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20岁,是人生最好的年纪,我们应该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那么20岁的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岁,实乃人生中一个尴尬的年龄。有些同龄人已经早早的步入社会,过上朝九晚五的生活,甚至已经结婚,整日忙于处理生活的一地鸡毛。当然,更多的同龄人呆在大学,忙着出国、忙着考研或者忙着找工作,对未来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但还是看不清自己将来的发展道路。
20岁,想步入社会,没资源没人脉,出去打工受气吃苦不可避免;想逃避成长,看到同龄人朋友圈里做出的一番番成绩,内心还是会有不甘。
曾国藩有着“半圣”的称号,但据史料记载他是个笨人。在接连几次科举不中后,他花光身上所有盘缠买了一套二十三史抱回家,在书上圈圈点点,硬是呆呆地研究了一整年。
历史为我们讲清人性,而为人处世的奥秘都在人性的知识之中,曾国藩后来的功成名就,跟他下的笨功夫有着密切的关系。
年轻气盛,首先要修炼的心态,急功近利的后果往往是白白浪费时间。在“努力+认真”的基础上,20岁开始做些什么,可以在5年后受益匪浅?
一、培养写作表达能力
还记得自己大一的时候,去看各企业来学校的校招场面,除了一些理工科性质比较强的岗位外,有一种岗位处于刚需地位,几乎每家公司都需要相关的人才。
无论你叫它文案策划也好,还是内容运营也好,或者是秘书工作,“笔杆子”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不必多说。
当时刚过完20岁生日,正处于大学生活的迷茫期,极度厌恶专业课和应试考试,但人总要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便下定决心重拾记日记的爱好,那时简书正处于平台红利期,里面有很多通过写作实现了年薪百万,看着一个个励志的故事,便开始坚持每天读书写作的生活习惯。
两年过去了,我扎扎实实地写了50万字,读了将近200本课外书,内容涉及经济、营销、心理、历史等各个方面,拓展了自己的认知,知道了这个世界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
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了我对知识的热爱,再回过头来看专业课,才发现那些内容都讲的是领域内的底层逻辑,从此真正地爱上了学习。
培养写作表达能力,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帮助你在大学早早地实现经济独立,除此之外,在混圈子的过程中结识的朋友,都能在将来步入社会后成为你宝贵的资源财富。
二、开启多学科自学模式
这段系统地阅读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生平著作,书中记载了德鲁克在青年时的一段经历。德鲁克上大学时经常翘课,到报社找了一份记者工作。由于记者做采访工作需要了解大量不同领域知识,德鲁克一有空就钻进图书馆,疯狂吸收不同学科的精华。
记者的经历让德鲁克养成了自学的习惯。据记载,德鲁克每三年就能够系统地学习完一门学科,他的知识触角伸得十分广泛,看待问题形成了多元化思维,所以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
我们在大学接受的教育远远不够,经济学、法学、营销学、广告学、心理学、编程、英语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与其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不如提前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在华师大听过一次HR的座谈会,有位嘉宾提到现在各公司最需要的是“U盘型”的人才。什么意思呢?就是公司需要他掌握什么知识,他能像U盘一样很快地复制粘贴。
自学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锻炼提高的能力,越早开始培养自学的习惯,越能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社交与能力并重
“竞争思维”的观念长期以来占据着我们的大脑,一切事情仿佛只有成为最强者才有去做的意义。
《人类简史》中记载了这样一则事实:我们的祖先智人在当时所有的人种里并不是身体最强壮、最有力量的。最后却在残酷的原始环境中生存了下来,打败了简直可以一挑五的强悍人种尼安德特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前对这句话的理解仅仅限于高中的生物课本,现在才发现它是一句真理。
我们最应该追求的不是成为第一名,而是适应身处的环境,腾出部分精力去关注身边发生的变化。
混自媒体这一年半载,真正见识到了风口的力量,机会不会亲自送到你面前,你需要亲自走过去抓住它。让你的人生迎来爆发的除了平日勤奋的积累,最关键的是抢占别人还未察觉到的先机。
“适者生存”在经济学上就叫“比较优势”,这种视角的关注点在个人身处的团体中,大到国家,小到社团。
在提升个人的素质同时,一定要关注同团体其他成员的互动。人是社会性动物,在互动的过程中你的努力带来的收益会放大好几倍。
结语
孔圣人说过:“男人啊,三十而立。”在20—30岁的人生阶段,总是要有点作为的,浑浑噩噩度日搞到最后一事无成,也实属遗憾。
20岁,充满了希望与梦想,同时弥漫着堕落的阴霾。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不如主动开启自己对整个世界探索的大门,去拓宽自己的认知,撑大人生的舒适区,找寻不同领域的底层规律,发现世界更多不一样的美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