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宫崎骏导演的奇幻动画电影《龙猫》重新在影院上映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草壁达郎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在乡间居住的故事。剧情丰富,画面唯美清新,很多网友都对这部电影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为何,看完《龙猫》后特别想念鲁迅先生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找出书来重新翻看,忽然间就明白了自己的那份惦念由何而来。
先生在第一段这样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倘若小月小梅并非虚拟人物,倘若她们仍健在,算起来,应该也是耳顺之年了。站在今天回想儿时的生活,我想他们应该也会生出如鲁迅先生般的怀念吧。
而先生那段文字,加之后来提到的美女蛇的故事,读起来也确与小月小梅的童年生活莫名相像。所不同的是,似乎小月与小梅的际遇更加奇幻和天真,龙猫的善良与可爱,也更能激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童真的渴望。
其实《龙猫》中并没有太过世俗的人物设定,那个乡村世界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着一些赤子状态。
邻居家的奶奶,善良而温和,小时候也曾见到过所谓的“灰尘精灵”。作为考古学老师的父亲,时时刻刻保护着孩子们的幻想和好奇,甚至同他们一起探索森林的秘密。母亲虽不在身边,却也处处能够感觉到她的温柔和宽厚。还有同龄的男孩小凯,有些羞涩,有些胆小,却也善良热心。
但是即便如此,无论是庞大而柔软的龙猫,还是带着诡异笑容的巨型猫咪班车,都唯有小梅和小月看得到,我想是源于小月和小梅真正的坦诚与无惧。
邻居奶奶与父母,虽也充满幻想,却更像是在以一种成人的懂事,刻意保护与刻意应和作为孩童的小月与小梅和纯真。小凯虽也是孩童,却胆小怯弱,把小月家当作鬼屋,战战兢兢。
相比之下,小月和小梅才是真正纯粹的赤诚。与世俗大人们的逃避与驱赶不同,她们尊重所有未知和想象,拥抱所有陌生和与新奇。
初到乡下,一间破屋也能成为她们的快乐来源。两人大叫着“好破哦”,实际却并不是抱怨或嫌弃,反而像是撒娇搞怪,带有些许调皮与调侃意味。甚至正是因为它“破”得像个鬼屋,才使姐妹俩充满探索的热情,从每一件小事中发现快乐。
写至这里,忽而又忆起了沈复的那篇《童趣》。童稚之时的他天马行空,故而能够以蚊为鹤,以烟为云,能够在土墙根下,花台小草中,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成人世界里令人讨厌的蚊虫、激不起心中任何波澜的杂草土块,在他的幻想中反而是另一个奇幻的世界,变成了千军万马,变成了飞禽走兽。
想想我们小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有着不知道哪里来的旺盛精力,也总能从大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琐事里开拓出新世界。一堆积木能够玩一整天,一个小沙丘一盆水便能想象出沙滩与海洋,三两块砖头就是一间房,摘几片叶子捣碎了就当是饭菜。
甚至我们也像小月与小梅一样,曾交过一些奇怪的朋友,一颗扣子,一棵小树,甚至是一块石头。我们孤独时和它们“聊天”,难过时同她们诉说,甚至也曾幻想过有一天它们“活了过来”,同我们一起生活。我们也曾想象过草丛后面还有一个奇妙的世界,好奇森林深处是否有精灵王国的存在,幻想下雨时是某位仙子在哭泣。从这个意义上讲,《龙猫》不过是一次我们童年心理的共鸣性再现。
而小梅和小月,其实是银幕之前的我们所怀念的那个日渐远去的自己。她们的奇遇和童真,还有那段充满葱郁树林、茂盛丛草、淙淙溪流、蛙鸣虫叫的乡间生活,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普及,也成为了一些人恒久怀念但不能重回的过去,另一些人憧憬但再也无法再拥有的未来。
另外,影片中还有一点颇令我感慨,即小月和小梅的“大叫”。影片中,她们害怕时会以大叫来恐吓与驱赶“黑暗中的怪物”,高兴时会手舞足蹈地在院子中奔跑呐喊,特别是与龙猫也是以张大嘴巴呐喊来交流。
“叫喊”是最简单也最纯粹的情感表达方式,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无法再像孩子一样肆意地大呼小叫了。心里的小情绪堆积得像山一样高,也还是要装出一副礼貌懂事的样子。所以,小月和小梅,其实也是成年后的我们对童年的我们的一次镜像回归。
说了这么多,回过头来再想想现在的自己和周边的朋友,大多已丢失了当年的那份纯粹。儿时常有物外之趣,成年后却常困于世事人情。儿时思维简单而坦诚纯真,成年后却常多虑又工于算计。于是我想,也许成熟是一场病,唯有童真能治愈,所以我们才愿意坐在电影院里,观看这样一部已经入市30年、故事背景距今60年、观看渠道也并不难找的电影,《龙猫》让我们和众多观众一起,得到了片刻治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