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越来越受旅客的欢迎,江南水乡也重新散发出生机。曾经在这里因为血吸虫病的肆虐,变的荒凉,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消灭了血吸虫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随笔散文欣赏:水乡苦乐,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近年来,江南水乡也吸引来众多的游客。似乎感觉到,人们开始把浓厚的兴趣从追逐大山名川,渐渐转移到了对田园风光,江南水乡的青睐;从对大自然壮丽磅礴气势的渴望,慢慢移恋到了对民俗文化的情趣。这无疑给沉寂多年的水乡小镇注入了活力,激发了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传播,推出了诸如周庄,乌镇,岳阳楼等一批颇有民俗文化底蕴的景点,也给区域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应着了那句“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吉言。
水乡,四通八达的水道蜿蜒交错,依水而居的村落,家家屋顶炊烟袅袅,近处竹林密密,远处山峦苍翠历历可见,组成了一幅织锦,灿烂而生动。无论居家养性,还是农耕副业,可谓得天独厚。
上帝也在捉弄人,它没有眷顾这方宝地的百姓。好的基础,好的愿望,却没有盼来好的结果。
五十年代以前,这里百姓却是贫病交加,弃家弃业,背井离乡。
一种“血吸虫病”在江南多个区域肆虐。人畜感染了此病,就渐渐失去了劳动力,不要几年时间就肝腹水了,耕牛死了,一个个男劳力也被小虫吞噬了,可悲的寡妇村出现了,大片农田荒芜,颗粒不收,水乡成了鬼唱歌的地方。
到了五十年代末,政府派出了血防医疗队,奔赴疫区,边防边治,并在乡,县,省分别设立血防站,长年开展血防工作,摸清了疫情,收治了一批批晚期血吸虫病人,取得了初步成效。从治疗为主到防治结合;从单一的医疗队负责到发动群众,群防群治,逐步走上了科学防治的轨道。但是,老的病人还在治疗当中,新感染的病人依然发现,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引起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
七十年代初,各地区视疫情轻重作出部署,就HN省就派出了多批次血防医疗队,去到了DT湖区,任务是做好宣传发动,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因为面比较大,每批70多名队员都是“单兵作战”,而一半以上都是女队员,他们走家串户,了解发病情况,队员们吃百家饭,睡百家舖。那个年代湖区人民生活得很苦,有水不敢养鱼,有田不能种粮,队员去到村民家吃工作餐,炒菜几乎不放油,绝对没有肉吃,有些村民家会蒸一点鱼,那也是不放油的,直接把干鱼放在蒸饭锅里。队里又作了严格规定,吃一餐,付餐费0.13元,不允许多付钱加菜,必须与村民同甘苦,不搞特殊化,这些守规矩惯了的医务人员没有一个敢违抗的。
在疫区用水也有规定,生活用水都是井水,其他水源不能随意接触,每个队员都配了一套防水工作服,好像宇航员穿的那种连衣裤的胶皮服,穿上后只露出个头。平时,不要说到河沟里洗个手,洗个脚,就连在田间行走时,庄稼上的露水也不能碰,只要是水,就有可能存在有致病的小虫——“尾蚴”。这是一种从血吸虫病人的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后,又钻进钉螺里发育,分化,然后逸出钉螺,此幼虫就叫“尾蚴”,如果人畜接触了水源,尾蚴就毫不客气地通过皮肤进入机体,人畜就患病了。
很明显,要消灭血吸虫病,首先管理好病人的粪便,不让虫卵进入水域,接下来把钉螺杀灭,失去中间宿主,最后是人畜不接触疫水。说起来只几句话,干起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血防工作是个长期的任务,队员们只有半年时间的轮值,在不长的期限,考验他们的不光是对艰苦生活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对这份艰巨而光荣使命的热情和忠诚。被称为“血防战士”的队员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战斗。队员们通过自己艰苦而繁重的劳动和忘我工作,把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湖区人民心中。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终于彻底改变了湖区的面貌,还原了水乡秀美的田园风光,彰显民俗文化的热情和风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