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家之人》这是一部动画作品,讲述了在阿富汗严酷的统治下,女子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不能受教育,必须有男性的陪同才能出门,主人公为了家人的生计将自己变成男孩子,开始工作。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养家之人观后感影片欣赏。
“请告诉世人我们的遭遇,别让世人忘记我们。”
1997年,加拿大作家黛博拉·艾里斯本着人道主义关怀,探访了一个阿富汗难民营。难民营中的疮痍景象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让黛博拉·艾里斯感到极度的震撼,在她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为了让全世界都了解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她决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部写进自己的小说里。本着这样的信念,黛博拉·艾里斯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阿富汗。
在访问期间,她听说了一个小女孩为了养家糊口而假扮成男孩的故事。后来,她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创作出了畅销全球的惊世之作《养家之人》。
上周,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终于与内地观众见面了。
阿富汗,素有“帝国坟场”的称号,它经历过许多帝国与王朝的统治,是全世界最低度开发国家之一。
从1978年开始,美国和苏联政府就分别支持着阿富汗国内的两股势力,使得阿富汗战事连连。1989年,苏联解体,其势力也从阿富汗撤走。
不久,国内不同派系争斗大战开始,战火纷飞之时,塔利班登场。1996年,塔利班开始统治阿富汗,厉行独裁专制与政教合一。
此后,塔利班在阿富汗颁布了令人咋舌的法律和条款,对女性极尽压迫之能势:她们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参加工作,不能露出身体的任何部位,只能戴着厚厚的“波卡”;如果没有男人的陪同,她们不能出门,否则就会遭到毒打、强奸。
《养家之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故事的主人公,11岁的帕瓦娜本是一个普通的阿富汗女孩,但因为父亲被捕,她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于是,她剪去长发,换上男装,在夹缝中开始了自己的求生之路。
“不管你是否勇敢,却终将勇敢起来,就像女孩帕瓦娜,怀揣着最后一份希望,直到破茧而出,完成重生和蜕变……”
帕瓦娜这个名字在伊朗古语中是“蝴蝶”的意思,人如其名,从开始时会因为失去美丽红裙子而耍脾气的小女孩,到承担家庭重担、竭力叫卖红裙子的“小男孩”。帕瓦娜的成长之路,亦如破茧而出的蝴蝶。
观著君想起了迪斯尼电影《花木兰》中的一句经典台词:“逆境中盛开的花最珍贵,也最美丽。”
经历过战争的民族是往往是异常刚毅的,而生活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孩子也是异常坚强的。在战争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但帕瓦娜也让我们看到,人能有多么的顽强。
安吉丽娜·朱莉在签约《养家之人》电影版的监制时曾说,“如今的阿富汗有千百个女孩像帕瓦娜一样长大,她们被迫挑起家庭的重担。这部电影将提醒人们意识到这些孩子的牺牲和付出,体现阿富汗文化的多元、创造性和力量。”
是的,《养家之人》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帕瓦娜的故事绝非个例。在那个满目疮痍的国度上,她代表的是所有生活在战乱国度之下的弱势群体。
正如著名作家毕淑敏为本书撰写的推荐语:“打开扉页,你踏入一个陌生世界。合上本书,你胸中充满感佩和勇气。不管你是否勇敢,你迟早都要打开这本书,那是对所有生命的了解与关照。因此,它不仅是每个孩子都要看的成长故事,所有的大人都可以从这一本书中得到思考。”
在阿富汗,苟且偷生尚且是一种奢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眼前的一切呢?
如今,《养家之人》在全世界的销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册,传遍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西班牙、英国、德国、法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
但为了救助更多的儿童,黛博拉·艾里斯毅然决定将每本书的版税收益无偿捐献,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昭示了自己的决心和力量。
“伸出我们的手,我们相信,一切终将改变。”
我们不会忘记,在世界上,有一个叫做阿富汗的国家。在那个国家里,有无数名叫帕瓦娜的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