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春天》是一部以真实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相信很多人对于纪录片都不会有那么大的热衷,但是这部影片真实的展示出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篇四个春天观后感影评精选,一起来看下吧,相信大家都会有很多的感触。
春节随我妈回老家过年,那是一个三,四线小城市,也就有机会近距离看看小城市如何过年。突然就想起《四个春天》这部纪录片,同样也是记录普通小城镇的春节,上映之后,被人称赞,豆瓣获高分评价之外,其实还被人吐槽说导演在用家庭录像圈钱,觉得这些故事很普通,寻常人家都拍的出来,但普通人真的拍的出来吗?
要知道最接近普通家庭影片的作品其实离我们很近,就是朋友圈的小视频。普通人会拍的春节画面大多是除夕年夜饭上大家一起举杯欢笑,爆竹声响,小孩子说着大人教的吉祥话,讨要压岁钱。这些画面都带着人们对于春节的定式想法,要喜庆热闹,要和和美美,或多或少都带着摆拍。但很少有人会拍拍真实的春节——吃完饭后的娱乐,常常是看电视,打麻将和打牌,而且还要小赌一番,不来钱就没意思。为顿团圆饭,忙活好几天,一桌的硬菜,常常要一家吃好几天才能消化完。至少这些都是我这次看到的真实感受。
《四个春天》也有拍放鞭炮,和亲戚吃饭的画面,但剪辑很节制。甚至看得出来爸爸和妈妈在镜头前很自然,知道要避开看镜头这件事----那样会显得很刻意。相反,我觉得这一家人中“偶像包袱最重”的反而是姐姐,看到有镜头的时候,会很在意自己镜头中的形象,说旁白也会带上文艺腔。当然最自然反应个性的那段,就是在餐桌上和父母聊自己被人搭讪,自己被误认为八零后,那份未说明的小得意表情才是真实姐姐的个性。
其实第一次看这部记录片开头,我就产生过一个疑问,什么样的家庭会愿意去拍这样琐碎的生活画面?虽然他选取的时间点是春节,这的确是很多人愿意记录的重要节日。但画面选取上,完全没有很多普通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画面。比如一家团圆,举杯庆祝,说着各种吉祥话相互祝福之类。(虽然他也拍了,但是相比整个片长,那真的很少。)而且我一直觉得他家好像不怕镜头,普通人看到镜头在拍,本能想要留下自己美好的时刻,拍的精神一些,美好一些。但这片出来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就是平凡普通人的生活啊!虽然把机器架在各个位置,东拍西拍后,展示出来的普通生活。没有美化的滤镜,普通的准备年夜饭流程,祭祖,和孩子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普通人都做,但觉得不值得去拍的东西。到影片的后半段我才反应过来是为什么导演会像这么拍,因为受到他爸爸的影响。导演的爸爸自己年轻时就是这样去记录生活,会拍自己做物理老师的最后一课,会拍和儿女一起去爬山,在河边洗衣服的镜头。
而且他爸爸和妈妈真的有些不一般。我后来读到一个对导演采访,有说过一个细节:九十年代,他父母还完欠债之后,做了一件事,就是花2万买了摄影机。但同一个时期,他叔叔花3万买了套100多平的房子。可见在观念上,他父母的确和普通人不大一样。甚至 我还记得影片中他父母晚上的娱乐活动,一个人在用缝纫机做针线,另外一个在用软件编辑视频。说句实在话,在三四线小城市,我自己亲身看的大多数人的娱乐是打牌,打麻将和看电视。很少会有人在那里学习,编辑视频,养蜜蜂,甚至很有情趣地惦念自家燕子每年的来去。我是看到后半段播放他父亲拍的影片,才知道他爸爸之前是个物理老师。甚至通过读导演的采访才知道他们全家三个孩子都是大学生的事,要知道60到70年代的大学生可比现在要金贵太多。
记得开头他姐姐出场提到路上被人搭讪,搭讪姐姐的人说自己那个年代考大学特别困难,但事实是姐姐比那个搭讪的人还要大2岁,也是60年代人却考上大学。可见这个家庭对于教育是看重的。导演在访谈中提到,他爸妈过去曾经无偿养过很多学生。因为他爸数理化都能教,而他妈妈平时管的严格,所以很多人慕名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学习。甚至他姑姑会把在市里读书的姐姐接过来,让她待在他父母这里学习。但他父母都没有要过一分钱,也没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那怕现在因为这部片子走红,全镇的人都看过之后,对他父母都另眼相看。他爸爸妈妈也还过着和过去一样的普通生活,没觉得自己是个名人。
还有就是对于姐姐的过世,拍的很节制,这点也在网上被人说觉得父母很冷漠。我却觉得那才是还活着的人最该有的态度。白发人送黑发人,肯定很难过。但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着。那么最尊重死者的方式就是好好活下去,像他父母那样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活下去。
所以我还是很推荐没看过的人去看一下这部《四个春天》,不光是因为它很感人,同时也因为它展示了另外一种春节,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引人思考的作品常常在于它展示给人生活还有其他可能性,给你机会去比较和反思自己的生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