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06:01 | 移动端: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

《生活在别处》是一部由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01

这本书是一个年轻诗人自画像的描写,描写贯穿了诗人的整个生命过程。背景是20世纪初硝烟四起,思想纷争杂乱的捷克。诗人,在孩提时,有着令人惊叹的诗歌天赋,和由此滋生的虚荣心;青年时,有着所有青年人有的伟大抱负和对未来的坚定的憧憬;最后愕然的,溘然长逝。

而今新时代下,个体主义的突显使得无限的听从父母变得不再明智。雅罗米尔在青年时代起,就开始意识到母亲强加与他的种种不合理。雅罗米尔希望可以自由的恋爱,而母亲,把爱情对象转移到儿子身上,时刻忐忑儿子心里有别的女人取代自己;雅米罗尔讨厌母亲给自己准备的丑陋内裤;受不了母亲给自己准备所有的穿戴,因为它们把自己打扮的没有任何阳刚之气。他对母亲的感情是爱与恨的交织,只要母亲做出可怜的模样,雅罗米尔就立马败下阵来,祈求母亲的原谅。母亲,也在儿子真诚的忏悔中,获得安慰:自己仍旧是儿子重要的人;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些强烈的母爱,似乎也是激发雅罗米尔无比渴望成为真正男子汉的一个原因。一个过分被保护的人,却会有着无比强烈被打磨的渴望,同时也会有被保护而带来的幼稚。雅罗米尔的葬礼,也处处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后的占有。母亲不放过任何细节,一个衣服角露出来都无法忍受。她希望给与儿子最后的最整洁干净高贵的葬礼,就像是儿子生前她给准备的所有的整洁干净的衣物。墓碑上,母亲也刻上了让她引以为豪的儿子的身份-诗人。

纵观诗人一生的追求和理想,充斥了喜剧的讽刺。雅米罗尔认为爱情是极端高尚的,容不得任何妥协和退让。两个人的生命交织在一起,思想也必须服从对方,精神必须和谐,容貌是次要的,诗人甚至把他和容貌丑陋的红头发姑娘在一起,认为是一种爱情伟大的体现。可是,诗人从不愿意在同学面前承认女友;在看到电影厂美丽成熟的女导演之后,他也突然意识到红发女友是多么的不堪和低下,甚至通过折磨女友还深一步的折磨自己的背叛。当他步入安全警察局作朗诵自己的诗歌,享受千万人有规律节奏的喝彩和赞美时,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自我重要意识,觉得写出更多革命的诗歌才是人生的方向。爱情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雅米罗尔告发了红发女友家人,认为这才是革命时代里真正的爱情,刻着痛苦也要不渝使命。这里随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讽刺,诗人认为是无比严肃和严重的告发,居然只是红发女临时编出来平息诗人愤怒的借口,红发女却因为一个谎言被禁锢自由十年;雅罗米尔的伟大革命理想实现的载体,只是一个轻薄的谎话。

雅罗米尔终其一生追求的在不断变化,他照着自我检查的镜子,青年时的他细细检查镜子里面自己不同的面貌,思索应该为之奋斗的方向,无数个下午荒漠般的流逝,并没有青春应该有的热闹和鲜活。也许理想的背后隐藏的是危险,狂热的激情模糊了生活最本质的模样,对幸福的追求是我们给自己讲的童话故事。

02

我也常常会想,为什么我在此处,拥有的是现有的人生。我们这辈子,不管怎样,真正能长期居住了解的地方实在有限,我们能接触到的人、喜欢的事物、读的书听的音乐,也都只是这大千世界的一小部分。我们为什么不能同时过着不一样的别种人生呢,我们拥有的也只是我们拥有的那些而已。

诗人的一生都在逃离,都在为自己寻一个"别处",寻一个精神的寄托或者是别样的人生。而他的母亲他的父亲、他的红发女孩也都是如此。

母亲开始是个反叛者,爱过一无所有的父亲,可是父亲不爱他,如果没有诗人的意外降临,他们也不会结婚。母亲失望以后的反应就很有趣,她把房间里的雕塑视为同盟。她是个缺爱的女人,她从来"没有为爱情的到来做好准备",被画家追求过,她犹豫了,当她做好准备的时候,画家又抛弃了她。而诗人的父亲,死在集中营里,母亲曾以为"她的居孀是伟大而光荣的",可是当得知父亲是为了一个犹太女孩而死的时候,她应该是彻底失望了吧。于是她把畸形的爱投射在儿子身上,甚至连儿子做爱的时候都忍不住想要打扰他,心理极其病态。

而诗人雅罗米尔,一生都在逃离母亲给他设置的牢笼,逃离那个小小的家,逃离母亲变态的占有欲。可是另一方面,他根本无法离开母亲对他的称赞。诗人是自恋的,是理想主义的,是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占有欲。他从小就因为自己的诗才洋洋得意,周围所有的人对自己都是溢美之词。他爱诗歌,他有天赋,他想得到每个人的赞美。对他来说,诗歌就是他生活的延展。他甚至创造了诗中的人物克萨维尔,让他在一层一层的梦中活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爱不同的人。

"他的生活是贫瘠的,缺乏惊心动魄的事件。他的情感与梦想在诗歌中得到了具体化,因此通常这个世界的喧嚣混乱,可以取代他在真正的生活里所缺乏的行为和奇遇。"

"他用自己的诗句在构筑一个人造的,可以取代凡俗的世界。他让他的诗歌围绕着他转,就像卫星围绕着太阳运转一样;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他成为中心,一切都很熟悉,他有在家的感觉,就像婴儿待在母亲肚子里一样,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灵魂这唯一物质构成的。"

而他的红发女孩,从他的角度来看也许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不漂亮,得不到母亲的认可,甚至有些可怜,但是事实是女孩还一直在另外一个四十岁男人那里得到呵护,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生活在别处"吧。我们了解的,也只是我们了解的那些罢了。

说起来,昆德拉的作品除了这本,我也只看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半本《不朽》,觉得他描写人性的时候都很有趣,严肃而戏谑,像这本里的变态的心理、强大的控制欲、恋子情节的母亲。他还很喜欢"创造"小说的结构,给我的感觉就是"蒙太奇"和"随心所欲"。而且他的作品也总是和捷克的历史息息相关,共产主义、布拉格之春,诸如此类。

读过的书还是太少,不过西方作家真的很喜欢在任何(跟爱情相关的)题材的书里都带上对性的描写啊,可能因为这是展现人性最直接的方式?

03

第一次写书评,不是那种解构式的分析与解释。因为我读小说从来只在乎自己对小说本身的感受,而不是寻求一个个能够与广大群众产生共鸣的话题。纯粹的阅读体验是我对待小说的态度。为此,我的理解可能偏见的几乎不可接受,但是谁会在乎呢?

克萨维尔的故事是整部小说中我最感兴趣也最陶醉的部分。这种生存在一个又一个连续不断的梦境中的男人天生带有迷人的特质。而我也被他完全的吸引了,充斥着背叛、冒险与满足的生活。它不可能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于是出现在年轻诗人的幻想中。

克萨维尔感受着同伴女同学的爱情,并在自己的背叛中得到了爱情带来的痛苦的满足。这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一个满脸泪水穿着漂亮白色裙子的女学生站在寒风彻骨的冬夜里,看着小屋内的爱人(承受她爱情的男人)与一个陌生女人的缠绵。寒冷从脚下的雪地蔓延上升,混合着巨大的悲伤凝固了少女的身体然后破碎只余下忧伤而痛苦的灵魂,她的灵魂在寒风中定定的看着这绝望的景象。而克萨维尔感受到少女的爱情和自己背叛,为此心中填满了巨大的满足。他陶醉于这样的满足不愿改变它。克萨维尔看到少女的灵魂,无尽的爱从心里涌出,然后沉入了梦境。

诗人拒绝未来,所以想象着老年人之爱。而克萨维尔也拒绝未来,所以他不会走出屋门带走忧伤而痛苦的少女的灵魂。只是在最后的时刻,诗人在将他的红发女友送进监狱之后,感到自己与克萨维尔融为一体:他能在生活中做出梦境的幻象中所做的事情了。却因为自身的弱小与犹疑遭到了克萨维尔的背叛,巨大的讽刺由此扑面而来。像是意识到了珍爱之物的远去和不再回来,诗人病倒死去了。

诗人最后看到的恐惧是什么呢?沉溺在诗人之死与背叛中的读者大概都不会想深究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本拥有诗意的小说,而诗意的幻想中本就包括了巨大的恐惧。因此恐惧成了未被发表的诗歌,因为已经知晓了主题而让人失去了探究的兴趣。

我认为的诗人的恐惧,就是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诗人,他不在火焰中燃烧,也不沉入水中与他自认的深度同溺,他只能在水面上看着自己的脸死去。这是在他生命的最后由命运为他揭示的巨大恐怖。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