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活着之上读后感书评

活着之上读后感书评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6:48:39 | 移动端:活着之上读后感书评

《活着之上》一书由阎真所著,这是一本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关于知识分子精神操守的问题,主人公是一个富有理想的青年教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很快,他遇到了生活中的很多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活着之上读后感书评。

不久前看完了阎真老师的《活着之上》,今天就谈谈我看完这本书后的读后感,这本书是继之前《沧浪之水》后读的阎真老师的第二本书。两者主题其实很接近,一个官场,一个学术场,但究其实质都是名利场。两位主人公在远方与现实间苦苦挣扎,最终都放弃了远方。但不同的是,一个选择了眼前的“苟且”,另一个则选择了眼前的“真实”。

《活着之上》的主人公聂致远,面对当今学术界的整体堕落,面对权力、金钱与学术相互交缠的残酷现实,在理想与现实间苦苦挣扎。一边倾慕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先贤的自我坚守、自我放逐;一边又一遍地自我追问,先贤的坚持又有何意义呢?

这本书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今天就特意说说:一次聂致远和同事一起去参加某个活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信号灯眼看就要转为红灯,而此时前面还有两辆车正在并排行驶。同事按了几下喇叭,抓了个空子,“嗖”地一下从两车间钻了过去,在红灯亮起前冲过了路口。聂致远则老老实实地跟在前面两车后面等红灯。之后,聂致远又碰到了一个又一个红灯,最终抵达活动地点时已经比同事慢了半个多小时。这正如他们两人的人生,大学时本是同学,论学术水平聂致远还远超那位同事,但同事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成功钻了个空子,于是一步快步步快,最终成了聂致远的领导。这样的道理,聂致远当然也明白,但他无法战胜自己的内心。

就在这样的纠结中,聂致远一次又一次地错过机会,发论文、升副教授、升教授,他总是比别人慢一步。为此,他遭受了妻子的无数次抱怨,也承受了父母乡邻无声而质疑与不解,更忍受了内心深处对女儿的歉意,因为他无法让女儿有爹可拼。但幸好,他有一个虽然世俗但却真正爱她的妻子,有一对虽然市侩但却永远包容他的父母,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所以,最终他坚持了下来。我想,他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不是因为对远方的期待,因为对此他早已绝望,所以他不可能成为屈原、司马迁和曹雪芹;但更不是因为眼前的苟且,所以他也无法成为他的那位同事。他只能成为他自己,他的坚持是为了眼前的真实与安宁。

幸福不是来自于对远方的期待,而是来自于眼前的自我圆满。

全书最后,主人公和其他四人一同参加教授评选,其中两人分别是副校长门生和院长门生。主人公抱着陪太子读书的心态参加评选,可却因为那两人恶斗太酣,校长无论选谁都会得罪另外一个,于是干脆选了学术功底更加扎实的聂致远,也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黑色幽默了。

所以,如果有人动辄对你说“诗和远方”,那么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是如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般的伟大灵魂;第二,他是站在道德的高地,用“诗和远方”来彰显自己的高尚,来抵消你对现实的不满,让你甘于忍受现实的苦痛,这无异于精神鸦片。至于究竟是二者中的哪一个,还请诸君自己判断。

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所以需要“诗和远方”。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信仰和道德是不同的,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道德缺失的年代,但不能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因为其实任何年代都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除非你把宗教当成信仰,把救赎和彼岸当成信仰。

生活在每一个城市中拼搏的我们,深感现实的无奈与无力。有时也会不由自主的用“诗和远方”来麻醉自己,但转过头来,现实并不会因此有丝毫改变。生活就像坚硬的墙,在这堵墙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硬生生的去撞它,而只能变得柔软,从墙的缝隙溜过去。所以,求诸于远方,不如求诸于眼前,尽量把眼前的“苟且”活得更加不那么“苟且”,远方自然会慢慢靠近。一味用“诗和远方”麻醉自己,只会让你对眼前的问题视而不见、不断逃避。除非你真的如同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先贤一般,已经达到外物不萦于怀的境界。但对我们绝大多数而言,恐怕聂致远才更具有现实意义。不要远方,也不要苟且,我们只要眼前的真实与安宁,只要能够在某时某刻偶尔抵达“活着之上”,足矣。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活着之上读后感书评》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0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