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1500字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1500字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7:41:33 | 移动端:《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1500字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一书由王建磐编写,数学是我们人生中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所以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这门课,对于它的学习是有难度的,所以需要老师有方法的教学。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1500字。

我们在教学研讨中,说到怎样把课上好,每次都逃不开情境问题教学这个大框框,因为这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教育改革实验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经历了10多年的调查、筛选和实验,由研究小组提出的促进学生有效地数学学习的教学结构。我们用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固化了,但凡公开课,优质课,都采用这样的模式。不过,许多老师对此都有很大的意见。观摩了别人的优质课之后,私下里讨论,总会觉得这不是我们真正的课,不可能每天的课堂都照着这个模式进行,给学生创设许多情境,光是创设这些情境,就要废去大把的时间。因此也有人说,优质课和比赛课都是表演,不是我们实际的课堂,那我就想问:既然都不是我们实际的课堂,我们还比什么?展示什么?数学课就是数学课,本来就是很严谨的课堂,讲授的都是很有逻辑性的知识,能不能别来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似乎是异想天开的,因为在我接触到的教师中,就算有一些类似“出格”的想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我们敌不过上世纪70年代的那次课改,我们一线教师的想法没有理论的支持。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其中讲到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介绍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这一部分,我找到了一个理论依据。

20世纪90年代初,陈重穆,宋乃庆提出、组织并实施了综合性的教学改革实验,简称“GX”实验,目的就是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师生学业负担。通过多年的探索、发展,“GX”实验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改革实验。

这样的课堂表现出如下原则: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做。

第一个原则中强调,在教学中,只要学生理解了基本事实,会基本操作就可以前进,不一定要把定义全部搞懂,公式全部记住。比如有理数的核心是运算,因此对正负数的实际意义有所认识、表达形式有所了解后就应进入运算,而不是纠结在正负数概念的理解上,也不是停留在熟记公式的过程中,应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运算,在过程中逐渐体会。作为一线教师,我有所感悟,学生做错题,如果把问题归结为概念记不清,公式记不住,多次强调的问题仍然出错,这是没有用的,纠正之后不久他还是会错。什么原因呢?因为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完整的,没有体系的,就是要在整个初中学习的过程中让他建立起这个体系,而我们经常做的是默认他有这个体系,然后用这个体系去思考每一个细节问题,这是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全面地去看问题,从理论去指导实践,初中生是没有的。他们必须从实践中去领悟理论。但是为了构建理论体系,我们需要一定的循环重复,也就是在学会运算之后,回过头要积极地总结,内化知识。

第二个原则淡化形式,要淡化三方面的形式:1.淡化概念,不必在一些数学名词、术语上花太多时间。有的老师对名词、术语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甚至要求全班学生按照教材的叙述朗读、背诵,这是一种形式主义。2.淡化文字叙述。数学学习,应该多用符号,符号语言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语言,有些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根本就不需要解释和翻译。3.淡化形式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实际上经常给学生强行灌输数学思想,可能学生根本没有领悟到这一个数学思想,但是为了展示给大家看,为本堂课的规格更高,刻意地加上提升的环节。实际上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在练习中逐渐体会的,只有当他们体会到了一定的水准,再由老师提出来,才会给他们以触动,否则学生只能死记。

第三个原则开门见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头痛的,有些问题其实很简单,甚至小学就学过,比如负数,但是在我们初中的教材中仍然要重新通过情境设置,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负数。实际上耽误了很多时间,而且做的是无用功。因此有的简单问题,最好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不要遮遮掩掩,故意和学生捉迷藏,实际上学生早就知道“你藏哪里了”。

第四个原则实际上我一直在实践中,尤其在计算的部分。我曾经与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交流,求教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位老教师说,有理数的计算,你上课给他算再多遍都没用,板书写了几大块,汗水满头,一点点教,每个步骤细化,都没有用,最有用的办法是让他每天都练,不多,每天2个题,做错了就改,练上一个月,效果绝对比你讲好。确实,这个方法很有效果,重视了过手,老师也并不累。正如书上所说“教师即使讲得口若悬河、津津有味,但实际效果未必好,这个原则就是要把学生和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主要工夫要用在导学,助学,促学上”。

这一套理论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些原则,要求我们灵活运用,不要照搬教条。但是它的确给我过去的教育感悟找到了一个根源,一个依靠,原来我过去的想法还是有依据的,我们的教研中讨论的一些问题还是有价值的,与我们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教育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大家英雄所见略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1500字》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