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台湾,在我们的记忆中有着不一样的感悟,一本书为我们讲诉了那些年中,宝岛台湾背后经历的酸甜苦辣,里面没有什么官网的辞藻,有的只是平淡的语言。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2000字,快来看一看吧。
对于台湾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更多是缘于对人文方面的渴求,因为自己喜欢的好几位老师都是台湾的。像我们整体瑜伽的邱显峰老师,还有很多年前接触原始点时的张钊汉老师,再就是为大家熟知的林清玄老师,蒋勋老师,白先勇先生,还有一直痴迷尽管已经不再的三毛等等,有太多喜欢的台湾作家了;以及台湾的书店,台湾街角的各种咖啡馆,还有更不或缺的台湾小吃,这些说不尽的吸引,都在不停的撩拨我对台湾的渴望,也在默默的祈祷可以台湾自由行的那个缘分的到来。
所以,当时一看到廖信忠先生这本《我们台湾这些年》就迫不及待的要入手,有点遗憾只拿到了Ⅰ,因为它是上下两部,不过读完Ⅰ后,感觉自己像是已经完成了一次穿越一般,原来我一直渴望的宝岛台湾背后,经历了那么多的“酸甜苦辣”,过的如此艰辛和不易,有那么多我们在大陆很难了解到的背后真相。也真的无比感恩廖信忠先生的这份发心。
作者廖信忠先生从他出生的1977年开始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我们细细讲述了30多年间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和我们分享了那30多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就是一个台湾青年写给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没有各种官方口号和华丽辞藻,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真挚情感。
在读的过程中,对于作者的记忆力真是无比佩服,抛开社会的大事件不说,他竟然可以把自己成长过程中发生的那么多小事情记得如此清晰。再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时光,特别是小学之前的那些事情,怕是能说上三五件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我也很难想象,小妹竟然可以记得她小时候穿的一条开裆裤……但不可否认,她的记忆力比我厉害多了,尽管我大她5岁,但她的记忆远比我的要丰满很多,包括我小时候的事情。如果有一天我要写回忆录,小妹也必须是坚强的后盾。
他们的小学课程开设的科目貌似要比我们大陆丰富一些,除了为我们熟知的“国语”(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生活与伦理(自然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珠算、书法外,还有一个很有时代性的“保密防碟”教材。另外,台湾的小学里面还有一种特殊的活动即“自治市市长选举”,跟一般的竞选一样,候选人要上台发表政见。这应该也是应时代发展所应运而生的产物。
跟我们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是,在他们那个时代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已经是如此的卖力了,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才艺班,回想我们一路的学习历程,同学之间好像也很少有除了学校课程之外的补习的。学好学不好,全在自己,如今看来,我们这些自由生长的孩子,童年还是异常幸福的。
上学时候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所饱含的情感,之前也不知道为什么去了台湾之后就不能回大陆了,看完有关台湾开放大陆探亲的章节之后,再一次深深的被触动到。作为一个离开家国三十多年的游子,对于家国的依恋和渴望,这种情感真的不是简单的一句“感同身受”所能企及的。
之前听梁冬采访蔡志忠先生的时候有提到当时金庸的作品在台湾是被禁的,那时候还纳闷,为什么呢?看了作者的相关分享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还有一个让我意外的是陶喆的父亲陶大伟竟然是一位当时风靡台湾的全能型天才艺人,词曲创作、画图、演戏等统统全包。艺术家庭耳濡目染出来的孩子果真是不一样。
包括那个时代琼瑶阿姨小说被改编的的各类电视剧,特别是《庭院深深》达到了一个空前盛况。像那个时代的明星如秦汉、秦祥林、林青霞、林凤娇都是影视里面的固定班底。于我们这一代的80后来说,印象最为深刻该是《还珠格格》了,伴随着我们度过了整个中学时代。
从廖信忠先生对于综艺、音乐、影视等的娓娓道来,足以说明在那个时代这些媒体对于民众的引导和影响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对于台湾的四大族群:闽南人、客家人、少数民族以及1949年后随着“国民政府”迁台而来的外省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为平时听蒋勋的老师的音频经常会提到的这些名词,但也没有去深究其背后的渊源,没想到在廖信忠先生这里得到了答案。
读到台湾特有的“外籍新娘”这个部分,才发觉原来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像我们村里也会有一部分的“外地新娘”,四川那边的会多一些,小时候会听大人说,谁家经济条件不好的话,为了娶上媳妇,都会找外地的,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山区,因为这样的嫁娶成本很低。而且娶过来的媳妇也特别吃苦能干。
当然,如今就不同了,自由恋爱,跨区域,跨省市,跨大江南北,都已经成了生活的常态。也不存在什么对于“外地新娘”的歧视了。
像台湾的“外籍新娘”以东南亚国家为主,越南新娘是主流,如今有出现了金发碧眼的“乌克兰新娘”,据说还是一些有钱的高科技新贵男的嗜好。不管怎样,我想,这样跨地域的基本组合,应该会对后代的繁衍有帮助吧。
廖信忠先生一直致力于台湾和大陆的信息互通。在他第一次完成在大陆的长途旅游之后,回到台湾就筹备了一个网站,专门对大陆的年轻人报道台湾的各种资讯。再加上这些年工作或旅游的缘故,频繁的来往于两岸之间,也深深的感受到两岸民众之间的陌生和不了解,本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产生了几十代的“断代”,所以,廖信忠先生才决定把自己在台湾30年的成长经历,以及这30年间台湾社会的变迁,分享给内地的朋友。
其实抛开两岸之间这样的一种特殊关系,就拿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来说,很多的误解和不接受都是因为不了解所导致的。所以,如果我们平时在处理一些问题或者对待我们身边的朋友、同事、顾客等,可以有多一些的了解,那么我想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加的美好、温暖、和谐。
特别感恩廖信忠先生的这份发心和初衷,如果您对台湾这些年的发展和经历也有一丝丝的好奇,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很不错的科普书。尽管不是很专业的解读,但却是一个普通民众的视角分享,我想,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足矣。
沟通,从了解开始,从“心”出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