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会有惯性思维,我们也都在习惯在惯性思维里面做事情,那么人们对于模板这惯性思维是从何而来?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吧。
在做新的合作或者未做过的事之前,问“有没有模板”已经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学习新知的时候也是一样,时间管理模板、PPT模板、读书笔记的模板甚至连作文都有模板。
人们对于模板为什么如此依赖?
这种思维习惯又是从何而来呢?
为什么很多企业热衷于制作并且使用模板呢?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泰勒是世界上第一位“管理大师”,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在泰勒之前,工厂虽然也有机器,也会进行机械化生产,但是和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大多都是依靠“老师傅”的经验进行生产。但是泰勒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不断的优化流程,使工厂不再依赖有经验的老员工。泰勒通过优化流程,让没有经验的人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达到“一流员工”的生产效率。我们现在熟悉的流水线作业,各个岗位的指导手册,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泰勒的影响。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泰勒比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卡尔·马克思,更有资格与达尔文、弗洛伊德一道,在现代知识思维的圣殿中占有一席之地。
泰勒的“科学管理”帮助很多企业成功的提升了效率,德鲁克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泰勒的创新,美国是无法击败纳粹德国的。
“科学管理”的思想,不仅在企业的管理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人思想上的改变也是不能忽视的。
我们习惯性的希望去通过一本书、一节课,去找到别人“成功的方法”,而且特别喜欢作者或者老师在内容中放入的具体操作步骤,觉得这样才是有“干货”,这是基于对泰勒思想的信任。
《三个步骤,让你的效率提升一倍》、《时间管理七步法》等等这类文章我们经常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些也是泰勒思想的延伸。
上面说的期望在书、课程里找现成的答案以及那些关于步骤的文章是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模板”。“模板”也是泰勒主义的产物,人们相信存在一种“最佳方式”,只要找到这种规律,去重复,就可以实现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在企业管理中,很多“天才的管理者”,努力的设计各种模板、各种条例,期望可以覆盖到企业所有的问题。
对于执行层来说,人的本性就是追求确定性,按部就班地去做以前多次做过的事情,或者是按照以前“做过的”的方式来重复,我们就很少受到责备。
但是泰勒的思想也好,“模板”的方式也好,真的就是“灵丹妙药”吗?所有问题,真的可以被穷尽吗?当然不是!
模板可以提升效率,但是另一个方面就是让人懒得思考。在这个时代,创新才是最珍贵的。追求完善的模板和流程,只会禁锢人的思想。
《公司的战略计划》一书的作者亨利·明茨伯格:“在一片未知的水域给船只设定之前规划好的路线,这将使得船只撞上冰山的可能性达到最大。”
模板固然有优点,但我们要对“变化”心存敬畏,相信这个复杂的世界可能性是无法通过模板“穷尽”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