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这部电影正在影院上映着,由陈意涵、刘以豪、张书豪等人主演,该剧主打“年度最催泪爱情片”,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吧,小编带来了些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观后感1500字,一起来看吧。
最近在抖音里连续刷到一群人在电影院里哭的稀里哗啦的视频。出于好奇,我翻阅了几条评论,才知道最近有一部口碑爆棚的影片,叫做《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记得上次抖音里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前任3》热映的时候。一方面出于对这部影片片名的好奇,另一方面因为近段时间内情感得不到一个很好的宣泄,期待来一场什么东西,让自己趁机发泄一下,于是果断买了一张票。
影片接近结尾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提前离场了。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我的观后感——失望至极!上次带给我这种感觉的片子,名字叫做《富山春居图》。我之所以能够撑到接近影片结束,是因为我实在渴望在最后来一场什么突然引爆一下我的泪点,但是完全没有。
先不说什么“白血病”这种被被玩烂了的剧情怎么还能“重现江湖”,我一开始就搞不明白了,怎么两个人就住在一起了?女方父母双亡,男方父亲患白血病去世、母亲在得知他遗传了白血病后将其抛弃(什么狗血剧情?一个15、6岁的男孩说被抛弃就被抛弃了,婴儿吗?),然后男方深受打击以至一度患有抑郁症。患有抑郁症的他,在认识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她之后,抑郁症好了!(神奇不神奇?刺激不刺激?)两人天天在一起有说有笑,没多久便同居了(这就是男女同居的理由,所有我的红颜知己,我想跟你们说一句:我们能同居吗?)!
这样的剧情,真的一点都不尊重现实生活,而后面的剧情更狗血。
曾经在我大概14、5岁的时候,我幻想过几十遍这样的场景: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患有绝症,我一定要好好安顿好我的女朋友,让她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男生,然后我会找借口离开她,最后慢慢死去。等某天,我女友知道了真相明白了我的心意之后,她肯定会感动得痛哭流泪的!我多伟大啊~
没错,这部戏就是这样演的。
好的,结束了。在这里,我并不想多花精力去抨击它的故事情节,因为只要大家去百度一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症”,就知道男主其实是被医生坑了,他患的不是白血病,只是贫血而已。
作为一名消费者,我在整个“受骗”事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剧组的营销宣传。
首先,从产品定位上讲,它的受众群体无疑是年轻人。年轻人向来对爱情还是满怀憧憬的,况且该剧主打“年度最催泪爱情片”,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之下,确实希望寄托一样东西来发泄一下积压的情感。
在确定了产品定位之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宣传了。结合年轻人的特征,影片宣传渠道就要年轻化,除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常见营销之外,新媒体营销近几年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营销渠道。抖音无疑是一个最适合的平台。
选定了平台,那么营销宣传的表现形式应该如何确定呢?单纯用传统的影片剪辑的方法做宣传,似乎体现不了“最催泪”三个字。因为关于“催泪”,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每个人的泪点有高有低。那么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以“现象”表达“现象”。
这就是该片在营销工作中做的最为高明的方法。何为以“现象”表达“现象”呢?第一个“现象”可以理解为现实中的现象,结合本案例,就是“影院哭声一片”;第二个“现象”则是概念型的现象,也就是“最催泪”。两者相互体现:第一个“现象”会在消费者心理起到一个暗示作用,告诉你“大家都哭了,这是一部很催泪的影片”;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不自觉就产生了第二个“现象”,你真的哭了。然后形成裂变式的口碑传播和新媒体传播,从而影响到更多的人。
这确实是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该片的猫眼评分实际并不高,只有8.2分,而《前任3》的猫眼评分一度高达9.1分。当然,相关媒体早就报道过,影片的评分实际上也是可以暗箱操作的,在此我们就不再做讨论了,最终的结果还是比较符合我的心理值的(仅个人观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我而言,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我很想悲伤,但是我看完《悲伤》之后实在是悲伤不起来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