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读《那一片水土山河》有感:温度、深度和力度

读《那一片水土山河》有感:温度、深度和力度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7:59:31 | 移动端:读《那一片水土山河》有感:温度、深度和力度

水土山河应该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了,这是一个让人放松身心疲惫、忘却烦恼的地方。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读《那一片水土山河》有感:温度、深度和力度。

什么是真正的乡村?我一直在思考。与作者一样,我也来自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就是农村的田地山川、刀耕火种,从小就学会了与父辈们一起,期盼着风调雨顺,期盼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近年来,我试图重新走进乡村,去感受、去倾听、去触摸、去书写和表达乡村的美丑好恶、酸甜苦辣、冷暖炎凉,写过了一些作品,但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豁然开朗。作者用独特的方式走进了农民的心里,简单来说就是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

一、这是一部充满情感温度的江南农村风俗画。

这是一部江南农民的心灵史,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一片土地的深刻烙印。作者写乡村之痛,痛彻心扉;写农民之苦,苦不堪言,把农民的勤劳忠勇、酸楚无奈和自强不息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中国的农民辛苦的,“日出必须要作,日落不一定息。”劳动的艰苦,加上精神的贫瘠、眼界的狭窄,再时不时碰上点天灾人祸,让农民的生活过得麻木而无望;但中国的农民又是顽强的,不管遭遇了多少困难,都能委曲求全,顽强生存,在坚硬的夹缝中开出一片摇曳的春天。

作者生在乡村,长在乡村,他的毛孔里还留着田间的泥土,骨子里透着农民的真诚。农耕文化的滋养已经深入了他的骨髓和血液。因此,他的文字没有一点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是结结实实、一步一步地写,在朴素与朴实中找到了一份别样的风景。

作者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他把这份深沉的情怀融入细节描写中,通过对农村生活深入的观察,来写出对生活的爱。如对河荡捕鱼的描写“蓝天,白云,棕色的帆点,不紧不松的网纲,不快不慢的节奏,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风景甚是绝妙。”这种散淡而自然的节奏,分明写出了江南的诗意和美好。

再如《马公荡》中描写鱼儿发情的一段:“河水开始上涨,那春天注定无法寂静。有时,一条十多斤重的大婆头鲤鱼会受到几十条雄鱼的紧追不舍,鱼群一会儿跃出水面敢想上天,一会儿追到浅滩不惧搁浅。这野性,那本能,闹得跟牛沉塘似的,一时惊天动地,浪花四起。那一群群鲶鱼,头碰着头,尾挨着尾,在瓢草里打起转来恰是风卷葵、龙卷风。那数不清、遍及全滩的鲫鱼真有一股不要命的劲,似乎全在参加游击战。黎明前的热闹场景让你目不暇接,噼噼啪啪的水声不绝于耳。”

再如描写老把式犁田:“春冷入骨,年迈的把式老农,上身紧裹着里边并无任何内衣的破棉烂袄,腰间紧束着草绳,下身单裤薄布,裤管被撸卷到大腿上,赶着并不情愿的水牛,在那些冰冷的薄水烂田里,挥动着牛鞭,吆喝着:“啊!去!啊!去!”犁头扎进烂泥,烂泥一垄垄沿着犁刀侧翻着身子。”美好中隐含着酸楚,纯粹里包含着无奈,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久远的田园世界。

另外还有起秧,扎把、养蚕、捉草的细节等。若不是对农村有着真诚的爱,怎么会写出这样传神的细节。正如作者所言,“我的脚步不停地穿梭在乡村田间,我的双眼总在观察农民的表情;我的脑海在不停地思考、比较,纵横古今,农村、农民、农业一直被折腾,三农实在太苦、太累、太难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深切的关怀,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片水土山河,实在是爱得深沉。

二、这是一部充满思考深度的江南农民心灵史。

这本书不仅写出了农村的美好、农民的淳朴,更写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政策的朝三暮四给农民带来的伤害。但他是用一种温和的笔触去批评的,读者如果不仔细分辨,几乎看不出来。比如:“无论从高空俯视,还是进行航拍,太滆平原上那两条笔直的人工河流,都像留在这篇水土上的两道深深的伤痕,至今无法抚平。”读到这里,我的胸口仿佛被一股气流堵住了,梗在心头,无法呼吸。作者是从头到尾真正亲身参与了开河的,是一锄头、一簸箕地挑土方地挑出来的,也曾经因疲劳过度晕倒在工地上。我想,没有谁比他更有资格去描写这条人工河,但是作者没有煽情,非常克制、冷静地述说了开河的酸甜苦辣。只是在最后淡淡地写道:“后来据不完全统计,开拓这条人工河共死伤民工近百人。”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力敌千钧。让我们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一下:花了这么多劳力、财力开凿两条人工河,反而毁坏了这片美丽富饶的太滆平原,究竟是为什么?此时,作者再远远地绕过来,“此时,选择再开河项目,正是项目大、时机好、现政绩的机遇啊。”此中风骨,力透纸背。还有一句,对于“烧香港”的命名,大家议论纷纷,作者写道:“百姓的议论如过眼烟云,该种地的还是继续种地,河道命名这件事,是好是坏轮不着百姓说长道短。”看似闲闲的幽默一笔,让人读后想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文中还有许多对农业的精辟分析,对环境保护的真知灼见,对未来农村的发展建议等,都体现了一位曾经的农村工作者对三农问题的深沉关切。农村的发展尽管道路曲折,但作者对发展依然心存感恩,充满了正能量。他说:“发展过程中,仍然有愚昧,甚至野蛮,但飞翔式的发展却是时代永远的印记。”这是作者的肺腑之言,其情之真,其意之切,溢于言表。

三、这是一部充满积极力量的农村发展众生态。

许多人心中的农村,依然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这只是我们想象中的农村,是古人笔下的诗意栖居之地。但今天的农村,有着太多的伤痕和无奈。作者另辟蹊径,把笔触深入到三农的每一个细微处,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切入,把农村、农民、农业的方方面面展示给我们看。

作者写道,“我背起书包,时常奔走于农户和乡村田头……手攥紧着笔杆,认真地书写着那片水土山河上的丘陵山区、低洼圩区、平原河网,那些产业门类、粮经作物、水利农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一种浓重的农村的生命质感。

从文风来说,作者是温和的、含蓄的,可是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苍劲和凛冽,是洞悉世事的达观与明朗,有些文字可能很简单,有些可能很粗糙,但它们有筋骨,有气势,有力量。他不仅描绘农村百态,风土人情,也写出了一个个农村小人物的悲喜与挣扎,如《秧丝草》《槐树人家》《南门之子》,他们的苦乐年华、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跃然纸上。

我想,一本书的价值,不仅仅要带给读者阅读的快感,还要引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能让读者从中汲取思想精华与精神营养,以及获得有益于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启迪。显然,这本书做到了。

如今,我们重新审视这本书,对于我们重拾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重构农村的价值体系,对于今天的乡村振兴,或许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那一片水土山河》有感:温度、深度和力度》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