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社会,随着高节奏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处于高压状态下,快乐的时光越来越少,就是今天的小孩子,快乐也渐渐被家长抹杀,从小就是各个补习班,读书更是如此,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没有自己的时间。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关于快乐的散文:稀缺的快乐。
最近两年,网上有一个段子:“不看孩子作业,母慈子孝;一看作业,鸡飞狗跳”,这个段子击中无数人的痛点和笑点,让他们苦笑后倍感无奈,故而迅速在各种群里扩散流转。虽然我现在没有辅导任务,裹挟在社会洪流中,还是能感知当下家长们的焦虑和压力。回想自己儿时读书经历,与现在孩子相比,其轻松,堪称奢侈。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40年前那场小升初考试,犹如一场喜剧,时常在脑中回放,总能让我忍俊不禁,耳边仿佛依然还能听到笑声阵阵。
我们这一届,可能是扫盲力度比较大的一年,班级同学的年龄跨度相差有5、6岁,大部分家长都是在老师极力劝说下,才同意孩子入校读书的,所以平时回家,必须第一时间完成家务劳动,诸如割猪草、喂鸡喂鸭、烧火做饭啥的,没人关心我们作业问题。家里实在缺帮手的时候,很可能一念之闪,我们其中之一就要退学回家,一年级时候,我们这一届还是空前的有两个班,5年下来,一路退学加留级,最后只剩一个班了。
我的小升初在1978年,这年国家处在时代分水岭,高层领导在酝酿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偏远的乡村也能够感受到政治上的解压,大人、孩子脸上都洋溢着轻松的笑容。考试前几天,老师开始布置,过两天要去乡里参加小升初考试,考试要分上下午两场,让同学们回家转达父母,给每人准备馒头、面饼之类干粮,并特意交代,最好带上杯子,要喝点水,防止噎着。各人回家禀告,这事没在家里掀起一丝涟漪,只是按照家常惯有方式,做了些饼。而我们小孩子,对平时极少光顾的集镇,则充满期待,考前那几天,叽叽喳喳不息,估计心情和现在孩子们春游差不多。
考试当天,按学校布置,同学们一早赶到村小学集中,在班主任带领下,要步行6公里去往公社中心小学,对我们步行这么远路程,家长们毫无怜惜和担心,不过怜惜也没法子,当时全大队也找不出3辆自行车,外出唯有靠腿走。那天,我的书包里揣着饼,并特意把家里最好的一只搪瓷杯带着,模仿宣传画里劳模们的样子,将杯子系在书包的外面。赶巧,半道上,遇到公社农技站的东方红大拖拉机,老师急忙拦下来,向司机说明情况,希望能带我们一程,司机爽快的同意了,老师、同学们迅速爬上车斗,那个激动,比今天坐豪华游艇还要热烈。乡村土路坑洼不平,我们被颠得前仰后合,抛上摔下,引来一阵阵夸张的惊叫。我坐在最后,背靠拖斗围板,在惯性冲撞中,带的杯子被挤得扁成了一块饼,外面的搪瓷都脱了大半,狼狈的挂在书包外面,与劳模的画面反差太大,引得同学们大笑不止,一直乐到下车。
下车步行时,老师发现,有俩男同学没带书包,直接把面饼揣在衣服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实在有碍观瞻,就命令他们把饼暂存在我们两个女生的书包里。因为搭了便车,我们比预定开考时间早到了一点,候考的间隙中,老师紧急把我们集中起来,在中心小学室外黑板报前,要求背诵黑板上的宣传标语,好像是新时期的路线方针什么的。让我们惊奇的是,考试中居然就有一道题,就是默写这标语!
原本计划要考一天,临时被改成上午全部考完,所有考生都被打散分到不同教室。中心小学的规模,自然大过我们村小学太多,我们这帮村娃子,在这里如入迷宫,一步不敢多走。考完试,在人群中瞄了几眼,没看见寄存饼的男生,就只好跟着几个女生一同离开考场。我们几个,在集镇的唯一的街道上找了个树荫地,坐了下来,嘻嘻哈哈地吃起干粮,考试的事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风卷残云一般,自己的干粮吃完了,肚子似乎还很饿,开始盯着男同学的饼看,这一看,有了新发现,我们大多数人都带的都是家常粗面饼(不去麸皮、粗糙碴口的黑面做的),而一位男生的饼是精细白面做的,闻着似乎还包了糖在里面!我们互相看看,有人说,好像看到他们已经回家了,这一说,立即得到大家认可,两块白面糖饼瞬间被吃下了肚。再看看另一位同学的粗面饼,觉着再留也没意义了,决定再次瓜分。肚子似乎没有先前那么饿了,最后一块粗面饼正在嘴里细嚼慢咽的时候,赫然看见,俩男同学汗流满面找来了,先是几秒钟的尴尬,接着便是哄然大笑……
回程的路上,因为有这么多笑点,自然不会沉寂,又是笑声伴着一路。
我的人生第一考,就这样轻松、随意的度过了,现今每次看到各类升学考试期间,全市人都如临大考的紧张状况,总让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场笑满全程的考试。
另一句自嘲语“贫穷限制了想象”,倒是很贴切我们儿时的状况,那个年代,重心在解决“温饱”问题,城市青年还被赶往乡下,伴随我们成长的思想教育,除了阶级斗争,就是“螺丝钉”精神。身边人对文化教育的认识仅是识字,我们对自己未来的想象,就是身边看得见的平凡人,学习上,基本没有外在压力,全凭个人兴趣。回想起整个学习过程,就是“放羊”式的,现在看来,有些随意到近乎荒唐。看到后来的孩子们多才多艺,知识那么丰富,而我们在应该学习的年龄,把大好时光都抛给了田野,对童年教育的缺失,很是遗憾。
然而,看看现如今社会,人人争做“精英”,“螺丝钉” 成为失败的代名词。“功成名就”是所有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因而催演出一部部大人孩子们“鸡飞狗跳”连续剧,再回想我们那时的轻松和快乐,何尝不是现今人的稀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