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翻盘,向阳而生,这是小编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对于正在高考的学子来说也是相当的合适,我们的未来都是不可限量的,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手机上收到一条温馨提醒短信,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喧哗鸣笛,尽量减少出行,把交通便利留给高考学子。
我才想起,又是一年高考来临。
对于高考,如果不是亲历者,所有的话题和热度都有些疲软。上了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工作,高考就离我们有些遥远,然而高考所带给我们的印记,或者说是我们此时所经历的,依然还残留着高考施加的部分“命运”。
一切当然还得从高三讲起。
前两年引起热议的河北衡水中学以及《舌尖》中的毛坦厂中学,除了令我们惊叹的“985”“211”的名校升学率,还有严苛的军事化管理以及争议的题海战术。
而记录片《高三》或许才还原出更真实的景况。这部片子讲述了福建省武平一所普通中学里,一个山区小县城中高三学子们枯燥,琐碎而疯狂的高三生活。
无论是身为农民的父母,怎样辛苦劳作,每天收入仅十三元,也愿意付出一切,支持孩子的学习生活;
抑或是懂事的学子悬梁刺股,绝望的学生叛逆逃学,煞费苦心的班主任,每一个亲历高三的人所组成的一副真实而迫切地画面。
而呈现给观众的,与其说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集体奋斗史,倒不如是蝼蚁般悲壮的个人奋斗史。
直白,真实的高三记录,并没有为了理想而刻苦发奋的浪漫,而是一种令人如鲠在喉的悲哀。
我自己经历过两次高考,但是我并没有觉得羞耻,恰恰相反,很庆幸。
高三带给我的印象只有两个字:痛苦。
非常的痛苦,那个时候,学习成绩是我的一切。我依然记得晚上的自习课上,翻开的物理练习题,我对它无可奈何。
头顶的风扇席卷的热气令人浮躁,挨挨挤挤的头埋在高高的书堆中;
每一次成绩出来,老师会挨个叫出去谈话,谈到最后,似乎也并没有什么效果;
晚上,同寝室的女生可能会因为成绩考得不好而偷偷地在被子里面哭;
......
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只是仅限于学渣,而我就是。
高考到如今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要走的路,甚至是一种实现阶级跨越的捷径。
有人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是有些人就出生在终点。而高考似乎就成为了一个跳板。曾经的读书无用论还是多多少少的影响了很多人,就当做玩笑话吧,千万别当真。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种歧视:难道三本专科院校出来的人就一定比不上“985,211”的人吗?不是说比不上,而是:在名校中,你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丰富的听课资源,个人的兴趣能够更加容易发挥,你的眼界与格局才会更广阔。
和优秀的人交朋友真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第一,你可以向优秀的人学习;第二,当你融入优秀的圈子,你在别人眼里,也是优秀的。
曾经看和菜头的公众号,里面一个读者留言道:985毕业的学生和三本院校毕业的学生出来工作究竟有何区别?
菜头叔回答道:就是简历翻着看和抽着看的区别呗。
然而脱离环境的困扰是很难的,就如同一个带着原生家庭印记出生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脱胎换骨。
在三本或是专科院校中,优秀而刻苦学习的人会成为一个异类,在遭到打压和嘲笑的氛围中,在不认同的环境里“努力”是一件很痛苦而且艰难的事情。
而穷人家的孩子想要实现阶级的跨越实属不易。因为环境对于任何人的影响都举足轻重。
今天和朋友聊天时说起,和自己同一辈的人都已经有孩子了,而她还没有毕业。
我想起高三时,我和小学同学相遇在我学校的门口,她背着一个孩子,手中还牵着一个孩子。我们彼此都认出来了,可是谁也没有打招呼,像个陌生人一般走过去。
可能你也会发现,你的同龄人,没有继续上学的,大多结婚都很早。
这并没有歧视,更没有什么优越感,而是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
心理学中有一个从众效应,就是个人行为受到周围群体影响后所产生的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反应,也叫做羊群效应。
环境是一条河,个人就是河中的一条鱼,当这条河流向好的方向时,你所做的不过是“随波逐流”,当这条河流向不好的方向时,你所要做的却是“逆流而上”。
这两者的难度差别,不言而喻。
所以我一直记得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那段关于读书的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