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每个人人生路上重要的选择,在这条路上,我们唯有好好学习,为了看到更好的风景,作为一名教师,对于高考的各项工作,我们也要然镇严谨,在高考模式研讨会上,你学到了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2019年高考模式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已经颁布,新教材也即将投入使用。新课标、新教材将对高中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同时高考也必然为全面落实新课标、新教材的相关要求而发生重大变革。
一、新课标带来的新变化
1.新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文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2.提出新的课程结构——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以18个学习任务群为课程内容,并将其序列化为课程结构,是本次课标修订的重大变化。“学习任务群”所以称作“任务群”是因为把语文课的实施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在真实情境下,在学生多样综合的语文活动驱动下,选择教学资源,安排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读书、思考、写作、交流,任务完成了,内在的能力和品质也发生了变化。任务群不是过去的单篇教学的教学任务的汇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宏观任务。学习任务强调真实情境,强调学生兴趣,强调学生真实自然的好奇心和他的探索动机。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二、新高考的新变化
1.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2.更加注重考查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3.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4.古代诗文考查内容的变化(重点是文言文的断句、文化常识的考查)
5.随文设点、关注语境的考查
今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和赋分和往常差不多,但它出现新变化——随文设点。随文设点,考语境中的对错,训练语感。不是单句考成语、病句,而是随文设点,要求从文章自然段中来看成语、病句是否存在、逻辑有没有问题,这个难度增加了。
三、我们面临的现状——两届变化,“三新一旧”
2017、2018级高中学生处于新高考、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旧教材过渡期,面临课程、教学、考试如何衔接问题。
四、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1、调整理念,与时俱进
当前的高考改革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也正在对我们以往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进行重新洗牌。面对新的高考模式,新的课程标准,怎样利用现有教材去完成新课标提出的18个任务群,怎样由以往的单篇教学转变为主题单元教学?如何落实整本书阅读、当代文化参与等教学任务?我们怎样上传统文化这门课?很多问题都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落实。
2、全组同心,其利断金
新的课程标准对集体备课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集体备课的优势及其重要性。对于一个任务群的完成,单靠一个老师单打独斗,是完成不好的,甚至是完成不了的,它需要老师们群策群力,提前备课,分工协作,明确个人任务及时间节点。然后再次集体讨论,进行融会整合。
3、做引路人,师生共进
老师不仅要研究课标,研究考纲,还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及时了解新高考,了解“3+3”模式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必须让学生认清形势,给他们一种紧迫感。
五、对高一、高二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书册总量不变,必修5本、选修2本。高一完成必修一到必修四的教学;高二完成必修五及《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两本选修课的教学。
2.教学过程中不拆模块,按照“修订课标”的“任务群”要求及名著阅读与背诵的相关要求灵活组元。基于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真问题出发,围绕若干有关联点的文本(一篇文章或一组篇目),整合课内外资源,以模块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3.进一步推进读写结合。
4.进一步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广度、效度。
5、落实好整本书的阅读。
6.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如经典诵读、成语大赛、汉字听写大赛、辩论赛、诗词大会、读书节等。
六、对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1.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
备考高三,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2.注重文言文的真阅读
文言文要培养学生的真阅读能力。高考文言文的考试很注重考情境下的运用,考的其实就是语感。断句和翻译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这是文言文占分最重,也是最难的部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平时积累。这些题目正好是拉分项。
3.注重题型的情境性和综合性
今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随文设点,难度增加了。实际上也给一线教学提出新的思路:注重情境化。考的是语境中的对错,是需要语感来判断的。如今高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综合性的考查。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4.关注阅读材料的范围拓展
高考注重选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反映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的建设成就;拓展试题材料的领域和范围,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实生活等多个领域中选取阅读材料,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这就需要我们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
七、对学校的几点建议
1.希望学校加大对语文的关注度。
希望学校重视语文的阅读课,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整本书阅读”作为一个任务群,在众多的任务群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始落实。建议学校能够增设图书馆的图书书目,从数量上满足一定量的学生同时阅读一本书。
2.给老师们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
旧的教学思想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发展要求,就我们的现状而言,我们需要更多的外出学习机会,去补充新鲜血液,接受新的理念,这样我们会更快地与新形势接轨,少走许多弯路,望领导斟酌。
既然山雨欲来,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改变(附相关案例如下)
相关案例一:毛泽东诗词专题
第一步:学习《沁园春·长沙》,进行诵读,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第二步:回顾梳理毛泽东诗词,围绕一个主题,借鉴前人研究,进行初步研习鉴赏。
第三步:追根溯源,比较阅读,把毛泽东诗词与豪放派诗歌相勾连,在更大的视野中进行文化探究。
第四步:创作探究,开展“毛泽东诗词”软硬笔书法比赛,或进行“毛泽东诗词专题”自创诗歌比赛。
相关案例二:《烛之武退秦师》阅读专题
第一步:了解史书体例,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学习《烛
之武退秦师》,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掌握基本的实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以及文言句式。串讲课文,师生互动。
第二步:研读文本,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研读,把握精彩的辞令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文本的艺术风格。
第三步:拓展阅读——链接材料:《曹刿论战》《城濮之战》《崤之战》》《重耳之亡》《东周列国志》(烛之武退秦师相应章节)、有能力的自读《左传》
第四步:写作探究——阅读有关材料,就《左传》的人物塑造、叙事风格、结构艺术、语言特色等某一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要求:可参阅他人的研究成果,力争体现个人解读,不少于500字。
示例:①《左传》的人物性格特征探析;《左传》的人物形象塑造探究;《左传》的XXX形象探微
②《左传》的叙事特色;《左传》的生死观及其叙事表现;《左传》以战争为中心文本的叙事特点;《左传》战争篇章的叙事艺术研究
③《左传》叙事文本的艺术结构;试论《左传》战争篇章的结构艺术
④《左传》的语言艺术;《左传》辞令艺术研究;《左传》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左传》谏诤辞令的语言艺术;《左传》的委婉语探析;《左传》语言的文学性探究。
“整本书阅读与探讨”学习任务群
【教学建议】
1.指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节选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师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
2.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
3.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4.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整本书阅读与探讨
【学习材料】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学术著作。根据学情选择阅读有关作品。
【评价建议】1.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学生能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2.能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3.能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从书籍确定、版本选择、导读激趣、方法指导、阅读分享、深度交流、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整本书阅读:阅读起始课,过程推进课,阶段总结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
◆成果展示课:读书沙龙展示,课堂辩论展示,摘抄内容展示,读书随笔展示,读书评比展示,读书检测展示等
相关案例三:别样风流史湘云
【教学目标】1.梳理史湘云与众不同的人物特点,从而锻炼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探讨史湘云身上的“别样风流”的价值,挖掘作者在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精神审美寄托和社会批判意义。别样风流史湘云
【课前任务】基于你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史湘云这一人物的理解和把握,请你来为史湘云续写一个结局。(读写结合:《红楼梦》、名家点评)
【分享续写】小组讨论哪篇续写写的好?好在哪里?最符合史湘云这一人物的什么特质?请结合八十回中有关史湘云的情节内容及人物形象特征,谈谈你的认识。(立足语言,品鉴形象)
【读后思考】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种“别样风流”?史湘云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价值?(读写结合、培养认识,生命共鸣)与生命共鸣
“看,你还能活成那样!或许,我们都应该活成那样!”——王楚齐?
经典文本经典形象最大的价值,不仅在于能让我们“见天地,见众生”,更在于“见自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