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先生积聚十年之功,酣畅淋漓地再现了一代改革家政治仕途的跌宕起伏、心路历程的侵染改变,也见证了一代英豪的穷途末路。在学习了张居正的一生以后,内心感慨颇多,以下是张居正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次在翻开《张居正》的瞬间,就被熊召政先生带进明朝张居正时期的兴衰荣辱,身临其境般地体验着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震惊于作者文学功底的同时,也对胸怀、人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木兰歌》首辅之位的争夺,到《水龙吟》厚积薄发的蓄力;从《金缕曲》大刀阔斧的改革,到《火凤凰》盛极转衰的凄凉。
张居正被梁启超誉为“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纵览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在阶级流动性有限的时代,凭一己之力,平步青云;文武皆通、披荆斩棘;通识时变、勇于任事;虽位极人臣,仍胸怀天下,以高瞻远瞩的眼光,行富国强民的壮举。他荣升首辅、理政十年;他革新税赋,梳理财政;他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整肃教育,求贤若渴;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他青史留名、千载流芳!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张居正》在政坛的兴替中将这句话诠释的淋漓尽致。从高拱的知己到政敌,对张居正来说,时间似乎也无法丈量惺惺相惜到明枪暗箭的距离;从张居正的干将到罢归,对金学曾来讲,一代循吏抱负的施展竟完全依赖于上层翻云覆雨的手段;政治联盟的脆弱性、残酷性可见一斑。在“肮脏的政治”大染缸中,首辅白日里固然叱咤风云、意气风发,然而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应该也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罢。从权倾朝野到行将就木,时光宛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悄然而逝,“精于治国”与“疏于防身”的后果来的让他猝不及防。如果他能提前洞悉身后抄家、饿死、自杀、流放、逃亡的可悲惨状,那么他会不会重新权衡“生前身后”的名声与至亲之人的命运,进而悔恨当初的决定,毅然决然辞官,急流勇退、赡养老父,享受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之乐?
《张居正》刷新的另外一个认知,则是对于历史上太监的理解。原本以为太监仅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为了刷自身的存在感,出于唯恐天下不乱的目的,借助“近水楼台”优势霍乱天下,与庙堂之上的朝臣是“小人”与“贤臣”的区别。在《张居正》中冯保等人的身上,才认识到太监们的智慧与境界远超常人,学识和手段丝毫不亚于朝臣,“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等词语用在他们身上完全没有违和感,他们甚至可以在生活中“擅书法、通乐理”,这也正是太监们经常被君主用来制衡出将入相的朝臣之重要基础(冯保例外,是张居正的政治盟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张居正》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即使每个人工作生活的层面千差万别,每个层面都有相应层面鲜血淋漓的伤痛,各不相同却又共同组成了大千世界色彩斑斓的一部分。从隐忍奋发却又事事受制的万历皇帝,到励精图治却被挟冤记仇的张居正,从勤诚敏练却又卑躬屈膝的冯保,到身先士卒却被兔死狗烹的金学曾,对每个人来说,扎心的烦恼接踵而至、让人欲罢不能。不同层面的人物就会面临与之匹配的烦恼与苦痛,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往往让人唏嘘不已,“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身居高位尚且不能从心所欲,作为芸芸众生,则可远离勾心斗角的疲惫,减少荣华富贵的吸引;乐观阳光、虚怀若谷,知世故而不世故;抛开人生“不如意”的“八九”,常想“如意”的“一二”;知恩图报,善待对自己付出的亲人朋友;离开“岁月静好”的温床,勇挑“负重前行”的责任,尽力守护属于自己的一小片天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望天边云卷云舒。
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熊召政先生由于对张居正十分钦佩,所以在《张居正》中对张居正正面评价颇高,几乎没有缺点表述。但真实的历史里,张居正同时也是一个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穷奢极欲的政治家。这些特质如同硬币的两面,无法分割、也不必分割。一个政治家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魄力、心狠手辣的手段,就必然无法像张居正一样走得长远,千古能相之功绩亦成为空中楼阁。
《张居正》“因其丰赡的文史修养、恢宏均衡的艺术架构能力、对特定历史底蕴的富于当代性的揭示”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被评价为“文史俱佳的大手笔”,委实实至名归。感谢熊召政先生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这段跌宕起伏的时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或浅唱低吟,或击筑高歌,然而亘古不变的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冰冷。忆往昔,“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应该以史为鉴,见贤思齐,借鉴张居正宝贵的品质,学习他的忠贞、正直、大气,效仿他的才华、抱负、胸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义无反顾地无私奉献,为国家进步而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