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为什么我们最后都会选择放弃善良

为什么我们最后都会选择放弃善良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5:36:22 | 移动端:为什么我们最后都会选择放弃善良

很多时候我么会发现,自己的善良会被利用,当次数多了的时候就会发现,善良在这个社会不太现实,我们只能选择放弃来成全自己,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这篇文章吧。

很多答主都提到,由于目睹or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发现善良并不是达成目的最有效的方式,于是选择放弃善良;这些人都可能是迫于无奈。但日常生活中,有一类“善良”或许应当主动放弃——从不拒绝。“以前我认为拒绝别人很自私,所以别人说什么都马上说好。

特别刚工作那会,同事说什么做什么,给他们买饭拿外卖拿快递…发展到后来,他们把所有杂活推给我,甚至耽误自己的正事被领导骂……其实我是想拒绝的,但又怕因此被同事孤立,那大半年经常委屈的半夜里被窝里哭。直到后来公司又进了新人,她真的拒绝了同事让她在工作时间跑腿,但也没人说她不好。就是从那一刻,我突然发现以前的憋屈其实根本不怪别人,再也不想这样了。从此后说“不”的时候特别理直气壮。”正如我们这位粉丝,曾认为拒绝他人是自私的,为了“善良”不断退让、甚至到了自我牺牲的地步。然而这对自己一点帮助也没有,甚至有很多损耗。直到发现拒绝也不会导致她想象中的后果时,她决定放弃这种“善良”。我们来谈谈“不拒绝”这种“善良”的行为。

不拒绝,实质是一种“被动接受”在生活中,有一类人将自我表达看成一种冒险或负面事情。他们内心明明很不情愿,却无法明确地拒绝他人的请求甚至是苛求;无法自由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无法坚持维护自己合理的权益或需求。这就是“被动接受型”的人际沟通互动模式。无法拒绝or不想拒绝?

1. 人为什么会从主观上就不想拒绝他人?一些人认为对别人的帮助是自己责任与义务所在,这可能源于一种救世主情节(Beck, 2016)。一方面,不拒绝可以获得对他人的控制感。当他人反复求助于自己的时候,自己也就成为对方不可或缺的依靠(Rooney, 2012)。此时的不拒绝,源于个体内心对控制的渴望,这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主动。另一方面,拒绝可能意味着“你的需求我做不到”、“我不全能”。这是他们非常不愿意感受到的暗示。只有通过完成他人的一切请求,才显得自己全能,且更加友善、无私利他(Rooney, 2012)。

2. 有时明明心里想拒绝,但嘴上无法拒绝a. 这可能是出于讨好他人对于讨好者来说,自我价值完全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自于外界源源不断的对于自己的肯定。因此只有不断满足他人需求,自己才会被喜欢、被接受。他们常常感到“明明想要拒绝却无法拒绝”,其实是正是为了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避免否定自我的冲动。此外,拒绝他人则会让自己显得十分不合群,不善于团队合作(Knight, 2015)。尤其在工作中,他们生怕自己因为拒绝了一些人的请求,就会遭受到来自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排斥而受到孤立。b. 也可能出于过度的同情过度的同情,指的是一些人对于自己与他人正在遭受的痛苦的高度敏感,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或消除他人的痛苦(Gilbert, 2009)。这些人总觉得,自己的拒绝可能使对方蒙受损失,且可能对其造成情感心理上的伤害,比如,Ta会觉得对方会因为缺少自己的帮助而无法完成任务,这就有可能导致对方伤心难过、郁郁寡欢。因此,每当有人提出要求时,Ta便会不忍心拒绝对方。

3. 但有时候,不拒绝也是一种健康的表现有时候,人们不拒绝源于社交中的一种“自我保护”,用于避免当下的冲突或者之后可能遭到的惩罚或不良后果(Allan & Gilbert, 1997)。而这更常发生在双方权力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例如公司里的实习生通常很难拒绝上司提出的加班要求,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教授导师与学生之间。 也有些时候,人们选择不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只是纯粹觉得拒绝比接受更麻烦。例如,当你拒绝一个人的时候,对方可能会追问原因,或者可能三番五次地提出请求等等。

从不拒绝有什么坏处吗?

1、焦虑煎熬、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无法拒绝的人,内心总处于一种“想拒绝却无法拒绝”的煎熬之中,时常感到焦虑、愤懑、困惑(“为什么不找别人总是找我”,“为什么我就说不出口呢,到头来又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总是与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接纳与挂钩。他们会因为无法拒绝感到生活并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另外,偶尔一时的不拒绝则很有可能会让下一次拒绝变得更困难,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无法拒绝的恶性循环,“既然你上一次都能答应我,为什么这次却拒绝了我?!” 总而言之,不能在适当时候拒绝他人,不仅会影响到自己需求的满足、工作的进度、时间精力的分配,还会让自己在情感与精神上过度负荷,感到不公平、愤怒、仇恨等,最终影响一个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健康(Rooney, 2012)。2、长期也会让关系双方陷入依赖共生长期的不拒绝,会让互动双方陷入一段依赖共生的不健康关系——求助的人依赖于不拒绝的人,而不拒绝的人也逐渐依赖上他人对于自己的依赖。求助者会开始予取予求,把一切当作是理所应当。不拒绝的人感到非常疲累,充满抱怨,但意识不到这种结果是两个人共同造就的。如何科学的say no首先你需要了解,是什么让你在当下选择不拒绝?这种不拒绝是否对自己的利益造成了损害?其次,在充分了解与表达自己权利、想法感受以及需求,也尊重他人的立场上,坚定得表达拒绝。这不仅不会让对方感到不悦,还会让对方更容易接受绝——因为这不是你意气用事、自私自利的决定(“考虑都不考虑就拒绝我”)。最实操的一个技巧是从“我”的角度陈述,例如,“我最近手头上的工作也很繁重,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了”,这样的陈述就比“你也不看看我有多忙,不要再来烦我了”听上去更没有攻击性,但同时也坚定地、有理有据地表达了自己的拒绝。最后我们给出3个tips:1. 不要总是立刻回答对方的请求。你需要思考自己目前最需要优先处理的事情,以及答应了对方请求之后需要付出和牺牲的东西。不过,回应的时间也不宜拖得过久,因为迟迟不给答复才更有可能导致人们最害怕的那些负面结果的出现,比如伤害了对方感情。

2.当你决定拒绝Ta时,诚恳地说明原因。具体地告诉对方你是如何考虑的,并同时给出可能的建议。如,虽然我不能帮助你,但可能还有xxxx这些资源可能有用。因为通常当你拒绝了对方之后,对方最关心的往往是“接下来应该找谁帮忙”。

3. 不要过度道歉。在你和说明原因时,尽量避免过于冗长的借口、频频道歉等,因为这些借口就有可能让对方找到更多可以说服你的点,也让对方感觉只要多费些唇舌便可能说动你,甚至给对方一种“你不帮我真的是你的错”等不健康的错觉。4. 对方的确可能三番五次地提出请求,而你需要做好准备三番五次地反复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求。拒绝并一定不意味着你不够好,相反,正因为你足够好、足够成熟,才能够做出在他人与自己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与取舍。因此,你不需要因为拒绝而感到内疚或自责,也更不必陷入自我否定。如果真的意识到自己因为“善良”的想法不拒绝别人的任何请求,且这种行为已经让自己备受煎熬,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话,或许可以尝试做出一些改变。有的时候,我们的“善良“不应该是那么理所应当、毫无条件的。我们不必时时这么“善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为什么我们最后都会选择放弃善良》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0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