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江南的美景,相信不管有没有去过的人,都有耳闻,江南的美是属于让人流连忘返,有着沉淀了多年的古韵,接下来小编将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请大家一起欣赏。
已过了草长莺飞的时节,季节的脚步已悄悄跨入夏季的门槛。初夏的光阴是那么的悠长,不紧不慢,既没有刚步入春天的欣喜,也没有桃红柳绿的姹紫嫣红。但浅夏的光阴总是让人醉了一地的相思。约上三五好友,我们经历了四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江南古镇—南浔。对于梦里江南的留恋,小桥流水静静流淌,乌篷船在碧波的河水中轻轻摇。
南浔有着江南古镇的特点,粉墙黑瓦马头墙,依水而建的亭台楼阁,跨河而建的石板桥,像一道彩虹横卧在水中。自然南浔就成了一幅水墨卷轴画,当卷轴缓缓打开,南浔的历史沧桑、人物风情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人惊喜,令人激动。心底的涟漪阵阵泛起,往日对古镇的记忆一一呈现。南浔是耕桑之地,富可敌国,通过丝绸贸易,当时的张家积累了大量财富。
到达南浔第一站便是来到刘镛的私宅,听导游娓娓道来此刘镛非彼刘墉。现在已经有了无线讲解器,不用一窝蜂得紧围在导游周围。高高的厅堂、大大的荷花池,古老的檀木家居上覆盖着一层灰,却依然散发着檀香的深沉。最令我激动的依然是嘉业藏书楼,在我心中能有一个书房足矣,可这是四面围起来来的二层藏书楼,扑面而来的都是书香气,满屋都是书架,书架上是自古到今的书籍,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孤本、绝本应有尽有。不曾想,在这个毗邻小莲庄的后花园里,竟然还有个藏书楼。该楼是刘镛的孙子刘承干所建,藏书楼前是太湖石堆成的假山,院子里的树木苍天,和正院隔着一条宽约5米的小河,据说这条河是和苏州河连通的,小河里的水绵绵流淌,坐在这古木苍天的藏书楼的院子了,是否愿意光阴静止在这一刻。夏日阴阴读书长。嘉业是美好的事业,由清朝皇帝溥仪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当时清朝已走入消亡的朝代,爱书、读书应该是动乱年代里的一份淡定吧。藏书楼共两层,一层的铁栏杆已是从德国进口的产品了,用出口的丝绸换回了西洋的先进产品。当时藏书无数卷,浩若烟海。是当时最大的藏书楼,解放后藏书楼的主人将整个藏书楼捐给了浙江省图书馆,藏书楼里的书已经很少了,大本分书本已珍藏于浙江省图书馆。夕阳西下的阳光隐约投射到院子里时,我站在院子了,似乎依然能闻到书香的气息,触摸到曾经的主人爱书、读书的狂热。
对于南浔的欢喜自然是藏书楼给我的一份欢喜和惊讶,别人热衷于收藏珠宝玉石,主人却情有独钟收藏书籍,书籍是自古至今的精神食粮,承载了多少人的智慧结晶。人类若没有了书,仿佛只身一人来到了孤岛,处在绝望之中。倘若没有了书籍,是否若马尔克斯处于百年孤独之中?
恋恋不舍走出了藏书楼,曾经的繁华依然成了过去的历史,唯有百年古树见证着古往今来,仿佛走在历史的年轮上,沿着石板路走了约三四百米,便来到了南浔另一大户人家张石铭的旧宅。从外面看,房子依然是徽派古典的建筑,江南水乡的韵味悠悠长。当从门厅越往里走时,就发现了完全不同风格的建筑。西方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已经被这些富商带回了国内。玻璃、地砖、红砖,就连电灯、留声机都已经应有尽有了。隐约之中,从这些物件中,感受到了当时张家的富裕和开放的思想。为了不让西洋的建筑,引起老百姓的反感,所以从房屋的外观来看,依然是徽派建筑、皖南的特色。这也算是南浔的最大特色,中西建筑的合璧。
在一个展厅看到了一个当时水上庙会的场景,也叫网船会。庙会自然是热闹非凡,熙熙攘攘,其中有一组叫扎肉提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既不是划旱船,也不是扭秧歌。而是将三五个钩子穿过小胳膊的肉里,挂了约,这难道不疼吗?后来通过询问当地的导游才得知这是祭祀元朝灭蝗英雄刘承忠,而保存下来的庙会的一个活动。现在庙会还有,但扎肉提香的活动已经没有了。
走出红房子,太阳已悄悄西下,离景区关门的时间不远了。沿着小河临街的商铺已是华灯初上,他们没有吆喝声,更多的是一份对生活的幽静。商铺门口摆放的各种特产和纪念品,一位奶奶在剁红辣椒,去了蒂的红辣椒被剁成碎片,红通通的一片殷红了木盆。这份自制的手工辣椒自然让我们的味蕾惊觉。而旁边飘出的桂花糕香味也弥漫在街道上。就连空气里也是香味缭绕,一阵碎碎香。小镇的生活很慢,非常的悠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大概都有一种梦回水乡的情结,倚栏而坐,听雨空灵。时光静然,生活中的忙碌暂时搁浅,这样一种慢时光的生活谁又能抗拒呢?
离开南浔,已是华灯初上,路边的华灯闪烁着霓虹,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那份对江南的眷恋与日俱增,江南小镇,梦里水乡。
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