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300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300字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7:15:51 | 移动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300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习总书记当知青时的生活,从这本书里,我们能感受到习总书记年轻时的风范以及让人仰慕的魅力,这是新时代的我们所不足的,要好好学习。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300字。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可能就是我在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最大的感悟了。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将习近平总书记与其他知青当年背负行囊,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娓娓道来。

1969年,伴随着人山人海的送站人员,知青专列缓缓地驶出了北京站月台,前往充满未知和艰苦的陕北延安。在这一列火车中,有一位自告奋勇而来、不满十六岁的知青,名叫习近平。作为车上年纪最小的知青,他在未来的生活中体现出比别人更加稳重、更具有创新、毅力与能吃苦的品质。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陕北人民的日常写照。习近平总书记从在延安的第一天开始,身上彰显的就不是城里小孩的那种娇气,而是实打实的肯干活,干苦活的行动派。从繁华的都市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知青们心里都有或多或少的不适。但还没等知青们平复心中的失落,农村的“四关”就给他们当头棒喝。青年习近平面对贫苦的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环境差,跳蚤多,容易被咬,是迎接他们的现实。知青们逐步改善窑洞里的环境,保持窑洞地面干净,打扫地面浮土,不让牲口入洞。陕北降水少、干旱,主要以粗粮为主,很少有蔬菜。起初知青们不会研磨粗粮,而村里的牲口又不够借用的,没有油水,知青们只能空着肚子干活。长时间没吃蔬菜,他们只能小心翼翼的吃窑洞中所剩无几的腌制酸菜。后来习近平把延川县奖励他个人的一辆三轮摩托车,换成了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等农机具给村里使用,解决了研磨效率差的问题。青年的习近平干活都是亲力亲为,不怕脏、不怕苦,亲自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结合陕北实际环境,成功建造了第一个沼气池,给当地村民解脱了吃饭还需拾柴,看书只用油灯的现状。后来当上梁家河的村支书,他继续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顶着上头的压力,处事公道,工作扎实带领大家创办铁业社、缝纫社、磨坊社、搞河桥治理,为村里做了很多实事,给梁家河带来了空前的变化。特别在冬天打水井的时候,他亲力亲为,拿起手中的工具,撸起裤腿就开始了凿冰的工作,给村里人民带来了模范的力量。虽然身处大山深处,信息比较闭塞,但是青年的习近平却从未放弃读书。在昏暗的窑洞里,他点着油灯聚精会神的看书,有时候脸被熏黑了都全然不知。他出门干活都是带着一本书,空闲之余就一头扎进书海中遨游,可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也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来陕北之前唯独习近平的箱子沉甸甸的。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使我拥有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正是在陕北的这段艰苦岁月,他与群众一起放羊、割草、挑粪、拉煤、打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使命。经过不懈努力,他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不畏困难险阻,在群众的拥护下成为一名优秀党员。在他上大学离开的时候,群众们都舍不得他离开。十多位村民代表一直送他到延川,依依惜别。

当我阅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作为一名已经提交了入党申请的共青团员,虽然在成为一名优秀党员的路上我还有许多路途要走,需要克服许多缺点,改进许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我都能以一种吃苦耐劳、时刻学习的态度满怀激情地投入其中,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入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300字》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