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来电狂响观后感影评2篇精选

来电狂响观后感影评2篇精选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7:14:19 | 移动端:来电狂响观后感影评2篇精选

电影来电狂响是改编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讲述的是七位好友在聚餐时公开手机信息、暴露各自秘密的故事,对于翻拍的电影大众都会有很高的要求,很多人已经去看过了,小编帮大家收集了来电狂响观后感影评2篇,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1

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是:岁末之际的这部《来电狂响》,的确是个不错且值得一看的本土化改编作品。

它的原版是2016年的意大利热门电影《完美陌生人》。这部电影不仅在意大利国内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和票房亚军的成绩,也在中国走红,成为了年度最被热议的电影之一。它以手机为突破口,对中产阶级的亲密关系进行解构,从而挖掘出人与人之间关系背后的不可靠与裂痕产生的轻易性。

这部电影抓住了社会热点与观众心理的痛点;随后,也被各国翻拍成了各种不同的版本,除了意大利原版外,还有西班牙版、希腊版、墨西哥版、土耳其版、法国版、韩国版。而《来电狂响》,就是中国的版本。与不少老老实实翻拍了事的版本不同,《来电狂响》加入了许多喜剧感和只能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成立的戏剧元素,并对原版进行了大量的改写与再创作,几乎成了一部新电影。可以说是一次有诚意的本土化改编。

电影围绕着一场“交出手机的游戏”出发,七个主角共同将手机公开,与在场所有人分享当晚收到的每一通来电、每一条短信微信、甚至广告弹窗。而这场“全员作死”的游戏,也掀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情感风暴。

近十年来,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已经让它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的延伸中沉浸度最高的一种媒介——不仅是肢体的,心理和大脑的延伸同样如此。手机作为当代人最私密的个人物品,已经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我们都在手机中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承装着自己的秘密,甚至,构建自我人格的缩影。而到了这几年,全民直播的流行,抖音、快手的大行其道,则更是把这一倾向推到了极致。

“除了聊天记录,外卖订单、购物记录、电影票购买记录……每个APP都能完美地保留了用户的所有记录。”这句话背后,便是当下的手机与我们数据关系的缩影,而这个变化也是电影展开的基点:手机在吞并、甚至在成为当代人的生活本身,它越来越像一颗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当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了,手机已经是自己的第二人格的时候,交出它,就是交出自己。

当然,如果说电影只停留在这个层面的叙事,那无疑仍在《完美陌生人》的框架之中,是不够本土化,也没有创新性的。所幸,《来电狂响》把中国的元素一点点地编排进电影之中,并改变了原版电影里从头到尾都挥之不去的紧张凝重的风格氛围,以一种更诙谐、愉悦的方式,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让观众能够更好地获得共鸣。

电影里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对原版所没有的很多内容,进行的再创作。

首先改变的,就是电影中的这七个主要角色都有着自己对应的“人设”:

佟大为演的穷酸编剧贾迪和奚梦瑶饰演的富二代白雪娇刚订婚,表面上看起来两者的阶级、性格差距甚大,但其实在本质上,他们并非是表面看起来的这番样貌。

乔杉和霍思燕演的吴小江与李楠夫妇,一对正在经历“七年之痒”的夫妇,天天因家长里短之事冲突、吵架。不吵架的时候,手机成了隔绝两个人关系的“墙壁”,让他们在家中宛如陌生人。

代乐乐与田雨演的戴戴和文伯夫妇,同样也陷入中年危机,生活里早已经没了爱的激情,仅靠着女儿勉强维系在一起。

而马丽演的韩笑这个角色,则作为电影贯穿全篇的线索角色,从开场的想要自杀、全程帮人控场、到结尾处的直面职场“METOO”事件,完成了一条完整的人物线索转变。

这些“人设”都有着他们各自的代表性,手机成为他们各自“人设”的最后一层保护套,也不断地让他们暴露自己的内心。

其次,在游戏进行的同一时间,各色相关人等的生活也被偶尔地展示着,这是原版所不具备的,对社会各类阶层与各类群体进行的探讨——最后被砸场破坏了的同志婚礼、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外卖配送员、模型师和女主播……这些都是独立于主线剧情之外,同时又各有诉求的隐线表达,扩宽了电影表现当下社会的视角。

从手机出发,原版的《完美陌生人》更偏向于表现中产阶级的私密关系如何发生裂痕与嫌隙,他们的生活作风又是如何的虚伪;那么,《来电狂响》在此之外,呈现的更多是面向社会所进行的对话尝试,以手机为媒,展现出家庭与社会的万象。

如果说,《完美陌生人》是一把不带情感的锐利手术刀,切入中产阶级的虚伪假象;那么《来电狂响》则是走上了另一条路,它在刺破之余,加入许多喜剧的桥段和温存的情感,提醒着观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坚强的一面;有虚妄的伪装,也有难免真挚动人的时刻。

整体看来,《来电狂响》所想要向观众传递的主题,便是通过手机、认识自我,同时也能获得从手机中解放而出的自由。在我们的生活被手机包装、在微信朋友圈的佯装中变得不再真实的当下,如何能活出自己,活得更包容、更具善意,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从这个角度上说,《来电狂响》算是一部能够做到“接地气”本土化的改编作品,同时也的确是本档期值得观看的电影之一。

2

抱着看本片出糗的吃瓜心态,进了电影院。反正一年到头,天寒地冻的,不看点爆米花片,好像也说不过去。

还有一帮朋友在群里吐槽过电影海报,夸张、油腻、明星大头照,反正心里头,真不看好中国版翻拍。

岂不料,原名《手机狂响》的《来电狂响》,居然超乎我的意料。

原本设定的底线,它就是一般水平,类开心麻花电影罢了(始终有原片剧本的底子)。看完之后,甚至觉得,即便《手机2》还是《朋友圈》啥的如期能上映,观感估计也拼不过这片子(请理解一个冯小刚黑的心情)。

我衡量一部国产片是否好看的标准,不在跑水的“尿点”二字。那关乎的,更多是肾功能。跟多数人一样,衡量标准很简单,你中途,是否会掏出手机来——无论是用来看时间,还是点开微信,打发无聊。电影是制造另外一个情境故事,如果你中途各种原因跳开了,走神了,无法集中注意力,那么,它的吸引力,显然是抱歉的。

《来电狂响》没让我看片中间掏出手机。但在继续往下说之前,我想先解决几个观影前,多数人会冒出的问题顾虑。

1、翻拍

《来电狂响》的所有物料海报,全部标注了它是翻拍自意大利那部《完美陌生人》。这部电影豆瓣评分高达8.6分,有三十万影迷观众看过,而且还跻身了豆瓣电影的Top250榜单。

翻拍是常见的,消除语言、地域和文化背景差异的本地化操作,比如大卫·芬奇翻拍的美版《龙纹身女孩》,评分居然比瑞典原版的《龙纹身女孩》高。还有老马丁翻拍的《无间道风云》,居然圆了多年夙愿,拿下了奥斯卡最佳。

但在中国,“翻拍”常常会被误植为是山寨、抄袭、扒窃行为,与偷懒、投机、敷衍等混淆在一起。《来电狂响》是正常的,走版权途径的翻拍操作。你在豆瓣搜索栏,会发现《完美陌生人》底下,除了原版,还有中国版、韩国版(最近刚冒出来)、西班牙版、墨西哥版、土耳其版、希腊版……

如果你觉得这些国家,似乎在我们的电影视野以外。那么,像韩国的《阳光姐妹淘》,今年就有上映的日本版。而且并不夸张的,它还有越南版、中国版、美国版。另外一个被韩国电影人事先布好局的,是那部《重返20岁》。原版是韩国的《奇怪的她》,同样有日本版、泰国版、越南版、印尼版以及美国版制作。

因此,电影的翻拍行为,实在太常见了,不仅仅发生在亚洲,也在全球领域内发生着。

2、翻拍也可以有原创

许多人会把翻拍,等同于一场一镜的现学方式,原样复制成另外一部本土化的电影。

这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最蠢的操作。

如不少人所想象的,《来电狂响》如何处理原版中的同性恋元素。这好像变成了一处硬伤。

但在成片里,这个元素顺其自然被调侃到,并巧妙隐藏了下来(楼下那个被砸烂的婚礼现场)。

过往的手机,跟拨入拨出有关。但如今,尤其是在中国,要跳过微信——无论是信息、语音还有视频、直播,简直是不可能的。《完美陌生人》里头不可能有微信,《来电狂响》所做的,就是合乎情理地,把这个故事落到中国社会的角落。这些内容,原版电影是不可能告诉你的。即便意大利人想当雷锋白求恩,那也没招。

3、翻拍并不等于安全无风险。

许多人认为,翻拍太安全,与躺尸无异。

拍好了,原版功劳。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没拍好。太喜闻乐见,不翻车,简直不正常了。

《完美陌生人》是一部往死里黑人类,尤其是电影里道貌岸然的中产阶级,从自以为情比金坚的男女爱情,到幸福美满的婚姻结合。需知,这些三观不正的内容,在本土反而会遭遇风险,容易有太灰色,太负能量,跟核心价值观有背离之嫌。

正如同样的,也有人觉得《完美陌生人》不对劲。在自带风流的意大利,搁现在居然还有人恐同?所以,翻拍同样是考验技巧的。这也是许多翻拍并不成功、车祸居多的原因。

4、大有没看过原版的观众

说出你没读过的经典书籍。越经典越好,这样你就获得冠军。正如许多人知道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但真读过全本者寥寥。

所以,无论《完美陌生人》怎么个经典高分,依然还存在没看过的中国观众,且为数应该还不少。

回归正题。《来电狂响》的故事,是压缩了时间(一个晚上),封闭了空间(阳台、客厅、洗手间),撒了手机游戏的面粉,揉了一群人的面团。故事看下来,就是层层推进,导火索一点着,就会迎来最终爆炸的那一刻。

看这样的电影,观众容易有参与感,又有幸灾乐祸、看人出丑的心理。这就像科恩兄弟电影说的:讲故事的人和与听故事的人。

人们把故事联想在自己身上,正如我们都喜欢听自己的事。只要故事里的人物是我们,但不是我们——尤其是最后不是我们。《来电狂响》牢牢抓住了观众“听故事”的心理,好比片中还有一个编剧角色的存在。

《来电狂响》也跟原版那样,所有出场人物,都有前后对比,性格命运上的变化反差。到头来,最是紧张的家伙,其实最没有事。貌似玩世不恭无所谓的,反而油腻得有理,大无畏向前。这个手机游戏,本质上与真心话大冒险无异。它没有胜负。玩了,你就得认。因为将心比心,你没有权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批判(judge)别人。你参与了游戏,就是局中人,是共同体,允许任何不堪事情的发生。

当然,我个人是不会同意这类缺心眼、试探底限的游戏开始。翻看别人手机,跟强迫别人,大声朗读自己日记是一样的核弹灾难。好比玩笔仙游戏,必然会闹出鬼。真要交出手机,亲密爱人之间,不洒狗血当场翻个脸是逃不了的。

还有一处《来电狂响》的改编,是我比较喜欢的。电影吐槽了手机长在所有人身上的现代病:所有人的脸庞,被手机发光屏幕所吸摄的恐怖画面,发生在高铁车厢、朋友聚会,甚至是春节团圆上。表面上,更加快捷的沟通,无处不在的WiFi,随心所欲的移动支付,似乎把中国人推向了一个智能化的新时代。但随之而来的,所有人被手机绑架、工作入侵私人生活、被骚扰被隔绝的痛苦和风险,那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也许真是可以排得上号。

小小手机,集合了电话、钱包、照相机、工作电脑等诸多功能,如果手机隐私被曝光,就无异于在光屁股裸奔的基础上,连脑电波都被人截取了。

这也是比翻拍合理化更大的一个话题,即故事发生的合理性。不夸张的说,这样的手机故事,比之意大利,真的更适合发生在中国(哪怕是原版在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来电狂响观后感影评2篇精选》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0998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