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远去的牧歌电影观后感精选9篇

远去的牧歌电影观后感精选9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7:19:50 | 移动端:远去的牧歌电影观后感精选9篇

远去的牧歌是一部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的电影,是新疆人自己的电影,你在看完之后的想法是什么呢?是不是被其中的故事感染了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远去的牧歌电影观后感精选9篇,如果你有需要,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01

一曲悠扬的牧歌,一副变迁的花卷。影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跨度将近40年,从上世纪80年代哈萨克牧民冬季转场开始,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个牧民人家,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老风口,暴风雪马上要来了,必须在大风到来之前通过老风口,在北风凛冽中大范围迁徙,爬冰卧雪的游牧生活,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那么的弱小,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前一刻还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后一秒就离开了深爱着的家庭。

可以说,和《远去的牧歌》主人公胡玛尔大叔和哈迪霞阿姨一样,哈萨克族和其他生活在新疆的各少数民族群众,我们都是建国以来新疆繁荣稳定、稳步发展的受益者,新疆的每个家庭都沐浴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之中,生活工作在新疆的每个人都是国家高速发展的见证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自治区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根本无从谈起。

看完影片,感触良多,记得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春夏交接之际,家里断了粮,靠从亲戚哪里借粮度过了那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40年的改革开放,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影片中勤劳的哈萨克族牧民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他们转变了观念,过长了稳定美好的幸福生活,56个民族紧跟党和国家的发展步伐,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远去的牧歌》,就像一曲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牧歌,虽似远去、从未中断,影片中饱含了一种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各族青年职工要有争做时代先锋的勇气,坚定信念学习理论在前、敬业奉献在前、急难险重冲在前、敬畏制度守在前,在勤奋学习中获取知识,在艰苦环境下磨砺意志,在实现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中国梦和新疆社会繁荣稳定的伟大的事业中展现作为。

02

——“同学,你是哪的啊?”

——“我是新疆的。”

——“哦,好远啊,那你们上学是不是要骑马?你们住的是不是帐篷?”

——“不是!”

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每个新疆大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那时候的自己真的感觉很无奈!但是,现在想想,过去的新疆不就是这样的嘛。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回姥姥家,因为可以坐着维族大叔赶得大马车,听着马蹄声响,但不知是从何时起,宽宽的柏油路上没有了大马车,也没有了浩浩荡荡的羊群,心里多少有点小失落。可是,通过《远去的牧歌》,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疆,每年几次的转场是环境给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游牧生活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潇洒自在!

电影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幕,就是在暴风雪肆虐的山区牧道上,转场的队伍艰难前行,马背上的孕妇突然临盆,哈萨克牧民们用几匹骆驼、一块棉被搭建简易避风场所,迎接博尔古丽的到来,孩子出生后只是短暂的停留,就见胡玛尔大叔将初生的孩子抱在自己的胸口,大声说道“我们走”!可能是因为初为人母,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掉下来,为孩子的母亲心疼,也为这个孩子心疼,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让我心中积满了无法言说的情绪,原来游牧要经历的挑战远比我想象的更严峻。但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他们抱怨,反而更加努力、快乐、和谐。

跟随光影的变换,感受着剧中人物的艰辛和成长,不禁让我联想到库供电人的不易。我们南疆地处沙漠腹地,常年受到大风侵袭,给我们的电力设备和牵引供电设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保证铁路运输平稳有序,供电设备安全运行,我们库供电人必须要和风魔对抗、和酷暑对抗、和严寒对抗,排除一个个设备安全隐患。有时一个天窗干下来,需要在高空悬挂工作近两个小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夏天一个个皮肤晒得黝黑,到了冬天,头发、眉毛、睫毛都结上了霜。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从不喊苦喊累,休整一天后,继续整装待发,为下一处安全隐患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千多公里的南疆铁路线上,每一寸都留下了我们库供电人的脚印,烈日下,他们挥洒汗水,晒出的是一份奉献;风雪中,他们上网作业,展示的是一份坚韧;暗夜里,他们精准操作,呈现的是一种境界,他们用执着书写青春赞歌,用认真确保供电安全!

03

《远去的牧歌》反映了中国哈萨克族牧民千百年来保持的游牧生活和新生活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豪迈宽广的性格特征和与自然生灵之间丰富细腻的情感交织。

影片中羊皮别克这个角色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羊皮别克,一个吃百家饭养大的孩子,理应按照游牧名族的“应有”的生活模式——游牧去走完自己的一生。然而,他却奏响的整个影片中最不和谐之音符,被冠以“不务正业”的头衔。靠着倒卖羊皮发家,贩卖山羊绒、虫草过活,在草原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羊皮别克山庄。

羊皮别克,一个社会的缩影,敢于打破传统,去不断发掘,从羊皮到山羊绒再到虫草,反应了中国社会在不断的摸索,发现、创新和进步的一个过程。但是在赚钱生活和保护草原之间,面对如此现实的矛盾,羊皮别克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也符合目前的社会现状,许多企业、单位,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来换取生存和发展。最后,由政府出面,将游牧的哈萨克人民定居了下来,修建了固定的住所,给予了供牛羊栖息的场所,一方面改善了哈萨克人民生活的水平,过上了安居、稳定的生活,另一方面,保护了生态环境。反映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的思想。

影片最后,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柏油马路和开片中的转场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映射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沿着康庄大道奔向小康。

04

12月11日通过单位组织观看了新疆电影《远去的牧歌》。该片讲述中国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游牧,改革开放后,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崭新变化的故事。影片在40 年的跨度中,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非同一般的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和情感心路历程,也聚焦了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动人心弦。

《远去的牧歌》展示了新疆北部和东部的广袤大地四个季节的壮阔美景。通过纪录电影的方式,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视角,全景还原了哈萨克族牧民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族群众生活巨大变迁的生动画卷。作为一名新疆铁路工作者,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很深,可以联想到在这40年间我们新疆铁路的巨大变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代代乌铁人发扬了乌铁人的“五种精神”,立足岗位,扎根边疆,不离不弃,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创造辉煌,呈现出乌铁人对大美新疆的热爱和对新疆铁路的无私奉献,展现出的是在改革开放40年间新疆铁路为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远去的牧歌》像是一首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一首歌,悠然回荡,激励和讴歌一代代新疆人在这边广袤而富饶的大地上,不断的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在牧民由原来的转场生活,逐渐融入现代化城市生活,广大牧民不在亲自赶着羊上山奔波,而是选择定居生活,让自己和家人有更多时间在城市里打工、创业、享受现代化生活,在夜色下唱起牧歌,感受新时代。

05

天空中雄鹰一声长啸,草地上一群群的羊,还有马背上的哈萨克族牧民,这一幕幕画面让人看着多么亲切。作为一个新疆人,特别是又在阿希工作了这么久,对这些画面看着还是很熟悉的,随着电影中情节的深入,又让人觉得很震撼。羊群转场过程中的艰辛、恶劣多变的天气,道路的险峻等等,这些都是我无法想象的。

 《远去的牧歌》为我们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游牧,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牧民的生活、思想等随着世代的变迁,产生了崭新的变化的故事。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哈萨克族牧民选择定居生活方式的越来越多,而沿用传统方式的家庭在逐渐减少。该片直观地展现了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生活风俗习惯,让我们对新疆的少数民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哈萨克族的勇敢、勤劳、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哈萨克族游牧生活的辛苦,让我想起我家发生的变化,记得小时候的篱笆门、住的是土房子,衣服和玩具都是哥哥穿完用完给弟弟,然后再往下传。有时为了看动画片把天线转来转去。虽然我们和哈萨克族的生活习惯不同,但是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谢新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感谢改革开放,带领我们与时俱进,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06

在看《远去的牧歌》之前,我专心捧读了新疆散文大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阳光灿烂照天山》和《在哈萨克牧场》这三本书。这几篇意境壮阔、词句瑰丽的散文在当时也可称为是散文界的标杆,但作为五六十年代的遗篇,时间、光阴还是慢慢地冲淡了它们的影响。直到这次我坐在电影院里,随着一声牧歌,开启了《远去的牧歌》的大幕,才又把我拉回到书里的天地草原。

哈萨克族牧民以游牧为生,跟随四季转场,胡玛尔、哈迪夏两家的矛盾、恩怨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线条。看着银屏上几乎不做任何装饰、粉抹的哈萨克男、女,以及桩桩件件吵闹、怒骂、喜怒哀乐,无不是实实在在的家长里短。我想举起双手感叹,好近!好真实!也仿佛我就置身其中,尤其是哈迪夏,我几乎想冲口喊出:哈萨克族出来个哈迪夏!这就是我久藏心中的母亲的形象!演员叫什么?不知道,只记得了角色哈迪夏,她就是哈迪夏,哈迪夏就是她。

教育孩子,她没有假模假样华丽的语言,只是朴实地说:“就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你想想,树没了,鸟儿就不来了!鸟儿不来了,虫子就多了,虫子多了,就要闹虫灾了”。与其说朴实无华的语言给人以深远的现实教育,还毋宁说,是哈迪夏的心胸、心怀,给了我震撼,游牧滋养了她,呵护生灵的慈爱又开阔、积累了这位母亲的眼界和人生高度。

好一位哈萨克族母亲!

故事情节推进中,看不到一点当今某些影视剧中哗众取宠卖弄搞怪的做作,只有平实的哈萨克族游牧转场,跟现实中的哈萨克族牧民一样,他们就是这么真实的活着的,纯朴、善良、简单,要不是坐在电影院里,都会觉得他们不是在演戏拍电影。吃喝拉撒、行动坐卧、婚丧嫁娶,牧羊人牧马人(生儿子、生女儿)的喜宴,婚礼上的载歌载舞,那种欢乐就是全民盛宴,男女老幼各个都喜在眉梢、幸福满满,让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幸福中,叫人不由得跟着陶醉。

飞毡盖毡房包顶的场景,很叫观众眼前一亮。只是电影太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两个健壮的哈萨克族巴郎子跃马飞毡时,没有盖得太到位,也缺了些艺术的美感。应该是一个电影特技,毡子被他们飞起来,慢慢飘落在毡房的顶部。

啊……,马背民族,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响应党和政府的定居兴牧的政策,演绎了一场场荡气回肠、真真切切的现代游牧大戏,戏里呈现的是进步、发展以及演变的游牧文化。

电影的结尾,哈萨克族牧民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开车在新修的宽阔柏油大道上转场,浩浩荡荡的车队,奔驰的骏马,犹豫不前不断回眸思乡的驼队,背景里千山万岭、天空高远,一个画面传达了祖国北疆浩瀚大地润物无声却又义无反顾的文明进程。

耳边只剩远去的牧歌……

07

洁白的毡房,优美恢弘的牧场、草原,猎人的雄鹰、猎枪,雄壮的《黑走马》,对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游牧转场生活的浓烈留恋情感,构成了故事的主线。我深深的被这部影片震撼了。故事以冬春夏秋为结构,跨越了四十年,通过镜头,通过别样的画面更迭,深刻的表现哈萨克族牧民迁徙劳动之生活变化,展示了游牧这一即将消失的人类生存方式的艰辛和壮美,独特而精彩,令我赞赏不已!新疆这片神秘的沃土,也通过这部影片得以较为完整的展现。

历代生活在新疆大山深处的哈萨克牧民,追随着草场因自然更迭而变化迁移的脚步,常年在狂风大雪中翻越达坂、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在烈日炎炎下穿越峡谷、趟过河流,深入草原腹地,在他们迁徙转场的路途中,给大家展现出了最美的雪山松林、高山草场,以及夏季牧场的生动景象、牧民战胜暴风雪后顶天立地的瞬间。在漫漫迁徙路上,一层层的展现着牧民们的悲欢离合与草原文明进程。在我们欣赏蓝天碧草、歌声悠扬、奶茶飘香的同时,带来了对影片深层次中延伸出了对人类生存道路的思索。人和自然、人和动物该如何共存,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道路上,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市文化的侵染,生活习惯的改变我们该如何去应对。

影片的最后,胡玛尔大叔和哈迪夏大婶尽管不愿割舍祖辈传承下来的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还是积极响应政府禁牧政策的号召,和大家一起开始减少牲畜数量,改良牲畜品种,逐渐实现牧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以胡玛尔大叔和哈迪夏大婶为代表,长期迁徙在新疆广袤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们,深刻领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关乎环境保护,关乎我们子孙后代福祉的呼声下,他们带领大家沿着通向山外的康庄大道,走向了美好的幸福生活。影片深深的震撼到了我。不愧为体现新疆人民紧跟时代变迁,开创美好未来的文化大片。我要为影片点赞!

08

在暴风雪的肆虐下,哈萨克牧民们拖家带口,赶着延绵的畜群在坎坷的道路上冒着生命的危险前行。他们没有改变恶劣环境的能力,为了生存,他们只能赶着畜群,带着族人随着四季变迁而转场迁移,寻找适合生存的居所,每次转场途中总有鲜活的生命被坎坷的道路、恶劣的天气夺去。

人类诞生于最原始的自然,却从不安于现状,苟且偷生,中国人民一直走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道路上,最具代表性的必然是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影片用哈萨克牧民40年来由转场放牧到定居放牧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观念的转变、思想的冲击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关于党的建设、关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每一个问题的展开和推进,都始终贯穿着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首改革开放前的艰苦岁月,望眼当下文化的交流,经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中国人民是真正的开放了。引进了外来先进的技术,学习了西方优秀的文化,找到了属于中国人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若想要继续富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就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片尾牧村搬迁的车队浩浩荡荡走在宽阔平坦的现代公路上去往新的安居点,他们将从此告别不断转场的游牧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我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让我们携起手来,立足岗位,共同参与到祖国的发展建设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09

记得初上班时,白天在工地上忙碌一天,晚上还要做资料编预算,有点现在说“鸭梨山大”的感觉,那时候看到铜矿周围游牧的哈萨克人还感到满心羡慕,觉得他们洒脱的骑着马,百日与天地畅游,夜晚看群星闪耀,羊群自己吃草也不用怎么管,多潇洒的日子呢!

看完《远去的牧歌》才发现,原来羊也不是那么好放的呢。影片开篇就讲述了在暴风雪中的转场,其中有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博尔古丽的出生,暴风雪中简易的搭建避风的场所,孩子出生后只短暂的停留,就见胡玛尔将初生的孩子包在自己的胸口,大声说道:我们走。我感到说不出的那种心情……原来游牧要经历的远比我想象中更严峻。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电影,让我们领会到了游牧的辛苦艰辛,但也看到了大美新疆的壮丽山河,不管冬天满眼的白,还是春天的满屏的绚丽花草,哪怕是那一闪而过蓝色的海子,都让我真切的体会到了祖国如此多娇。

我们跟随光影的变换,感受着剧中人物的艰辛和成长,也许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就经历像哈迪夏的小儿子那样因为穷苦决定出去闯荡,也许不尽如人意又回到草原的现象;也许他们也会被“羊皮别克”那样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人蒙蔽;当然也有更多的人在固守根本、忍受贫苦。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生活越来越好,也只有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才能让更多的博尔古丽有学上,让更多的人可以不用逐水草而居,靠天吃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这就把保护环境提到了新高度。在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工作人员多次入户深访,不厌其烦的宣传党的新的思想,他们极力说服胡玛尔打猎的危害,最终胡玛尔交出猎枪。

随着影片的推进,我们看到胡玛尔已不再年轻的身影,依然带着年轻人一起策马阻拦羊皮别克,只为说服他放弃教唆大家养啃食草根的山羊的想法,让草原可以更好的生存,可是羊皮别克并不买账,反而哭诉自己要赚钱的愿望。只有党的“退牧还草”, 才能引领牧民更好的保护环境,良性发展。

通过影片中人物的对话,我们知道政府建造了固定住所,让牧民住有所居,同时还在周围建设有配套的医疗和学校,而且在山下也有牧场,可以继续放牧,维持生活习惯,对于牧民的牲畜销售,政府也会协助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了牧民的难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也从根本上更好的保护了草原,让草原可以更好的生存。

影片中的“路”,从开始暴风雪的艰难山路,到过河的宽阔路桥,再到整齐的告诉公路,更是体现了在改革放开40年来,新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正呈现出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只有坚持走改革开放的“路”,新疆各民族人民才能迈向幸福生活。

影片的最后胡玛尔和哈迪夏最后一次转场坚定的目光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老一辈的传统和年轻人期盼的生活终于可以和谐统一了,也许像他们说的那样,“定居兴牧”是要由不适应慢慢过渡的。看着电影里牧民充满希望的笑容,我想在党的领导下,电影外的那些牧民肯定会生活的越来越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远去的牧歌电影观后感精选9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0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