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的爱情小说,我们可以从书中感悟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但是归根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无法冲破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也预示着两人的爱情悲剧。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伤逝读后感1400字书评,快来看一看吧。
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唯一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涓生的视角,去描述两人的爱情悲剧。其实我也只是从爱情的角度去看这篇文章,说来惭愧,以我现在的能力所看到的东西并不是很多。
我认为这篇文章讲诉的是涓生与子君的悲惨爱情故事。总的来看,就是涓生理想的幻灭。他们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值得注意的是,子君是在涓生的引导下觉醒的。但是,子君的觉醒只是部分的,是不完全、不彻底的觉醒,她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她只是接受了婚姻自主的新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的女子治内的思想。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子君婚后回归生活,不再看书,甚而为了不让被房东低看给阿随吃的比人吃的还要好。子君变的平庸,我认为一大部分是因为她的思想还没有完全的解放,以为和涓生在一起就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在我眼中,子君是有勇气的,她敢于与家里决裂也要和涓生在一起,冲破了封建势力的重重阻挠,追求他们的爱情与婚姻自由。这在那个年代是难得可贵的,这样的爱情故事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但是,后来子君婚后把整日为柴米油盐的琐碎事而忙碌着,子君似乎已经不再是之前的子君了,和平常妇女并无二样。于是,涓生渐渐地发现自己无法再喜欢上子君了,回家成了他的负担。他无法爱上这样的子君。最后,子君离开了,在涓生说不爱她了之后。 最后的最后,子君死了。至于她为什么会死,我认为一来她不堪忍受生活给她的种种压力,二来她仍旧是爱着涓生的,婚姻的失败给子君带来的打击巨大。但我还是非常欣赏子君,她能够勇敢地和涓生在一起,也能够决绝地离开。
我在想子君为什么要离开?也许是不能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许是为了成全涓生,他比较明确地说出了要子君离开的话;也许是因为自尊,自己的丈夫宁愿待在图书馆也不愿回家,如何能忍受得了?
而涓生,我认为他是软弱的、自私的、不负责任且可怜的。他与一些友人的绝交不过是谋得心灵安慰,他为了这盲目的爱,提出与子君同居的想法,后来却又嫌弃子君只顾柴米油盐不再浪漫,甚而最后说出不再爱子君的话,只为了自身的逃脱。他没有再去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了。生活的重担压垮了他,他没有能力给子君更好的生活,爱情,没有物质的支持,是无法长久的。子君在这场爱情中是处于弱势的,她至始至终都爱着涓生,爱得热烈、爱得纯真。她为了成全涓生,选择离开,最后早逝。这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很多人都说涓生没有爱过子君,他爱的不过是当初子君身上那行美好的品质,爱的是自己所影射在子君身上的东西。我并不这样认为。涓生是爱过子君的。他曾常常期待着子君的到来,渴望见到她;被子君的勇敢所震撼;子君离开后他还尝试着营造子君还在的氛围……最重要的是,他自己也说,“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
涓生一开始就说自己的悔恨,那么他在悔恨什么呢?他在悔恨自己不能多忍耐几天,再告诉子君真话,甚而不应该将真实告诉子君。子君当初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没有了爱,子君便什么也没有了。子君为什么会死呢?一个年纪轻轻的人,不可能会这么容易地就死掉,唯一的可能就是——自杀。家庭关系斩断了,再回去势必会遭受冷眼,家里人也不可能再像从前对她那么好了。在社会上,她无法谋得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还得忍受周围的冷眼与嘲笑。她注定是找不到出路的,所以,她选择去死。涓生所悔恨的,是他没有了当初的勇气与坚定,是他将真实展露在子君面前。他所悲哀的,是他们婚姻的无果和子君的早逝。
子君与涓生的婚后悲剧也反映了当时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社会若是还没有解放,那么,个性的解放与婚姻的自主是无法实现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