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哈姆雷特读后感:一位纠结王子的复仇记

哈姆雷特读后感:一位纠结王子的复仇记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7:27:21 | 移动端:哈姆雷特读后感:一位纠结王子的复仇记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一本书的名声,书中讲诉的是一位王子的复仇,但是他却被命运玩弄,成为了一场彻底的悲剧。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哈姆雷特读后感:一位纠结王子的复仇记,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01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位王子的复仇记。

    哈姆雷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他的父亲刚刚去世,母亲就嫁给了他的叔叔——新任国王。

    一晚他遇到了老国王的游魂,告知他父亲是被叔叔毒死的,至此,哈姆雷特心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他通过装疯卖傻来迷惑新国王,用戏剧来讽刺和探明他的态度,甚至盛怒之下失手杀了爱人的父亲。

    新国王终于被激怒,将哈姆雷特押送至英国,企图借他人之手除掉他。

    一次偶然的机会,哈姆雷特死里逃生,返回丹麦向新国王复仇。

    回国之后他悲伤地发现,被自己推开的爱人因父亲去世而精神错乱,溺死在溪流中。

    爱人的哥哥为了复仇与新国王勾结,向哈姆雷特发起了决斗。

    在这场决斗中,他虽刺杀了新国王,但她的母亲却误喝下了新国王为他准备的毒药,他也被毒剑刺伤而亡。

    无论是从爱情上、亲情上还是命运上来看,这都是一场彻底的悲剧。

    02

    11月28日,国家大剧院迎来了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与李六乙导演合作的《哈姆雷特》世界首演,我有幸观看了这场演出。

    此版《哈姆雷特》由李健鸣对原作做出了重译,结合舞台语言的特性创造出更适合表演的台词和节奏。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个版本的话剧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我来之前已经看过朱生豪的译本,了解了故事梗概,但是看的过程中仍感觉有些吃力和沉闷。

    没看过剧本的观众可能会更加感觉云里雾里,我周围的几位就一直在悄悄讨论剧情。

    一是因为濮存昕和卢芳会分别扮演两个角色,有时角色转换太快令人反应不过来他(她)是谁。

    二是场景的搭建过于抽象,主要依靠舞台中央一个巨大的圆形平台进行转动来达到多场景的效果。

    因此,这部舞台剧主要还需依靠演员来展现故事魅力,濮存昕、胡军老师都是正常发挥,令我感到意外好的是戏子的唱腔和波洛涅斯扮演者的台词。

    03

    《哈姆雷特》中有句名言: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朱生豪先生翻译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舞台剧中,李健鸣老师则翻译为:在还是不在,就是这个问题。

    不管如何翻译,这句话,或者说这个两难的抉择,始终萦绕在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

    我看完整个剧本的第一反应是:哈姆雷特真是个既纠结又话痨的人物。看完胡军的直观演绎,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

    他的纠结,体现在他想复仇,却又怕证据不足杀错人;体现在他狠狠伤了爱人的心,却在她离世后惊慌失措,后悔不已。

    反映在语言上,复仇之火熊熊燃烧时他言辞激烈,理性回归时却又怯懦、犹疑起来;他斥责母亲的行为,却又担心过重的语言会伤害她。

    莎翁为何要创造这样一个矛盾得有些令人生厌的人物?

    后来我查了一下这部剧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正在进行殊死斗争。

    哈姆雷特的纠结、絮絮叨叨,正是代表了那一股新生力量在探索中的挣扎,即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重大问题。

    古典悲剧《琵琶记》作者高明有一句名言:“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

    意思是说,如果你的作品不能够有助于教化人心,那么写得再好也是枉然。

    结合《哈姆雷特》细细品嚼,倒也咂摸出一些滋味:

    它的结局或许不美,但美始终贯穿于那个勇于探索和抗争的成长过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哈姆雷特读后感:一位纠结王子的复仇记》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0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