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本梁家河,都是记录了习总书记的在梁家河当知青的岁月,都是我们在好好学习的,其中的精神是很令我们感动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900字。
曾经质疑过社会治理,贫富差距扩大,娱乐文化盛行,环境、医疗、养老等问题成为压在生活上空的一片阴霾,政府作为在哪里?腐败丛生、党政工作人员是否值得信赖?是负面信息占据了我的头脑,还是世界真的灰暗如斯?
最初看到这本书时,我以为这是一本政府宣传性读物,致力于弘扬习近平同志的功绩。诚然,太多的正面宣传形成了我对此类著作的刻板印象,为了反对而反对成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条路径。可真正去读时又折服于平淡记录下的斗志毅力,而实践之旅让这些文字在我心中更加坚挺,偏见阻挡不了真实的闪光。
一、真实的生活孕育有滋味的故事
本书是由采访实录构成的,记录了习近平同志1969-1975年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书中以叙事为主,少有大段的赞美语句,但平淡的语言却触及人心。习近平同志刚来到梁家河时年仅15岁,面对艰苦的环境他曾经放弃过,逃离梁家河回到北京。他去投靠在北京的姨夫一家却被劝回,“回到群众中去,群众能够给你力量。”
二、去除片面化,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历史
知青上山下乡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我们课本中很少提及的十年浩劫。我们在承认其错误后便跳过这一时段,将注意力放到改革开放。可文革不应该只变成一个时代标签,知青也不应成为特定历史关系下形成的历史标签。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那段岁月中发生的故事值得我们倾注笔墨。民众如何在信仰下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当路线方针偏离时,制度应如何自我纠正?回看文革我们又能发现什么?这本书讲述了敢拼敢为的习近平同志成为大队支书,学习科学知识带领梁家河修建沼气池;创新经济模式创立铁业社;破除封建迷信迁移王家祖坟建沟口大坝等故事。这些改变并不是莽夫之志,而是知识青年利用自身学识、学习能力及学习理念带来的改变。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改进村官制度,前景广阔。
三、所有境况都留下创造世界的机会
康德思想中的二律背反是理性的权威与理性的无能的并存。马克思主义中讲求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科学的探究中人可以干预环境,社会运行中人是主要的创造力,这肯定了人的价值。本书中习近平同志在艰苦的环境中仍能创造不凡,足以激励我们青年学子积极进取、创造世界。物化异化的时代,我们变成商品,臣服于资本、屈从于权威。突破这些禁锢,我们的理想信念尤为重要。闲下来可以当哲学家,忙起来可以当改革家,有信念有能力的人无论怎样都会发光。
虽然这个世界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实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我们还是要抱有希望。当年那个在梁家河的习近平同志那时也不知道未来他会成为国家主席。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