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当年》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民国时期的教育,以及那个年代涌现的伟大教育家,民国时期正是时代动荡的时期,教育也分为多种,文化也各不一样,从这本书我们能看到当时多彩的教育文化。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先生当年读后感:讲原则,塑形象。
硬汉教师
《硬汉教师》说的是邹韬奋先生的故事。邹韬奋先生当家庭教师的时候,对学生要求异常严格,也是极其较真,不讲情面的代表。敢于强硬源于自信,这种自信是“非我不可”而不是“有没有我均可”。这份自信给了老先生底气,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练就一身硬功夫,真本事,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受欢迎的,被尊重的。书中还提到邹老先生兼任中华职业学校英文教员和教务主任期间,坚决不让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升级的事情。不管这个学生的背景如何的非同寻常,先生一切按照规矩办事,在权势面前决不低头,真是佩服老先生的硬气 。称邹老先生是硬汉老师一点都不过分,而且是硬到了骨子里。
其实想想自己,习惯了随大流,习惯了“差不多”就行了,习惯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什么事都不想太“较真”。 有时候也想把事情做到既精致又有原则,但是更多的时候我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敷衍,最后就只剩一声叹息。其实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应该是该较真的时候就较较真的。对于自己的责任,我们要较真;对于自己的业务,我们要较真;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也要较真。
深深的体谅
最初看到《深深的体谅》这个题目,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心里有股莫名的暖流在流淌。体谅别人,其实也是成全自己。
上世纪30年代的夏承焘老先生,嘱咐自己的学生如果将来当了老师,一定不要太苛责自己的学生。老先生觉得如果有一两句话能说到学生的心坎里,使他们受用一生,也算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了。这可能就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境界吧。教书育人,其实我觉得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因为育人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老师如果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的小宇宙爆发,能量将是不可估计的。夏老先生说话时总是神情恳切,让学生很感动,而那些感人至深的话语也早已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坎里,令他们终身难忘。
有时候我觉得我自己的性格过于懦弱,不太适合当老师。对学生太宽容了怕学生不怕自己,太严厉了又怕学生离自己太远,这个度的确是很难把握的。通过阅读《深深的体谅》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作为教师,对待学生最好是宽严相济,恩威并重。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文章中老先生说要多替别人着想。记得有句英语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为人处事如果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就会对别人有更多的苛责;如果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下,怒气就会消一些。就像老先生,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在心坎里。其实,等学生毕业之后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不是你教给了他什么样的知识,而是你教给他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些东西应该是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的吧。
身为一名老师,从肚量上我们要超过学生。我记得曾经有一个老师说过,他怕自己课上生气,专门找一个前排的学生偷偷提醒他,不要生气,不要发火。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因为有的时候拍桌子,瞪眼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凡事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学会和家长、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尊严被冒犯的时候,就会用发怒生气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其实不怒而威才是最高的境界。
复旦二周
复旦二周指的是复旦大学两位姓周的教授,一个叫周谷城,另外一个叫周予同。两位周教授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他们两个人的教学各有特色。周予同教授善于将枯燥的东西,说的让每个同学感兴趣;周谷城教授讲课就比较随意,从不站在讲台上,喜欢半边屁股坐在讲台上,不发讲稿,极少板书,但是周谷城教授的口才一流,很吸引人,"溜号"的学生特别少。所以身为一个老师,能抓住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真的也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
我不由得联想到我们的教学。同样一个知识点,十个老师去讲,可能会采用十种不同的方法,当然,教学结果也不尽相同。身为老师,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用有趣的方法将枯燥的东西讲的有意思,有意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