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爱的艺术读后感书评欣赏

爱的艺术读后感书评欣赏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04:14 | 移动端:爱的艺术读后感书评欣赏

《爱的艺术》是一部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01

弗洛姆把爱看成一种艺术,展现了完满形态的爱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标准。在本书中他还探讨了爱情的起源,描述了爱的能力及实现途径。

一、爱情的本质和完满形态

首先从概念化的角度讲,他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从另一段话中更能看出爱情的本质“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以下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从第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弗洛姆要求人应该有一种基于整体人格的创造性的爱。这种整体人格不是指一个人各部分之和,整体不是多个元素之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士多德),无论是整体主义心理学,还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还是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还是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强调人的整体性。弗洛姆认为“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人的任何有意识行为都是整体人格作出的行为。正如他多次强调圣经里的“爱你的邻人”他把爱情的产生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和整体人格之下,因此接下来他讨论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具备了这些层面的爱才有能力去爱某个具体的人,爱某个具体的人是个体爱的能力的集中和体现。

弗洛姆所说的创造性是爱的一种表现,除了“给”之外,还包括关心、尊敬、责任感和了解。这里的创造性我更愿意理解为成长性,爱情及水到渠成的婚姻直到人的生命尽头,都必须有成长的不断更新的属性。成长型的爱体现了一种梯度,创造性是这个梯度中不同阶段的共同特质,它为爱情提供了新鲜度和稳固性基础。

第二段话阐释了完满爱情的形态,能否实现还有很多限定条件。

二、爱情的起源

弗洛姆认为爱情是克服人的孤寂和实现人与人的结合,除了这种普遍性的、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要求外,还有一个具有生物性的要求,那就是阴性和阳性的结合。

爱情的原动力我始终认为首先是基于生物性需求,比如以男性视角看到一个合乎个人审美的女孩出现,马上就会被吸引,想接近她、了解她、征服她并脑补恋爱婚姻的全部经过或部分经过。性萌动期,即青春期青年期或称为有性欲期这种欲望的强烈远远超过性欲弱化的中年期(性欲弱化的中年期甚至对漂亮女孩无动于衷)。弗洛伊德初期思想认为性驱力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弗洛姆认为是避免孤独,我以为避免孤独显然是出于一种功能性的目的,而且两个人的结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孤独而不能清除孤独,人的孤独是注定的。爱情只会让孤独的力量暂时消退或让个人孤独由两个人分担从而在感觉上孤独减缓了。爱情的产生基于性、人类的繁衍,其次才是人格层面的互融,前者已经内化到无意识当中,成为一种自觉的本能。而作为人类幸福的最重要象征,完满爱情是基于人类的生物学本能,进而融入人类文化的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感情。

三、爱情的误解、限定及实现途径

弗洛姆认为人们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前者正如前面所述,爱情产生于人类整体的创造性,爱情首先应该是具备爱的能力,其次才是爱某个具体的人。后者弗洛姆表达得很准确。强烈而炽热的爱只具有短暂性。激情的短暂性是公认的事实,他认为如痴如醉的入迷只是证明了过去是多么的寂寞。当然完满形态的爱情也有激情,与前一种昙花一现的激情有质的区别。

弗洛姆还区别了假爱情:偶像化的爱情,把对爱情的渴望寄托在神化的对象身上失去了个人力量的觉悟失去了自我;还有一种是多愁善感的爱情,他认为这就是一种想象中的爱情,就是一种替代品,这也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情况,那就是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通过消费这些东西可以使一切没有实现的对爱情、人与人结合的亲近的向往得到满足。

关于完满的爱情在当今社会消亡衰败弗洛姆作了深刻的分析,每一个在一个特定社会生活的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一社会对这个人的性格的影响。弗洛姆笔下的社会生活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何苦相似,情况可能还要严重。首先在工业化的社会中精细化的分工使普通人的始发创造性变成机械式的劳动,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方向不断萎缩,当然艺术家除外,还有极具创造性的个人。而在社会环境下,人类的爱情首当其冲变成一种和经济活动等质的具备交易价值的行为。古时尚有“郎才女貌”,尚有穷书生勤读书考取功名,俏娘子痴痴等爱人。今天的爱情婚姻直接物欲化,房、车和彩礼一直是婚姻方面的热点。虽然进化心理学证明了男性和女性的择偶要求有其心理发展史,但像这种直接交易化的爱情婚姻是走向了极端。好在弗洛姆认识到但我们也还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就本身来说具有一个充满如此矛盾和不断变化的结构,从而使得人有一定的可能性保持个性不被同化,及个人活动的余地(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弗洛姆提出爱情的实现途径是:在一生中要自律;要有集中的能力;要有耐心;还要对所爱对象的极大的兴趣。

四、理想爱情的理想性

具备上述特征的个体首先是人类社会中的精英,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并有继续成长的可能。最好出生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有一对健全的父母,有民主的成长氛围,成人之后要意志自由,经济自由,要有个人独创性而不是循规蹈矩的生活,而这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权。就他的观点来看,爱情仍然是一种奢侈品,爱情的发生和维持依赖了太多的条件。目前社会的爱情婚姻仍然是男高女低的态势而不是基于平等,基于相互的倾慕。这里只就女性的低发表几句看法。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及就业率,家庭地位的提高造成了一个假象,女性已经提高了社会地位。女权主义早在上个世纪就吹起了争取女性地位的号角,实质上当今社会仍然是男权社会。女性的就业行业的狭窄,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根深蒂固,除了物欲化倾向(进化的选择以及由于社会地位和就业面的狭窄导致的安全感的缺乏),女性的低自尊和崇拜的情结(由家庭教养方式,成长环境中对性别角色的认同而促成)造成了低人一等的感觉并将社会的定型化认识内化,从而造成男女在爱情婚姻起点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使真正爱情的实现步履维艰。

其次,弗洛姆的乐观主义假设还受制于社会对于幸福可实现的限度,弗洛伊德认为现代文明压抑人的原始本能。而作为原始本能的核心性本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作为爱情原动力的性欲的压制必然导致双方的深层交流障碍而不能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幸福,因此幸福只能是过程中的幸福,受限制的幸福。当然纯粹的性不能作为人类爱情幸福与否的唯一指标,我们讨论的性也不是性放纵,而是指性和谐,是指摆脱某些文化禁忌的一种自如的性欲望的充分释放。本书以文化的视角探索人类的爱情而置生物性不顾,而且两个不同的个体不会因为性的结合就能将性高潮的融合延续到日常当中,融合-分离,难以达到真正的灵与肉的同一,基于性的爱情并没有想象得那样美好而持久,所以必须要重新诠释性的内涵,这里借用马尔库塞的话,性欲不等于爱欲,爱欲包括性欲、食欲、休息等所有生物欲望,爱欲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生命本能,爱欲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才能正向地促使社会的进步,人创造着社会,社会也创造着人,真正的爱情才有可能,而不是个体被动地适应社会的各种规则。用爱欲来取代单纯的性的满足,双方的爱以一种交互的作用呈螺旋式上升,在不失去自我的情况下才有一线可能维持爱情的持续存在。

02

我没看过弗洛伊德的著作,只知道他是一个心理学家,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明明白白地否定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对于这一类论文式的书籍,作者常常提出一个他所倡导的理念,并为之论证。阅读的过程中,得谨防掉进“非黑即白”简单判断的误区里。但值得欣慰的是,它又提供了一个瞭望塔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问题,这些经验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因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我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走遍世界。

对于“爱是一种能力,是一门艺术”这一论点,在没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没这样想过。我也像书中提到的那样“把爱的产生依附在特定的对象上”,认为不是我们缺乏爱的能力,而是没遇到合适的对象。作者提出:“爱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此处提到的爱没有那么狭隘,包括了诸如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多重含义。

在其中,我们发现:母亲这一角色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或者是积极的热爱情绪,或者是消极的恐惧情绪,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弗洛姆否定了弗洛伊德认为“爱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或升华,是体内化学反应引起的一种压力的结果”这一观点,认为“性要求是人渴望爱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列示了“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等观点;与利己主义不同,爱自己并不排斥爱他人,两者可以平行存在;对于神爱部分的解释,则涉及了许多哲学概念和故事。

这本书不会在短时间内教你如何学会爱人,或者如何找到爱人,但又给你一些类似警示的东西,比如,不要把获得爱这一行为寄托在他人身上,以为结婚就可以缓解孤独只是个误解,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练习去爱的能力并为之付出努力,不要以为使用技巧就可以蒙骗过关,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有纪律地爱他人,当然也爱自己。

03

人生在世,我们体验到的最大的欢愉来自于爱,经历过的最深的伤害同样来自于爱。总有人在爱里付出,受伤,逃离,成长或绝望。我起初认为,爱应该是一种本能,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后来才发现,爱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

直到我看见佛洛姆的这本《爱的艺术》,更加确定了后来的想法。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佛洛姆把爱情放在了一个特别的高度,他认为如果人们不能以某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孤独,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来源。我们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是同一组人保持一致。买流行的衣服,看流行的电影,做大家都在做的事。常规让我们觉得安全。

每一天我们在做好自己的时候,都在等待灵魂的另一半,没有爱情,我们会始终觉得自己是残缺的,再坚强的人也是如此。

成熟的爱情该有的样子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成熟的爱情双方都具有完整和独立的人格。

成熟的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比得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愉快,同别人分享自己的兴趣、思想、知识、快乐等有生命力的东西也丰富了别人。

成熟爱情的形式:关心、责任心、尊重、认识。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责任心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回答。

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并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

德尔斐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了我们要求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这也是所有心理学的渊源。爱情中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第二,我才能了解对方。

爱的实践

学会爱的首要条件是个体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这种集中的能力表现在一个人能不能单独待着,不做任何事。你可以尝试用冥想的方式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比如每晚用十几分钟的时间轻松坐着,闭上眼睛,努力使自己眼前出现一片白色,排除一切干扰画面和念头,观察自己的呼吸。这是认识自己和保持自身独立性的途径之一。

学会爱的第二点是克服自恋。自恋的人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自己的身上,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活动,认为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自恋的人是没有爱别人的能力的,要学会爱,就要先放下自恋,学会关注对方、学会付出。

学会爱的最后一点是要实现客观性。客观性指的是对人和事抱开放的态度,实事求是看待事物,与外部世界有强烈联系。心理学上常说的精神病的所有形式就是没有客观性的极端形式。他们对客观事物没有开放的能力,现实只存在于他们的内心,就是他们的恐惧和欲望。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就是谦恭。这也是爱的先决条件之一。

我们都在追寻爱,然而爱没有那么容易,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通过自我的完善,通过实践去发展这门技能。也许爱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认识、探索和学习,我也愿意通过爱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爱的艺术读后感书评欣赏》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351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