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7:57:55 | 移动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点击查看更多:《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最近开始很火热的一档节目,从用典中学习习总书记的执政智慧,你看完之后的感悟是什么呢?《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一起欣赏!

第一篇

上月,老家的挚友来京看望我,临走时送了我一本书:“习近平用典”,他说这本“精神食粮”挺适合你。我曾经很多次听说过这本书,一直没有机会细细品读,如今挚友送我如此好的礼物,心中激动万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就被里面“引经据典”深深吸引了,一个月下来,我已经细细的品读了一遍,这样的好书,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肯定会反复仔细品尝。

浩瀚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总能穿越历史沧桑带给我们良多启迪,使人们在平淡的思索中完成一次质的飞跃,如点睛之笔,点亮心灵那束光。一直以来我就很喜欢经典古籍,喜欢他不加修饰的辞藻,喜欢他深入浅出的道理,喜欢他字字如金。读罢《习近平用典》一书,从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感悟到古典之美的另一种风情——经世致用。“大浪淘沙始见金”,字字珠玑,留给我们的是哲思和温暖;只言片语,传递给我们的是力量和希冀。

很喜欢书中的那一句话“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爱民敬民的质朴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亦如水,可载可覆。唯有与民同心,方可牵住连接天地的命脉。我们大学生村官应该从这句话中得到些什么。村官初来村里,肯定是一切从零开始,如何才能从陌生到熟悉再达到“乐民”和“忧民”的境界呢?我看关键是靠务实,“你的一点一滴都在村民的眼里”有没有追求做村民喜爱的好村官?有没有同村民做一条板凳的朴素情感?有没有跟村民一块苦干的品格?“路有夷险,履者知之;物有甘苦,尝者识之”,只有在工作生活中用实践付诸躬行,用实干做到“去民之患;如除腹中之疾”才能真正做到“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

在工作中,我们既要踏实敬业,还要善于学习。“学到老,活到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文化传统,“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多读书,在日常工作中就多一份气定神闲,少一点浮躁虚华;多一份担当,少一点耍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第二篇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志,洞察兴衰更替的周期律。古人的嘉言懿行,至今依然启迪我们的智慧。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一书,共计26万多字,历时一年编写、校订,并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15年2月出版。鸿篇巨制,擘画未来。展卷品读,豁然开朗。笔者不辞固陋,结合自身情况,与诸位同仁分享学习心得。

乐学致用,移风易俗。在浩若烟海的典籍中,“学习”二字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凡接受过传统教育的孩童,在咿咿呀呀的读书声中,就已经能够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实践活动。“学”的最终目的是经世致用,造福苍生。古代圣贤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譬喻讲明人生境界,认为“鸢飞戾天”象征着一种极目高远的气度,作为与天地并尊的人也应该如此。任何伟大事业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戒骄戒躁,坚毅力行,才能一览群山。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如鸟初飞”的义理,不断学习,反复践行,直到一翅冲天,翱翔于九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多次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借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境界问题。中国哲学讲求境界,用心学习,真心学习,就能体认“本体至乐”。它超越了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算计和私欲,让具体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活泼泼,毫无拘束,灵明清爽。付诸实践,既能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又能服务大众,改造世界。其实,境界论并不玄远奇妙。只要你放下思想包袱,勇于实践,就能体验到这种快乐。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对“本体至乐”的最好落实。

独乐不如众乐。独自学习不如构建学习型社会。古往今来,许多社会贤达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营造学习氛围,挽回世道人心。就社会成员而言,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不学习就无法改善自身处境。学习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在全社会开启一种好学乐学的新风尚,涤荡蒙昧,增加和谐,进而实现长治久安,促进共同繁荣。

整肃吏治,体用兼备。自古治国先治吏。整肃吏治,才能确保政治清明。时过境迁,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治国理政的观念可以作为今人的重要参照。今人的事情还须今人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仍然处于进行时。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去努力奋斗。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释放整肃吏治的信号,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我们在学习《习近平用典》时,被这种斩钉截铁的意志深深感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干部选拔的重要性,再次突出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

古人用《周易》中的“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指代事物兴衰的规律。治国理政必须洞察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人夙兴夜寐,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实践,造福全体人民,引领人民群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这将是对历史周期律的最好解答。

敬民爱民,巩固邦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们翻阅儒家经典《尚书》时,就会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曾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当别的民族还处于神话、宗教或茹毛饮血的历史阶段时,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将重心转向了“人”。人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高贵。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的最高价值就是“仁”。这个“仁”足以统摄包括行政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仁”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应当成为主宰行政事务的最终依据。“仁”具体化为“礼”,进入社会治理的具体环节,使得权力运作有章可循。在传统社会中,“民为邦本”这个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切实改善民生,成为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写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通过阅读《习近平用典》,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多次引用《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里讲的“本根”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枝叶茂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如何能够确保“本根不摇”呢?那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敬民爱民的工作。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儒家传统中,作为群体生活的人类必须在礼制中完善自己的社会属性,政治不过是伦理道德在公共领域中的延伸与展开。相应地,最令人憧憬的政治形态是德政。儒家要求从政者能够“为政以德”,用道德伦理约束权力运作,避免将政治引入单纯的刑罚与管束的误区。这一要求是具体的实践学说,不是纯粹的抽象理论,只有从少数士大夫的头脑中走出来,走进百姓生活之中,为广大民众真诚地接受,才能获取更为广阔的发展远景。一切精英式的空谈都无济于事,一切贵族式的建构都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精神。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其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是平民。儒学进入平民阶层,关注平民的生存状况,促使自身理论转型,构建现代平民儒学。现阶段,我们应当继续沿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一切为了人民的康庄大道前进,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重新诠释,为文化综合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综合创新,开创未来。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新时代的追问、新纪元的界点,更是领袖群伦的战鼓金钟,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违其时。纵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宽广胸襟创造了昔日辉煌,民本、教化、兼济天下的忧患意识促使我们的先人战胜千难万险,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国理政,通古今之变,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然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开创全新局面。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此时更需要明末清初的大科学家方以智呼吁的“坐集千古之智”,落实“仁民爱物”的优良传统,清醒头脑,做足践履工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用典》一书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启迪、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团结一心的文化纽带。我愿意和更多的读者一起学习其中的道理

点击查看更多:《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