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死之咏赞观后感影评

死之咏赞观后感影评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7:01:31 | 移动端:死之咏赞观后感影评

《死之咏赞》这部电影由金镐善执导,讲述了女主人公用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留学中喜欢上一个有妇之夫的故事,并用自己的热情打动了他,在伦理道德面前,两人将如何走下去?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死之咏赞观后感影评。

某晚,在写完一篇关于命运的文章后,我无意间看到了《死之咏赞》——一部关于爱情、命运、生死、家国的韩国短篇电视剧。一下被吸引,熬夜一口气看完六集(3小时)。喜欢,震撼。

这部剧是人的命运被社会影响的典型故事。

1

爱情故事是寻常的。这个故事之所以格外打动人,其不寻常之处在于,它有更宏大的意义——爱国情怀;有悲情的社会时代背景——封建殖民;有悲剧的结局——男女主人公一同跳海自杀;取自真实事件——韩日两国轰动一时的女高音歌唱家尹心德与天才剧作家金佑镇的爱情故事。

2

那是时代的枷锁,思想再先进的人,突破、超越也有极限。同时代的中国:胡适,妥协了,放弃了美国新女性红颜知己(后终生未嫁),接受了包办婚姻,似甘之如饴;鲁迅,表面妥协,结了有名无实的包办婚姻,后遇到许广平,不顾世俗在一起。

这位剧作家,似乎介于胡适和鲁迅之间,又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他既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妥协得干净;又非刚硬决绝,向外抗争。

他既不愿“在现实中死去”,也无法“在现实中活着”,所以他选择“在死亡中活着”,把生的希望寄托给死亡。既然活着对他来说是灵魂的死去,那么,死亡便成了灵魂的生途。

寄生之希望于死。讽刺?悖论?我想,这是人在绝望之际,给自己的最后希望;在穷途末路之时,给灵魂的最后出口。将死路,看作生途——是无奈,是可悲,也是浪漫。

3

他们跳海,不仅为殉情,也因为各自的精神在其他地方也没了出路。男主人公,唯一得以喘息的精神出口——写作,也不能继续。女主人公,被流言缠缚,被迫要为殖民政府做事,唱奴化同胞的歌。

两个灵魂无法呼吸的人,又不能在一起相濡以沫着慰藉,最后只有携手共赴死亡的“生路”。

两人过了几日最理想最快乐的生活,男人写完了最后的作品,女人灌录了最后的唱片,留下《死之咏赞》,而后在归国的船上,平静、坦然地牵着手,一同纵身入海。

该为他们哭,亦该为他们笑。

4

因灵魂的死亡、因不能与心爱之人在一起而选择结束生命(非冲动),这样的人,精神属性、情感属性何其强烈。

因绝症而安乐死,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因其他原因的生不如死,“可为空间”为零的穷途末路呢?是不是也同样?若果真如此,那也是同样。因为人之为人,活着的意义价值,并非在于肉体的存续,而是灵魂的事、精神的事。

只是,“可为空间”是否真的已为零,如何判定?谁来判定?会不会你来看我的人生,觉得还不是零,但在我的立场,已经是零?所以这该与不该,便有了争论。所以这选择,便是个人化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是完全可以借鉴照搬的。只不过,生命是个人的,个人选择,个人负责罢了。

【附对白】

男:心德,我得回朝鲜了。我实在不能弃我父亲于不顾。但我却不想回去,因为那里没有文字,也没有你。

女:你进退两难的处境倒是和我一样。总督府让我当签约歌手。若结束了唱片公司的录音后回去当了签约歌手,我的灵魂就会死去。但若不回去,死的就是我的家人。还记得我们初次相见的那天吗?

男:我在看有岛武郎先生的书,你跟我搭话。

女:也许因为那初次的见面,每当想你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有岛武郎先生。他的书籍,还有死亡。现在我明白了,有岛武郎先生为什么会做出那种决定。也许他想在不用费心、没有离别的地方休息,舒服的休息。我现在想休息了。说真的。我实在是太累了。可是我估计做不到,我怕会一直想念你。

男: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想,你可以休息了。我一直以为他是从生活中逃跑的,可现在不这么想了。他是为了活下去,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选择了死亡而已。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想过最符合我自己的生活,就算那种生活成为我人生的结束。所以,你在我身边休息吧。

【片尾字幕】

“你现在活着吗?”

“没有,但是在等待着死,为了真正的活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死之咏赞观后感影评》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0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