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一点也无妨》一书由约翰·佩里所著,讲述了拖延症并不是坏事,要我们正视拖延症,在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拖延症是一个坏习惯,这只是个人习惯,但是不妨碍我们做好自己的事。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范文欣赏。
作为一个资深的拖延症患者(有多资深呢?小学春秋游一定是全班最后一个到家,寒暑假最后一天一定因为赶作业急得快哭出来,结局一定是母上大人一顿“竹笋炒肉”让在下痛哭流涕悔不当初,第二年往复如此。)你看,春夏秋冬都让我给占齐了,从年头拖到年尾,从年少拖到中年,还没有读过一本关于拖延症的书,这实在不科学。这本在书架上落着灰、好几年也没看的书,终于在合适的如厕时间派上了用场。
万事开头难,翻书一旦开了个头,读完好像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事了。要是再写完这篇读后感,我应该想拍拍自己的肩膀,称赞自己一下,再把任务清单上的这两项,大笔一挥“唰唰”地划掉。嗯?拖延症患者的任务清单?是的,我的清单密密麻麻,排在中间的某项上写着:“努力做好‘结构化拖延者’!”貌似很难改变我是个拖延症患者的事实,那就请先愉快地接受这个设定吧!
首先,来说说拖延者(我)是怎样想的。
如有雷同,你知道的
1.工作开始了,拿到手,浏览一下大概内容:
唔,这是什么鬼,完全没做过,看起来好可怕。我现在是学不会的。某天一定会做完的,看好deadline(死线),然后放心地交给未来的我吧。放起来了,很好,我现在要做什么呢?我可以看书了吗?(星星眼)
2.工作中期:东搞西搞,没有一件和本次工作相关。
3.工作后期:某天,当然这不是那个解决问题的某天,不小心翻看到工作的deadline,像被雷劈中了一样,心里碎碎念如下:
过去的我:deadline天天钉在桌面上,为什么还要吃惊?
现在的我:我以为还有半个月(其实只有五天)。不能再拖一拖交给未来的我吗?开足马力大概一天就能做完吧?(往往被证明我实在太天真了)再拖一两天没关系的吧?
4.恐慌中的工作末期:只有一天了,现在的我就是之前被寄予厚望的未来的我啊,哭着哭着把事做完。
5.死线:呼,安全上垒。我做的还可以嘛。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什么?明天又是个deadline?
6.新一轮恐慌中哭着把事做完。
如此不停地循环,不停地挣扎在deadline上,一个学期就这样飞快地过去了。
什么才是第一生产力?一定是deadline吧!
写到这里,发现我已经不知不觉把“结构化拖延法”践行了一半,那就是——“绝对不让自己闲着”。我们喜欢避重就轻,当我们的任务清单不够长的时候,为了避免做那件我们最不情愿的事的方法就是什么也不做,当个沙发土豆。如果我们的清单足够长,为了逃避第一件事,第三件事看起来也不那样困难了是不是。这就是你为什么一到考试复习就要想要整理书桌、擦擦书架、扫扫地板。所以拖延者们,我们大概无需改掉拖延症就可以化身成一位高效人士!(此处应有美少女战士变身配乐)
还有一半要践行的是如何让任务清单排列得当,如何减少各种干扰。要是最前头的事一直在前头的话,大概永远也完不成,或者只能靠deadline。所以拖延者们,我们可以尽量向别人或自己做出许诺,找到更多新的不愿意做的事放在清单前头,才不浪费我们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啊。
“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临终之际,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没闲着——尽管拖了一点儿,但还是干了很多事儿的。’”
来来来,拖拉一点也无妨,无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