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高考完的孩子们是不是有着这样的困惑,高考填志愿已经不是自己的事了,我们刚多的是要听父母的话,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吧。
这几天高考报志愿,N多家长在和孩子拉大锯,把一件开心的事搞得非常焦虑异常痛苦,很多父母口口声声“我是为你好,免得你将来后悔”,实则是用爱绑架了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仅仅是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上,做好自己,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他不是来复制父母人生的。我觉得,放手是就对孩子最好的爱,尤其是对一个18岁的成人。
在朋友圈看齐帆齐老师发了一段话:
很听父母的话,就两个结果,要么,没有主见;要么,不如爹妈。
对于孩子的未来,应该是两个方式,要么,父母有足够的眼界,能站在社会中上阶层,对于孩子的未来有直接的左右;要么,父母绝对放手,任其野蛮成长。
父母本身就是个工薪阶层,又希望孩子绝对听话,难道是想他重复你的命运吗?
这段话说出了我想说的,如果让孩子透过父母的世界看世界,他们看到的可能是更小的世界,永远无法超越。
父母的格局,直接影响孩子的格局;父母的分寸感里,藏着孩子的未来,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生长的空间,他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不止一个高三家长打电话诉苦,心累,自己白天上班还要给孩子选志愿,孩子啥也不干……我想说:不是孩子不干,是你越界了,没有给孩子干的机会,逼得孩子放弃了。
孩子说:我想学物理。家长反驳:学这个干啥,木前途,学金融吧,这个好就业……
孩子说:我想学计算机。家长反驳:学这个太累了,上海关学院吧,将来生活会很安逸……
孩子说:我想报地质大学。家长反驳:哎呀呀,我们就你一个女儿,可不舍得你去挖坑……
……………………
一次,两次,三次……被父母否定、挟制,孩子肯定会选择放弃,啥也不做就是对父母无言的抗拒。
高考报志愿本来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学了12年的基础学科,终于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看自己喜欢的书本,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小时候的梦想,离巢展翅高飞了……却被“爱”紧紧束缚,捆绑了翅膀。
70年代的我们,所经历的考学,纯粹是为了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养家的薪水,“喜欢”是个很奢侈的词儿,甚至很多同学为了快快跳出农门,赶快上班挣钱,坚决不考高中,选择考中专,为了一个中专名额,读三年或更多的初三。
70年代的我们,拼命努力,赶上国家包分配拥有了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又亲眼历见80后找工作的艰辛。
因为经历了物质匮乏,缺钱的日子太可怕;因为周边的失业大军,啃老族,这一切都让我们恐惧了,于是,我们拼命攒钱,拼命给孩子设计未来,唯恐木有饭吃。
认识一位小有成就的老板,过年买鱼一定要装满冰柜,妻子埋怨要吃一年的冻鱼不新鲜,他说穷怕了,看着满满的冰柜心里踏实……
而90年代的孩子,他们从小衣食无忧,想吃啥吃啥,想买啥买啥,物质与他们不是缺,是过足,是被长辈们硬塞,父母恨不能把自己小时候没吃过的,没玩过的统统塞给孩子。结果,就是逆反,结果就是对“喜欢”的强烈渴盼,很想很想拥有决定权……
年代的差异,经历的不同,就造成了选择的不同,父母希望能就业,孩子希望能创业。父母求稳,孩子求新。
世界瞬息万变,未来谁也无法预料,我们高考的那个年代,农、林、水是冷门儿,哪个同学被录取,会被善意得嘲笑一下下的,如今,却人才紧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岂是我们那个年代能预料的?
我觉得,还是父母放手吧,让孩子自己做主,做喜欢的事,过想过的生活。任何一个专业,只有孩子喜欢,他才会尽全力去做;任何一个专业,只要做到极致,就不愁木饭吃。
我觉得,人一辈子,最开心的事就是做着喜欢的事,还带来丰厚的收益。我们的孩子,是很有想法的一代,是对我们完美超越的一代,他们未来的生活超出我们的设计范畴。
朋友在圈儿里留言:不要担心小鸡没奶喝,各有各的活法。呵呵,有意思,精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