读课文,了解作者突出的是景物的哪些特点;最后,精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词、句子和段落,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所体现的情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去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以课堂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应该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而不是喊口号,走形式,要让阅读课真正起到作用。其次,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以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明确给出阅读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安排组员的学习任务,使小组学习的开展能够顺利和有效。这样做不仅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地予以指导,为学生服务。最后,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思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阅读范围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既可以帮助学生开辟新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内知识,又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小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可以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学习语言表达方法,进而提高其读写能力。课外读物多种多样,要让学生读对自己产生积极影响的书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读物进行筛选,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去读书。比如读文学名著、科普著作、名家散文等。在阅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读有所得,让学生边阅读边做读??笔记,积累课外知识。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去读书。比如创办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等,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分享读书经验,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举行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有利于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师也可以从中检查学生阅读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表现做一个评价性的总结,表扬在阅读学习中认真的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热情。
总之,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就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不拘泥于陈旧的阅读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法,敢于尝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实用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四个方面着手,通过让学生投入其中,动手、动脑,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其阅读效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