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每一份优雅的体验,背后都累积着熟练

每一份优雅的体验,背后都累积着熟练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6:26:05 | 移动端:每一份优雅的体验,背后都累积着熟练

大约是在中学阶段,一次文艺汇演,老师叫我和几个伙伴编排一出小品。当时我们几个孩子在这方面,称不上什么才华横溢,但多少还是挺擅长。两三天的功夫,搞出一个剧本,几个人凑一起排练了两遍,虽说有些地方的词儿还不太熟,一些细节上也偶尔会出现一点状况,但无伤大雅,基本可以拿出手了。

一天下午,老师过来审我们的节目,表演得还算顺利,中间失误了两次,有一个包袱也没抖响,但大伙都拍着胸脯跟老师保证:这只是排练而已,大家都没有拿出最佳状态,一些瑕疵在临场发挥时,一定能靠彼此的随机应变盖过去。

但老师似乎并不相信,只是严肃地说:再练。我们就又练了几遍。

二审的时候明显比第一次好很多,结果得到的仍然是一句:不错,接着练。

第三次审查,真的可以说是轻车熟路,闭着眼睛都知道哪个演员站哪个位置,这回总行了吧?

老师终于满意了,一阵鼓励之后,解散之前,憨笑着说:如果还有时间,正式上台之前,你们再排练个两三遍……

2.

我和小伙伴们集体崩溃。其中一人站出来说:老师,内容不好的话您直说就行,可以改本子的。

老师连连摇头:内容都很好,哪都不用改。就是缺练。

另一位同学也压不住火了,扯嗓子喊:老师,您不懂幽默吧,这东西不能练太频的,越练会感觉越尴尬,好笑的地方都不好笑了。

老师答:我懂,你们练就是了。

就这样,我们在最后上台前,仍然在像小傻子一样,硬着头皮在后台练啊练。

那此演出规模比较大,我们毕竟只是孩子,又都是从小地方出来的,压根就没见过这阵势,一个个都吓傻了眼。

尤其是我们之前的几个节目,平时看着都挺好,但往台上一放立马缩水,莫名地觉得僵硬,效果也一般。

轮到我们表演时,从台下到台上的几步台阶仿佛都是扭曲的,大家脑海中是一片空白。

然而从开演的第一秒开始,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一句句台词像流水一样泄了出来,每个包袱都是铺平垫稳,一出必响,感觉就像大脑明明已经罢工,可身体却在自动运转。

那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气场的存在,观众席的上方就像悬着一团热浪,随着我们表演的节奏前后左右的摇摆,甚至偶尔有那么几秒还能和我们呼应互动,连笑声的长短都是那么的合适。

记得最后谢幕的一刻,我们站成一排,发现每个鼓掌的观众眼睛仿佛都是黑亮黑亮的,台上的我们已经哆嗦了,那感觉不是紧张,而是兴奋。

那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体验,这件事一个是加深了我对幽默的理解。原本我也以为幽默是一种天赋,之后我发现,当然,天赋多少要有一点,但更准确地说:幽默,是一种熟练。

进而我也发现:其实每一份优雅的姿态,每一种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淋漓尽致和左右逢源,背后凝结着的,无他,都是一份熟练。

3.

我并没什么特长,公开发言算一个。很多人听完我演讲或各种场合的发言后都很好奇:怎么一点看不出你紧张?台风怎么把控的那么好?那种特别微妙的磁场是怎么营造出来的?更有甚者不吝溢美之词,将其归结到才华的层面。

然而说的都太严重了,因素固然有很多,然而最重要的一点,就俩字儿:熟练。

一对多形式的传播,我真的做过太多太多次了,不论是多么严肃或看起来多么高大上的场合还是一些长辈提议你举杯说两句的好笑瞬间,遇到的次数多到让人麻木。

最开始的几次,紧张的快要尿裤子,可日久生情,越到后来反而越享受,改变都是渐渐发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我在做演讲的时候,恨不得从台上溜达下来,走到观众席第三排,问一问某位先生我刚刚讲的两句怎么样了。

如果说到内容上的经验,我自然要告诉你:一个是海量阅读,确保脑子里有货,再一个注意与现实的勾连,确保言之有物。

但如果单论演讲技巧与风格的培养和把握,我只有三个字的经验:练,练,练。

把你想做到的事,投入到训练当中去,一遍再一遍,练过枯燥乏味,练过见怪不怪,练过见山水不是山水,练到可以放心地把它交给本能反应,抬手就有,最后回归到山还是山。

4.

一直认为,最有魅力的两个字不是天才,而是专业。

很多想做的事情可能天赋不够,条件不全,周遭因素都欠缺,但别忘了,你可以交给熟练。

我唱歌不算好听,甚至有点五音不全。但挡不住热爱,后来还下载过K歌软件,没事的时候就唱一唱。

久而久之我发现我唱过的歌,在软件上的评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唱的好的分数高到不敢相信,唱的惨的,也是真惨……

其实背后是有规律的,我得分奇高的几首歌,都是我平时哼哼得最频繁的几首。我对喜欢的东西都是热衷到极点的,一部剧一部好电影最多看了二十多遍,熟到配角台词都能倒背如流,而那几首歌,每一个字用什么情绪去把握都记得门儿清了。那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体验。

当年考研的时候,时间紧任务重,参考书目晦涩难懂又啃不完,做笔记是来不及了,情急之下,我干脆放下了纸笔,完全当没有考试不存在,只是把那些书当成课外读物,前后不断的翻。

我记得有一本专业理论的书,我前后翻了十一次,熟到什么程度呢?随机拿出其中的一个小理论,我已经可以说出它在这本书的哪个章节,右侧的配图是什么,提出这个理论的人以及理论背景,该理论在整个框架体系中的位置,该理论的衍生理论以及实操时发现的局限。

最后,试卷发下来时扫了一眼,没有一道题是不会的,专业课也拿到了颇高的分数。有学弟学妹问我复习的经验,我只有一条:看,琢磨,琢磨所有的知识跟现实现象与现实问题的关联,然后再看,接着看,不断地看。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写文章最需要天赋和所谓的才华了吧,毕竟有两座山拦着,一个叫笔感,一个叫灵感。看不见摸不着,仿佛也训练不来。

但我一年写了超过50万字,培训了上千名学员,真心地想说一句:多半还是在练。

什么叫笔感,笔感等于你要么读上万字要么写上千字,括弧,每一天。

什么叫灵感,灵感等于你保持住观察分析人、事、生活,频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天才我见得少,比天才更稀缺的,是平凡人找准一个方向,然后坚持不懈的训练,训练。

5.

人世间大多数曼妙的体验,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东西,并不来源于一蹴而就,而是来自于过程中的渐渐熟稔。

最好的奋斗姿态,是将看似简单的小事,做它一遍又一遍,一遍不如十遍,十遍不如百遍,做到生巧,做到精专。

开始的阶段甚至在过程当中,总会有不润滑之处,总会有生涩,尴尬,困顿甚至难堪,然而这些都不要紧,以系统且长远的目光去看,去投入,去发展,你终会得到一条整体趋势上扬的线。

到了熟练的阶段,你和你的做的事之间,仿佛就像老夫老妻。彼此熬过了磨合期,携手走过了风雨,和平淡,到最后你嘴巴大张,对方知道你要喊,嘴巴半张,对方就知道你要饭。一句“你瞒得过别人瞒不过我”,都蕴含着一种美妙,不可言。

愿你追逐优雅,也甘愿为它做到熟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每一份优雅的体验,背后都累积着熟练》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06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