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狗十三》怪脾气了很多网友对青春的缅怀,影片主要阿静淑了主人公李玩从一个13岁的少女逐渐成长为成年之间所经历的各种残酷的变化。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网友们都对影片给出了非常不错的评价,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前几天看了《狗十三》,是个比较真实的电影。但是,看弹幕对中国式教育的批判似乎也太夸张了,也不是每个人都像是经历了一场血肉记式的。
一个人,一个对自己有不确信的人,对于亲近的人,或者说是喜欢的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无非就是被看见。谁也不想苦闷的时候,紧张的时候,一个人无处诉说,打开手机也不知道找谁倾诉,仿佛列表里都是不氪金就点不动的NPC。曾经有人研究偶像剧的制胜法宝,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在于一个很经典的镜头机位:那个漂亮的女主,或者英俊的男主,微微侧过头看着镜头,画面里留下对方一个头的背面的边缘或者干脆没有。很多受试者反映,在沉迷于剧情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觉得他/她真的是在注视自己一样。同理明星演唱会使用的大屏幕,业务能力熟练的歌者会以一个恰到好处的角度注视追过来的镜头。在那么一瞬间,平凡的个体仿佛被自己设定的理想的自己的样子,光鲜亮丽,聪明幸运的形象“看到”了。反反复那么一刻,自己就是这个幻梦中的一部分。这或许就是这些看似不切实际的东西抓住观众的一些tricks。
但是人与人并不是总能够互相理解的。不会沟通的结果往往就是,怀着好意,对方却不领情,甚至冒火。电影中所叙述的长辈和正在长大的我们的观念确实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说一个很明显的方面,对于是非的考较。电影中爷爷把狗弄丢了,原本承认错误,解释一下没找到,或许李玩真的不至于寒心。但是结果还是爷爷不愿意放下架子,父亲先是找一大堆理由不允许李玩炸毛才说出事实。怎么说呢,看着一段我是也觉得好笑。举个最近的例子。我夏天在英国的时候,由于一些古老的原因,APPLE ID一直弄不好,就没有办法通过它线上支付,无法扫共享单车。但是我一开始是不知道的。我当时很想逛伦敦城,做了很多功课,关于路线和景点等等,然后在同去的清华以及浙大,北大的同学里面好不容易召集了几个一块儿的伙伴。当时约好了早上刷单车到牛津的长途公交站台汇合。然后早上我一个人发现这个没想到的问题,没办法只能错过最早的班车,可是在我研究怎么刷开单车的时候,那几个认识的说好一块的人,招呼都不打就自己一块走了,上车了都不告诉我一下,完全就是当我不存在。当时特别着急,因为我并不是很擅长认路,异国他乡有点害怕,但是计划了很久,难得来一次不去也很遗憾。当时我就在家庭群抱怨了一下。其实我妈妈只要说一句你觉得他们不靠谱,连说一声都不说这么做是很不对,欠考虑的,你对于这件事本应该怎么处理(比如他们可以说一声“我们先走了”,或者完全可以不着急一块等下一班公交)是正确的,我也不会感觉那么委屈。其实我没有那么小心眼,但是我就是觉得,如果是我我会留下来等一下同伴,我觉得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判断,或者说最基本的情商。我觉得他们这样给我造成了麻烦,至少是困扰。可是我妈一直在什么“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之类的话。其实家长觉得无所谓的这种没有回答到点子上的话,往往是催化孩子情绪的点。就像电影里李玩最终还是爆发了。包括我又很多时候感到挫败我只是想要一句很简单的安慰:“是有点令人遗憾呢,没关系,下次加油。“可能是我过于敏感,我得到的回馈总是”这没什么,要坚强,不值得难过“之类的。所谓被看见,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期待共鸣,很简单就是想知道:”在XXX情况下,你作出XXX的判断,感到愤怒/悲伤/感动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不过基于XXX的实际情况,或许也可以这么看待......“其实我们真的不需要被别人打鸡血,不断被告知你在”XXX情况下“感到愤怒/悲伤是”懦夫“,是”小题大做“。在价值判断形成的阶段,需要肯定的指引是正常的,而压抑情绪不是健康的处理方式,会在以后相同的情况下下意识地质疑”是不是我的判断不对“,或者”我怎么这么懦弱“。须知人对于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是正常而且合理的,老一辈总是害怕孩子任性难以管控,慌不择路地在情绪还没产生的时候立刻压住,扑灭,可能是由于他们自身的成长道路也不过是如此。当一个家庭有太多孩子的时候,祖辈家长往往只能暴力压制。
兼顾效率就没法顾及质量,但是没有完美的教育。回头看也无所谓了,人还是要靠自己成长的。其实李玩的生活也没那么糟糕,经济条件完全不愁,还有爷爷奶奶照顾,后妈也还算客气,还有照顾她的堂姐和朋友。其实比大部分重组家庭的孩子幸运多了。况且她爸爸组建新的家庭之后实际上还是很关心她的,这些只是作为观众,作为走过青春期的人看得出来的,但是身处其中的孩子体验却那么糟糕,我觉得主要就是沟通方式的问题,但是老一辈很多时候无法理解这个很简单的事实:好的本意,错误的交流方式,也会带来不太好的结果。沟通,是上帝赐予人类这个物种的神奇的技能,可以让上有老下有小的疲惫的中年人和正在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在成长中不断接受失去和挫败的孩子相互扶持,走过生活的不完满。我觉得上面提到的那种方式,就是说把话说得前后逻辑完整,”在XXX情况下,你选择XXX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认为也可以XXX“,要比简单的”你XXX简直是太蠢了/太胆小的,XXX不就完了“要指向处理事情本身,而不是翻旧账或者脱离事情本身不断对人的品质(比如不够坚强,不够察言观色等)进行否认。所以说,我也慢慢反思到,好的沟通是需要耐心的,需要条理清楚,需要把对方放在平等的给予充分尊重地位,而不是一个需要管束的叛逆孩子/一个需要敷衍的不讲道理的家长,很多时候两代人之间积累了太多不愉快的过往交流经历,还没开始好好说就不想继续,只能两厢烦扰,实际上都没有在潜意识里给予对方理性人的假设。
不太清楚这个很正常的电影为什么会被禁,我觉得吧,这样的家庭关系其实很普遍,也不是什么敏感话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家也没有太多选择。试错的成本太高,只能随着大家,该学奥数的时候学奥数,该放弃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就放弃,不然你很难通过主流的方式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这就像被狼群追逐的盘羊群,出生的小羊就要立刻学走路。在具备基本的谋生技能之后,真的有什么梦想再去追永远也不算迟。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社会资源的稀缺,而不在于家长一定要“禁锢”孩子什么的。大家都很无奈,但是每个国家都是这样的。没啥好说的,适者生存,可以理解的呀。
就简单的写写吧,总的来说有点夸张。如果非要找生活中的对应,这个女主和爷爷的关系倒是有点像我表弟和我外公。我外公也是那种平时溺爱的不行,突然决定管能凶的全家人颤抖的。此处我弟有没有“心理阴影”就问他自己啦~~(丢条狗、被放个鸽子看不成展览还敢闹?在我家早就被教训的心理转一下赶紧少废话了2333)女主李玩吧,一看就是青春期之前被教训少了,这么着到社会上早晚也会学会“懂事”的,在家里学会好歹家人还不是坏人,所以我觉得也没必要像网上的影评那么黑暗吧~~你不学会“懂事”,曲意逢迎,还能咋地,你又不是小太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