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一书记录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政治理念与不畏困难的精神,这是当代青年的我们需要学习的,你学到了什么?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梁家河》读后感:体会梁家河的人与情。
如今的梁家河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那么49年前的梁家河就是那个极度贫困,物质匮乏的中国的缩影。当合上《梁家河》的最后一页,我依然能感受到习主席的那份初心,那份为人民造福的初心。正如开篇习主席所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当年,在毛泽东主席发出的号召下,无数的知识青年去到农村,成为插队的知青,青年的习近平也是其中的一员,他离开北京,就像书中说所描述的一样,更像是一种逃离,逃离文革的乱象,但是接下来等待着他的不是那个想象中的革命圣地,而是极度贫困,生活条件极差,吃不饱饭的梁家河。艰苦的环境与文革的政治歧视让他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请假回京探亲,但是等待他的是派出所的强制劳动。人生最困惑与最迷茫的年龄,最需要正确的指引,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在姨夫魏震五的指引下,青年的习近平不再迷茫,不再困惑,目标明确,扎根人民,团结群众。
习惯了梁家河的跳蚤的叮咬,习惯了梁家河难以入口消化的食物,习惯了梁家河艰苦的环境,没有了“城市味”,正如在梁家河一同插队的北京知青王翠玉所给他的评价:“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这是很不容易的!”梁家河的乡亲们已经从心底接纳了习近平。
一碗白米饭都是高档食材,一点儿酸菜就算是美味佳肴,可想而知此时的梁家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打坝造田寄托着人们对吃饱饭的渴望,但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大型的作业设备,梁家河的四座大坝都是习近平和乡亲们用双手靠人力给硬打出来的。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青年习近平是一位爱读书的人,正如初来梁家河的他,手中提着的那两箱装满书的箱子,正如不惜走30里路也要借书的他,正如不惜熏黑脸也要用煤油灯借光看书的他,习主席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小的时候母亲为他讲岳母刺字的故事,他至今还记得,并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将其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青年的习近平被派往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赵家河由于他的到来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变了,变得更好了,枯燥无味的社教,在习近平来到之后,丰富了讲解内容,讲的有声有色的,让赵家河的乡亲们都喜欢上了他的社教。他带领乡亲们打坝,吃苦耐劳 ,任贤用能,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开办夜校,教乡亲们学字,八个月的时间,青年的习近平初显才华,真情回馈这片土地与父老乡亲,到最后要离开赵家河的时候,冯家坪公社党委书记都想把习近平留下。
青年的习近平入团之路坎坷,入党之路更是一路艰辛,因为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自己也被扣上了“黑帮子弟”的帽子,因为身份的原因,递交的入团申请书一次次被拒,青年的习近平不认输,第二份、第三份的不停的写着,直到第八份,终于获得批准,他成为了一名共青团员。“你胆子真大,敢介绍‘黑五类’”这是公社一位副书记对他的介绍人所说的一段话,可想而知入党对于他来说比常人更加艰辛,通过坚定的信念,与工作中的能力表现,还有党内有识之士的认可,直到向组织递交第十份申请,才获得批准 ,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入党后,青年的习近平被梁家河大队推选为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的他,一心为民,打坝,做乡亲的工作,迁移墓地,引入新技术“沼气池”。不辞辛苦,自费申请去四川学习沼气的使用技术,回到乡里,历尽艰辛终于实验成功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实验成功,实验的成功受到上级的重视,并派考察组去四川取经,青年的习主席也是其中之一,考察中他把能想到的问题一一列举,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一丝不漏的记住,遇到对百姓有用的新技术都会一一记录,比如柴油机改用沼气带动发电机发电。由于这些新技术的引进,使乡亲们的生活更上了一个台阶,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梁家河普及沼气后,青年的习近平就谋划着给村里人办更多的事,铁业社,缝纫社、磨房、菜园等等的成立,都是青年习近平帮助乡亲们办实事,一心为民的体现。
相聚总是短暂,离别总是不舍,特别是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习主席,这里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乡亲们都好比他的亲人,他们的名字他都记着。知青们都陆陆续续返城,青年的习近平,希望考入大学继续深造,那时候录取方式是考试加介绍,而他父亲的身份还是影响了他的大学报名,因为“黑帮子弟”的帽子,清华大学拒绝了他,再一次有了报考的机会,父亲下放厂出具的证明: “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才使他被清华大学录取。离别之际,青年的习近平,最放不下的还是梁家河的乡亲,安排的接班人选也是精挑细选,能为老百姓办好事的人,同样梁家河的百姓也放不下习主席,排着长队为习主席送行,一直送了十里多外,初到梁家河,青年的习近平迷茫彷徨,当离开这里的时候,人生充满目标:“要为人民做实事!”
从迷茫彷徨中走出来,梁家河的经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习主席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一心为人民造福,在梁家河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历历在目,十里相送,不舍离去。都是他一心为民的最真实的证明.
梁家河的伙伴们,从随娃、铁锁、能人、黑子这些党员干部身上,都围绕着习近平插队时在土窑洞里、热炕头上所说的话,透露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随娃的一碗水端平,公平分配;铁锁的要做行动上的巨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能人的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创新技术引进荷花;黑子的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扎根群众,解决邻里矛盾。跟着党走,为人民服务,我能感受得到,那份暖意。
步入新的世纪,一切都改变了,49年前的那个极度贫困,物质匮乏的梁家河或者说是中国,步入新的纪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梁家河的乡亲们都不用再为温饱问题而发愁,就像乡亲们回答习主席对温饱问题关切的那番话“现在光景过好了,平时吃的是白馍、白面,大米和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习主席一直惦记着梁家河的乡亲,因为他经历过那段艰苦的日子,得知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他舒心地笑了,打心底的为人民服务,乡亲们的名字他依然没有忘记,根扎在了这里,陕北这个人生课堂,教给了习近平很多,并在这里确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心系梁家河,实则心系天下人民,吃饱穿暖,共建小康,习近平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我们走在阳光的路上,新的纪元,新的世纪,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在党的带领下,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科学种植养殖,退耕还林,不再住窑洞,住上了新楼房,医疗有了医保,看病不再是难事,科学的种植使产量提高,解放了更多劳动力,农民也变为上班族,梁家河变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整个中国也变了,走向了繁荣富强,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梦想,这就是习主席所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虽说我不是党员,但是在读过《梁家河》这本书的时候,仿佛经历了很多过去的事,温饱问题无法解决的年代,习主席一直在为人民造福奋斗,让我感思甚深,为什么在那个困难艰苦的年代,人们能为了吃饱饭而奋斗,而如今生活富足,自我满足,却缺失了那份奋斗的精神,现如今中国虽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差距巨大,习主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让我感思良多,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习主席明确的目标与他团结群众,为百姓做实事,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主席过去的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他依然没忘记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我要向习主席学习,学习他明确目标,穷亦心怀苍生,达则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不怕挫折,刚毅坚强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学习他酷爱读书学习,积极进取,勤于践行,勇于担当的精神。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