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两句诗是《陋室铭》名句,令人很有感触。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学习《陋室铭》清廉思想赏析,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刘禹锡撰写的《陋室铭》之所以能够传诵至今,因为它既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俱高的文学、美学佳作,又是一则不向腐败势力低头、敢于向权贵们挑战的廉政宣言。文中智慧,历久愈新,于当今社会而言,仍然有其巨大的参考价值:它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极富观赏价值的视听盛宴,也带来了超凡的精神享受和艺术美感;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本人的廉洁风范、廉政意识对于我们反对“四风”、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四个自信”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道德之美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道德之华美。全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文章开头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极显其出手不凡,并运用类比手法点明主旨(惟吾德馨),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下文皆由此而生,更显其颇有章法言其居室于世人则为陋室,而于我则非但不陋而且备感温馨,正如山之因仙而名、水之因龙而灵,陋室也自然会因其主人的情趣高雅、品德优良而蓬荜生辉、满屋芬芳。
第二层描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充分揭示“德馨”的内涵——以环境之清幽衬托主人之淡泊,以访客之博学表明主人之高雅,彰显其虽然谪居偏远乡村,但仍能恬然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安贫乐道的廉洁品质。
第三层言陋室堪比“诸葛庐、子云亭”(注:诸葛庐指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纪念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建筑,扬雄字子云),且以孔圣人之言总结全文,结语引经据典,显得既气势磅礴、又警策有力,并与篇首“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极言居室之不陋及主人道德之美。
二、人格之美
(一)“苔痕”句让人印象至深——那辉映于郁郁青青的草色之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非但没有一点“陋”意,而且简直就是人间仙境,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宁静之美、诗意之美。“非宁静无以致远”,正是这宁静的力量,使得作者能够居于斗室而不坠青云之志,做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苔痕印于石阶之上而显得绿意盎然,草色融入幽帘之中而更显青翠欲滴,它们与“陋室”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作者像是在诉说自己居庙堂之上自会大展其政治宏图、处江湖之远亦能永葆其清廉本色。文章更以青苔、野草隐寓其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雅量高致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其自有一种超越于物质之上的神奇精神力量和洁身自好的人格之美。
三、廉洁之美
文章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作者的铮铮铁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并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廉洁之美。
(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个“陋”字,写出其生
活清贫,也道出其生活自信——在别人眼里,其小小斗室简陋之极、破旧不堪,但德者居之,不觉其陋、反觉其馨。一个“惟”字,与周敦颐《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之“独”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表现其与众不同,更彰显其廉洁自信。文章以山、水、仙、龙起兴,极言其自信——仿佛直言其陋室便是名山大川,而主人就是山中之仙、水中矫龙。
(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形象地描绘出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与鸿儒志士往来唱和、谈古论今、居于陋室而笑看风卷云舒,宁愿官场失意、也绝不与白丁俗吏为伍,充分显示其“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洁身自好的清廉本色。文章以“鸿儒”二字言明其博学多才,更以“白丁”二字含蓄地骂尽无才无德的贪官污吏,彰显其文化自信、廉洁自信。
(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既形象地表明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不追求声色娱乐、廉洁自律的生活态度,更以贪官们终日纵情声色、不务正业反衬其“心之若素、香自满怀”、宁居陋室而不自甘堕落、不贪图享受的廉洁之美。
(四)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有句名言:夫志当存高远。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与了王叔文倡导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虽然一再被贬且遭遇地方官员的冷眼相待,但仍能自比于诸葛亮、扬子云——如同诸葛亮当年自比于管仲、乐毅,而正是这鸿鹄之志使他能够潜心治学并最终成就其文学家之美名。
(五)孔子云:何陋之有?文章以圣人之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收束全篇,反证居室之不陋。可以想见作者写完此文时,定是“为之四顾、为之踌蹰满志”;也可以想见其提笔时满怀自信、搁笔时通身快乐!文章结语只用了孔子原话中的后半句,暗含以君子自况之意而不露痕于文字之上,这既是一位有志之士的自负,更是一介清官廉吏于落魄之时仍能秉持的廉洁自信。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