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

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6:52:32 | 移动端: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

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够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一生,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无论好或坏,终究是逃不过生命的轮回。也许世界太残酷,而文字可以很优美,而我们一边勇敢,一边幻想。然后继续好好生活。以下是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与大家分享。

薄薄的一册书,着实看了挺久的。说实话,我这个年纪读这个书,并不能感同身受那个时代,感染我的,是字里行间满满的朴实与真挚。

“我们俩老了”

不到六百字的篇幅,描绘了一个梦。或许这个梦正暗示着钱老先于杨绛先生离开,类似的梦境反复出现,却没有流露出伤感,只是让人感受到一位温柔的老人对家人的爱和怀念。

“我们仨失散了”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先生在这一部分中用三个章节构筑了她在古驿道上做的与丈夫和女儿分别的长长一梦。

大概是被死亡压得太沉重,即使在文字构筑的梦里,她依然觉得“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包含着热泪的眼睛。”而当她的女儿去世后,“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包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一场梦即一次送别,最终,她淡然地接受了丈夫和女儿依次的离开,接纳死亡,不卑不亢。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本书的第三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忆录。从杨绛和钱锺书两位老人的相识、相知,一同出国,在国外有了圆圆,凑齐了三个,从此开始了我们仨的生活。

跨越63年,杨先生用冷静而又细腻的笔调将一家人大半辈子的生活情节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温暖而又伤感。我仿佛看到了杨先生“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她和钱老在英国牛津求学租房的生涯,她眼中不谙世事、拙手笨脚的钱锺书;她一家三口住在上海辣斐德路的日子;她眼中的教学“尖兵”、和钱锺书最“哥们”的钱瑗……她在文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然而,人间哪里存在单纯的快乐,更何况永远?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个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2003年,杨先生92岁,在回忆起一家人63年的欢愉而艰苦,爱与痛并存的日子时,发出了这样凄凉的令人动容的感叹。

最令人羡慕的,大抵就是杨先生和钱老的爱情了吧。读《我们仨》,总觉得他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哪怕分隔两地,双方也都会详细记录各自生活的点滴,他们称作石头,以便日后见面的时候一一拿出来相互娱乐,彼此分享。这种无话不谈、总有话谈的生活状态正是当下人不可或缺的,却又望尘莫及的。“聊得来”三个字看似简单,但却成了多少剩男剩女蹉跎到四五十岁的羁绊,在这个灯红酒绿、事事追求速度效率的时代,能安安静静看书、平平淡淡谈心的人太少太少了。翻阅家中旧物,学生时代的信阀早已泛黄,那种不用只字片语,只要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彼此的知己已然成为了过去,不复存在。

再说说孩子,圆圆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无可厚非地长成了一个充满爱的人儿。她自小便会体贴妈妈,怕她一个人害怕就不要她夜晚出门;怕她担心病情就忍痛写信报平安。她继承了父亲的天真顽皮,又遗传了母亲的文静儒雅,正是这样和谐的原生家庭才能培育出如此有爱的小孩。如今的社会,孩子要么被溺爱得顽劣不堪,要么被各种补习班压得喘不过气,如果可以,多希望他们能够自由却不放纵,快乐而有担当。

珍惜当下,爱家人爱朋友,付出我们能付出的,给予我们能帮助的,用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用平淡的心情面对一切,无论幸福还是悲伤。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我们仨有感1000字》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0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