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丝读后感书评欣赏

丝读后感书评欣赏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7:09:37 | 移动端:丝读后感书评欣赏

《丝》是一部由德国作家迪尔克·胡泽曼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书根据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记载的真实事件改编,以丝绸之路为线索贯穿全书,令人印象深刻。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里,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首创养蚕缫丝和用丝织成丝绸的技术。并且,她将这一技术在全国推广,让丝绸从此走入了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中。

汉武帝时期,汉军击败匈奴,致使大漠以南再无王庭,打通了西域通往西亚的道路。汉帝国与西亚各国开始商贸交流,丝绸被商人们带到西亚各国,并传到了罗马帝国。

华丽多彩的丝绸深得罗马人喜爱。物以稀为贵!那时的丝绸犹如现在的黄金一样,决定着其它物品的价格。而且,罗马人通过向周边国家和西方各国贩卖丝绸,赚取了可观的利润,增加了国家的实力,成为了强国。

然而,几百年后,即公元六世纪,东罗马帝国和波斯之间发生战争。波斯国王下令封锁道路,严禁丝绸向西流入东罗马帝国。

东罗马国王查士尼丁为了不受制于波斯,悄悄地派弟弟和侄子去中国寻找到了生产丝绸的方法,突出了重围。这件事,被查士尼丁的大臣、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记录在史书中。

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转到了当代,德国作家迪尔克·胡泽曼根据历史记载,创作了小说《丝》。

迪尔克·胡泽曼是一位德国作家、考古学家、科学记者。出版过多部以罗马时期为题材的历史著作。《丝》是他的第二部历史小说。

该小说再现了东罗马国王的弟弟和侄子穿越海洋、沙漠、高山、草原,历经重重险阻,从中国带回了养蚕和蚕丝制作技术。

甘愿为国家奉献

东罗马帝国被敌国波斯扼住咽喉,危在旦夕。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国王的弟弟陶鲁斯和侄子离开了荣华富贵的宫廷,找了一个向导,踏上了去陌生而遥远的东方寻找制作丝绸技术的冒险之旅。

为什么称之为冒险之旅?因为在当时,丝绸是商人们从中国接力运输到罗马的,从未有人完整地走完运送丝绸的全部道路,所以陶鲁斯找不可以借鉴的完整经验。而且,途径的国家之间战争不断。

陶鲁斯一行人经历了暴风沙、炎热、寒冷、饥饿、死亡等考验,最终,靠着坚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成功将蚕丝技术带回国。

古丝绸之路上的“ 中转站”

公元六世纪时期,从东方的中国到西亚,必经楼兰、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等国。它们有的位于盆地、有的伫立在雪山旁,有的在草原,有的在沙漠……居住着游牧人、韦纥人、栗特人、波斯人……,语言和风土人情大不相同。

千百年来,这些国家是商人、强盗、冒险家和僧人等各色人落脚的地方。是东、西方文化、政治和商贸的交流的中转站。它们中的很多国家随着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兴衰而兴衰。

作者笔下的英雄,其实也是迫害者

在小说中,陶鲁斯和侄子被塑造成了英雄,孤胆涉险,战胜所有敌人,成功获得蚕丝技术。而其它人物比如埃及人元亚图姆、中国人冯和他的母亲农娥都有明显的缺点,自私、软弱、狂妄、追逐利益……,好像死有余辜。

站在读者的角度看,这些人其实受到了陶鲁斯和侄子的迫害,才奋起反抗他们的,最终成为了他们成功的牺牲品。

比如:元亚图姆在他们的逼迫下,不得不表面顺从,和他们一起去中国寻找蚕丝。但内心不服气的元亚图姆始终伺机作梗,结果造成一场大火,烧了农娥的蚕丝庄园。而当陶鲁斯向农娥买蚕不成时,就利用农娥与儿子冯母子不和,伙同冯偷走了蚕。可以说,是陶鲁斯使农娥失去了一切。

《丝》这本书中对东方人的描写有失公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相信终有一天,西方人会了解到真正的东方人,创作时不戴有色眼镜。

我们的祖先用聪明的才智讲蚕丝制作丝绸,造福了人类。而《丝》是我们了解蚕丝如何在东罗马帝国落地生根历史的首选小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丝读后感书评欣赏》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0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