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由孙维民、何伟和储智博等主演的历史剧情电影,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最近我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深受周总理深入调研、心系群众的事迹感染,感悟良多。
周总理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的经历,让我感受颇多,总结起来,就是调研要做到听真话、真听话、抓真问题。调查研究要听真话。在电影中,周总理走家串户,同群众掏心窝,讲知心话,鼓励群众说出了生产生活中的“不顺畅”。
做好调研,就要听真话(民意),看实情(民情),解决人民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周总理在干部社员座谈会上,众多社员都表示“我们过得很好”,唯独张二廷率先站出来,揭露了矛盾,帮助总理打开了调研的突破口。影片中的一段张二廷的对白:“大食堂”等平均主义和浮夸风所酿成公社社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土地没人好好耕种,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伯延公社,而且发生在全国各地,全国各地都在闹饥荒,是一个全局性的错误“政策”导致的结果。“总理,再这样糊弄下去,过两年连您也会没吃的。”这两段话道出了国家的现状,实情。我们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自己本身就是人名群众的一员,要站在多个角度替同学着想,要设身处地的为同学着想,想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而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干部,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又能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
调查研究要真听话。周总理真听话很“深入”,它能够屏心静气地认真倾听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诉求和呼声。在之后,调查了大食堂利弊后,实事求是地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提出方案,使得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大食堂的地方。周总理做到了真听话。作为一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不仅要做到了解同学的需要以及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帮同学解决问题,将问题能真正的放到心上,当做自己首要完成的事情,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真正的实施。
调查研究要抓真问题。周总理在干部社员座谈会后,听到了真话,找到症结,抓住了真问题,以实事求是精神顶住了巨大压力,最终解决了伯延人民“怎么样吃饭”的问题。调研抓住真实问题所在,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也是准确把握和有效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真问题、大问题的重要手段。要做到这一点,在调研中就要善于抓住群众关心的真问题,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周总理关注的其一是“幼有所教”。周总理来到伯延公社的课堂,为带病给孩子补课的老师穿鞋,讲述蔡元培为倾力资助教育的伯延开明士绅赠匾“育我菁莪”的故事。其二是“病有所医”。周总理急呼军车把因饥饿昏倒的孕妇送往县城医院,说明周总理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问题。其三是“老有所养”。影片中有一个感人的情节:一个老太太用自己的寿材换面粉为总理做面条,而周总理又用自己的钱买下寿材送还老太太。这一方面说明人民群众与周总理的深厚友情;另一方面也象征性地说明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养老问题。这三条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因此,通过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税收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分配的公平性,然后拿出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搞好“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质表现。
周恩来总理视察武安县伯延村,通过走访入户、干部座谈、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农村第一手材料后,当即向毛主席作了全面汇报,随后,中央对农村工作采取了解散食堂等果断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是我们的好总理,国家的好总理。
我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同学问题的方法,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