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上见》是一部由蒋雯丽导演的家庭剧情电影,影片剧情丰富,耐人寻味,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剧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由蒋雯丽导演的《我们天上见》,里面熟识的演员只有刘烨,但整剧看完,却让人余味悠长。
这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事,故事的女主人公蒋小兰的父母,自始至终除了结尾的一封真实书信,再无痕迹。唯一陪伴蒋小兰的家庭至亲只有她的外公——唐大爷。
这是位细心、聪慧、实在、严苛的一位铁路退休人员。电影初始,那把戒尺给人留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打你是让你记住,以后不许扯谎”,音犹在耳。蒋小兰被打哭时,邻居都来劝,唐大爷是为了让她成才。那个时代的烙印里,小孩子被打是家常便饭。
但是,体校导演在手提蒋小兰劈叉,小兰疼哭时,唐大爷是欲趋还止的,外公对女孩的心疼跃然映屏。最后,唐大爷给小兰做了个猴脸,这是本影的第一个鬼脸。
后来,小兰辍学,有被同学嘲讽的原因,可能在那个年代上学的重要性是打了折扣的,小兰作为“业余的”每日会去体校。她很努力,为了支持小兰,甚至乡邻会举着木头做单杠供小兰训练,那个年代的人多实在呀。再后来,唐大爷用木头为小兰做了单杠,后面的小兰为偏瘫的唐大爷扮演小猪、小狗,在单杠上已然已经玩得很纯属了。
一个从童年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是可怜的,在那个年代整日被喊“蒋介石”,打到“蒋家帝国”,小兰更是无人可诉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精神寄托,她的精神寄托就是来自外公的每月的父母的书信。而这些书信,却是唐大爷自写自读邮给这个家,邮给蒋小兰的。可见,这位老人对外孙女的关微之至。
哈密瓜同此。并且,每逢哈密瓜邮来时,唐大爷会把瓜分给邻里乡亲,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常坐的事。但凡家里炸丸子或者炖鸡,都会给邻居送上一份儿,贴地气的乡亲总会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正因为如此,唐大爷十分收人尊敬。你看,但凡过节,邻里总会在一起吃饭、喝酒,在院子里畅聊。直到唐大爷病了,无法说话,所有人依然来给唐大爷拜年、贴春联,一起吃年夜饭。
就这样,一位可爱的老人,心里一直放着朱老总,放着兰花,放着国家大事。你看那《参政消息》,他一直在读,最后是小兰读给他。1976年7月6日,朱老总去世,老人也垮了。老人相信朱老总,老人觉得朱老总会将子女们从新疆送回来。等着等着......人老了,人去了,这个念想也嘎住了。
一个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的成长,是不完整的。小兰,是孤单的,又近乎执拗和倔强的。她想念父母,所以把麦乳精不断省給了兰花,等兰花长好了,父母才能尽快回来。有主见的孩子,才会扯谎。扯谎,源自真实想法的无从表达。所以,她逃课了,她跟着小翠去体校看小强了。一个常被人奚落的人,往往又是极度在意自尊的,这是内心的痛处。当她看到小翠离开自己的家庭、离开小强而去山乡下乡,她内心是有触动的: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于是,来到了体校。唐大爷看到劈叉受疼的小兰劝她回去,她仍然是想留的,这一留就成了“业余的”。她是不怕辛苦的,可是她是讨厌被人称做“业余的”。规范的体操服她没有,设身而想,需要怎样的隐忍。她有一个梦——第二个蒋绍毅。
最终导致蒋小兰没再去武校的原因,源自没送哈密瓜。教练女儿的一个“业余的”,再次唤醒了她的自尊:她被被人说成拍马屁。多么简单、淳朴的思想。
藏到衣柜、离家出走,相信80后的很多人也都存在过。那时父母都忙,而孩子的心思却越来越多,狭小的空间最具安全感,离家出走,可能是吓唬,可能是发自内心地想远离吧。那副场景:站台上,小兰满脸尽土的呆在那,唐大爷筋疲力尽找到她。
再后来,唐大爷病了。小兰知道外公喜欢兰花,满墙涂满了兰花。为外公洗澡、读报。
关于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小兰说出了小翠的对象,小翠的妈妈忙不迭地去审问女儿了吧。约会,多么浪漫的一个词。偷偷约会,更是有着时代的印记。不是花前月下,而是荒弃的园子。那时的爱,比较纯粹,一个人等一个人可以好多年,等着等着,人民的好女儿出来了,小翠却永远离开了。不知怎地,当小翠说:“还有一年,就该回来了,小强已经找好人了”时,便有着隐隐的担忧,或许人世间的很多完满,都是在九步之距时出现了意外。
时代的印记,是鲜活的,令人舒服的,充满着回忆,不自觉地定格。社会在发展,有些变了,而有些如果不变,可能会更好一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