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由郭帆执导,是一部科幻电影,这部电影打开了中国科幻市场,让其他国家看到了中国实力雄厚,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看过了这部电影,你看完有什么感悟?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流浪地球观后感1400字。
春节前夕,在筹划已久的出游行程来临之际,我也观看了备受瞩目的《流浪地球》这部国产科幻电影。该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除获得高票房外,该片讲述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中国青少年对科学浓厚兴趣。该片在内容和拍摄技巧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在内容上,该片的题材更加宏大;在拍摄技巧方面,该片将中国航天科技乃至世界最高科技元素展现在世人面前,当然也有一些硬伤。但毫无疑问,该片反映出我国争相科技大国迈进。
一部《流浪地球》将天文、天体物理、宇航、低温冷冻休眠、人工智能等科技交织在一起,也展现了中国在面对巨大全球性危机面前的决心、毅力和聪明才智。该片观众如潮,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国人对中国科技发展和发展科技的决心。2018年,中国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胜利:以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子商务公司的先进物流技术助推了零售业发展;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的金融科技更是在全球华人的共同参与与推动下几乎遍地开花;中国华为5G标准和方案取得重大进展;中国月球车在2018年和2019年交割之际成功着陆月背等科技成果都令中国人民享受到了快捷方便的生活模式。而2019年,中国还将取得哪些科技成果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在该片中,对自然科学小白的我只注意到该片的空间站的主控机房和地球交通工具上。
首先,机房里的摆设仍然与现今的摆设方式基本类似,这与本故事发生在21世纪有关,似乎陈设方式不可能有太大改变。
其次,交通工具的人工驾驶模式。人工驾驶模式虽然采用了方向球来操作,但在长期应用中,该交通系统没有配备无人驾驶系统吗?据说国外和国内诸多机构都将无人驾驶作为中短期重点攻关规划,为何在几十年后的交通工具仍然仅仅采用人工驾驶模式?而且不使用飞船等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人工智能。那个人工智能在面对地球重大危机之际居然抛弃地球,自己携带部分“物种之源”“逃离”,这点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试想,这么聪明的人工智能,为何在事故发生之初或者前夕未能预测出此类事故,提醒地球及早变更行进路线,躲避危机,而却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选择执行另一个空间站备份计划——火种计划(逃离地球计划),弃地球于不顾,这一构思值得商榷。
当然,众多科幻著作中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不应吹毛求疵。人工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它的行为规范如何界定非常复杂:严格遵守既有规则,还是应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因时而变”呢?笔者个人感觉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甚至于伦理学,像笔者这样的科技小白的智慧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无论怎样,作者、影片投资方、拍摄方都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拍摄出了这样一部在中国当前环境下比较卓越的科幻大片,这点谁也无法抹杀。当吴京在接受某针对《战狼》影片是否继续拍摄续集的采访时,他曾经说过:请观众期待他的科幻作品。当时,笔者曾经质疑过?什么,科幻?不会是玄幻吧。但今天,笔者的想法彻底被改变了,改变的原因不是由吴京出演该片,而是这部作品本身。科幻,中国科幻也将如中国科技发展一样,从紧追国外到在某些方面能够与之并驾齐驱。超越,目前还谈不上,但从某些技术和宏大背景取材来看,中国科技、中国科幻作品都将发生重大变革,终将会在历史画卷上留下一抹亮色。
流浪地球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从地球在距木星5千公里的位置,甚至更近的位置被抛离时,地球是否能够承受得住那股冲击力,地表甚至地下的人员、设备、星球物质之间是否会再次(相较于地球移动开始)受到重大影响,这些或许都将成为另一个不可获知的新故事的新元素。笔者这个科技小白需要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依稀记得《科幻世界》这本杂志,在笔者大学毕业那年(2001年),就已经开始停更该杂志。至于什么《三体》,笔者也根本没抱多大希望去追。现在,是该重新看看中国本土科幻作家的作品了,或许《流浪地球2》的故事将由你我共同书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