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70、80后的大多数人来说,小时候都是贫穷的,吃着廉价的食物,过着清苦的日子,对于贫穷你还有多少记忆呢?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情感美文欣赏:那些关于贫穷的记忆。
“妈妈,今天的粥稠吗?”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一段日子里,一个三岁男孩坐在门槛上,当他看到妈妈从生产队的食堂端着一盆米粥迎面走来时,便站起身向妈妈问道。
从男孩的这一问,不难想象他每天见到的粥是怎样的粥。毫无疑问,这样的粥无法让幼小的胃囊满意,他所渴望的,是一碗能填饱肚子的稠一些的粥。其实,他并不知道,每次吃饭时父母把这可以照见人影的稀粥里仅有的米粒都打捞出来给了孩子们,而他们自己所喝的稀粥充其量只能算是米汤……
那个男孩就是50多年前的我。
那个特殊困难时期,国家穷,小家穷,全国人民都在挨饿。
对于这一幕不堪回首让人心酸的情景,我并没有记忆,是父母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其目的,是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因此,这一幕情景深深地烙刻在我的心中。几十年里,我常常为当初这幼稚的一问后悔,我觉得那无异于在母亲流血的心上又划了一刀。看着孩子吃不饱却又束手无策,做母亲的该是多么的痛苦。
好在这集体食堂的寿命并不长。
到了上学的年纪,情况稍有好转,但那时的主旋律依然是贫穷。每学期一块多钱的书费、两块钱的学费对于有几个孩子读书的家庭来说,依然是笔难以承受的开支,一些农村孩子因此辍学。我的父母节衣缩食,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让我们兄弟姐妹能够吃饱穿暖,并完成学业。看着父母起早贪黑,劳碌奔波,我们做子女的心疼但却无奈。
从上小学一年级那天起,我便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让全家不再受穷,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因此,从小学到高中,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除了规定课程外,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所有能找到与借到的书籍,包括哥哥姐姐的课本。四年级时,老师曾试着让我参加五年级的语文考试,我居然得了90多分,这令我和我的老师自豪且骄傲了好一阵子。
我觉得,作为农村孩子,唯有学业拔尖,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中毕业后,我应征入伍,当兵满三年时,我提了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没想到,当了兵,提了干,依然要和穷字作斗争。
那时,部队也穷。一天五毛六分钱的伙食费,柴米油盐都得从中支出。当战士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虽说平时难见荤腥,但从小苦惯了的我也并不在意,别人吃啥我吃啥,反正不至于挨饿,犯不着操心。
当兵满五年时,上级任命我到一个远离机关的雷达连当连长。这下,我可真犯愁了。单独驻守的连队里,连长如同家长,除了考虑如何完成战备任务外,全连官兵的生活问题也让我头疼。关键还是一个字:穷。
为了对付这个穷字,我与连里其他领导一起,动员全连官兵,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我们头顶烈日,开垦荒地,种蔬菜、种香蕉;我们修整猪圈,每年都有十几头猪出栏;为了节省柴火费用,我亲自跑到距驻地几十公里的农场,联系寻找柴源,组织官兵们自己动手砍柴……
在大家的艰苦努力下,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这对于稳定军心,保障战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任连长三年多,所在连队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连队。
回首往昔,我觉得是贫穷给了我压力,也是贫穷给了我奋斗的动力。穷则思变,要想挣脱贫穷的羁绊,唯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得感谢贫穷。后来,我调到了军级机关,再后来,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因为有了这些经历垫底,我对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压力便多了几分淡定与从容。
最近,北大女生王心仪一篇题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引发了人们对贫穷这一话题的热议和思考,对于王心仪“感谢贫穷”的说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甚至表示愤慨。反对者和愤慨者们感到简直不可思议,他们觉得这只是成功者的矫情和虚伪。
以我的亲身经历,我觉得王心仪的“感谢贫穷”决不是矫情,更不是虚伪,而是她内心的真实感受。
其实,感谢贫穷并不等于喜欢贫穷。
诚然,如果允许人们选择,没人会放弃富贵而选择贫穷。但无论何时何地,贫富差别总是客观存在,人生旅途中许多事情往往由不得自己选择。面对贫穷,唯一可选择的是我们的态度:是消极沉沦甘于贫穷,还是奋发努力摆脱困境?
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
王心仪选择的正是面对贫穷的积极态度,她成功了。于她而言,贫穷是一种激励,是励志的一剂良药,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贫穷,造就了她坚强善良的人生底色。你说,她感谢贫穷何错之有?
生活中,酸甜苦辣咸,一样不可缺少,尤其是苦味菜,对健康大有裨益。人生道路上,经历贫穷与困苦也并不见得都是坏事。
在已经告别贫穷奔向小康的今天,我依然常常回味那些关于贫穷的记忆。这使我常怀感恩之心,珍惜所拥有的幸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