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佛祖在一号线观后感精选

佛祖在一号线观后感精选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06:05 | 移动端:佛祖在一号线观后感精选

《佛祖在一号线》是一部由李海鹏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呢?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01

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其实是他的专栏合集,他曾是南方周末的记者,他的文笔如尼采般犀利,也能明白他内心深处凄凉和孤独,好的为文者,他逻辑清楚,又能非常形象化地阐释,这就是尼采红的原因,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也读了本畅销书《尼采的心灵咒语》,第二本我也买了,只是觉得不知道是日本作家的原因还是中国译者的原因,把尼采的话翻译的非常平庸和干涸,让人毫无趣味,不如当年研究尼采周国平译本的一角,我想,若是让我搞个《尼采的心灵咒语3》,一定会比1、2畅销。这本书之所以畅销,书名起的确实是好。幸运的是,在中国,我们不需要翻译,李海鹏的文字有尼采的味道。以下就是我对他文中一些文字的衍生,黑体为他原话,红体是我个人一点小感知。

——有时我会悲观地想,什么时候我们的认识水准才会超越“抵制某货”呢?什么时候一些爱国者才会不再动辄把一个看法与他们不同但并没有出卖国家利益的人叫做“汉奸”呢?

解读:中国爱国者的戾气,在网络上和起哄后的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我本人有幸也遇到过这样的场面。在群情激奋的时候,群众们更多的是释放邪恶、阴暗、破坏,文革时期的暴虐和武斗,当你读到这段历史时,稍有良知的人都会不寒而栗。其他诸如朝鲜、柬埔寨,这些伟大的国家在特殊的时期做出的所谓民族主义和爱国行动就更不必说了。

——如果我不再是一个记者了。某种程度上说,我已厌倦于那些大同小异的故事,我也厌倦于跟那种做人完全没有底线的人打交道。那么多有趣的熟人我都懒得见呢,凭什么要千里迢迢地去搭理你们?

解读:虽然我现在暂时不用做记者了,但是采访生涯中,以及整个新闻氛围里碰到的奇葩事件真是太多太多,如果我们的工作中都是大同小异的事,我们这辈子打交道的人大部分都是毫无底线的人,无疑是最可悲的。所以,我的同事们说,在中国,做记者真没意思,但是在中国做什么样的工作才有意思呢?

——我还觉得日本妞好看,好看呢我也没想怎么着,但是很是欣赏她们身上透着的那一股教养,不像某些北京妞满嘴脏话还觉得自己有个性。我觉得教养这东西来之不易而且很贵,20克教养顶得上5吨LV皮包。

      解读:有的传统是很迷人的,但自五四以后,我们有些女孩纸抛弃了太多的东西。她们眼神空洞,满嘴聒噪,再也没有贵族和艺术的气质。

——唯有中国才称得上是一个愁容挥之不去的国家。在往复循环的历史中,进步并不存在,老百姓便心灰意冷。这就像一只天真的样,这只狼吃它,那只狼也吃它,羊就虚无了:我他妈的是你们的干粮啊!

这样的羊,一定会失去羊的天真,要么萌生做狼的野望,要么对一切漠不关心。这样的老百姓,一定公共意识欠缺,自私的心理发达。这样的知识精英呢,则多会寄情山水,风流自诩。

解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的更加可悲是,永远只做任人宰割的羊。若是觉得受了委屈,他们不去找狼报仇,而是到处乱顶乱撞,伤及无辜或者比他们更加弱小的动物。

——汉娜.阿伦特说过残忍是与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她举了纳粹战犯艾克曼的例子,说在某些世界里更广泛地存在着一种“平庸无奇的恶”,有些作恶者之所以作恶,并不是因为他们本性邪恶或者有施虐癖,或者他们有什么特殊之处,恰恰相反,他们之所以作出令人发指的恶行正是因为他们平庸无奇,脑袋空空如也。

我们常常误以为残忍的根源是仇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平庸。

     解读:脑袋空空的人真是太多了,除了打麻将、喝酒、KTV、乱搞、嚼舌头,他们似乎没有任何想法。

——有时候我到一些地方去,不得已跟一些自认为有点儿权势的人坐到一个酒桌上,他们总会端起一杯酒说:“来吧,加大力度!”这意思就是该干杯了。我发誓没有任何事会比这个更令我厌憎。我烦到屁股都要爆炸了。他们的话语方式是如此程式化,幽默感是如此贫乏,主人翁的姿态是如此自在,其背后潜藏的灵魂是如此平庸和自鸣得意,让我意识到,这正是我不得不应付的令人惊惧的生活真相的缩影。

你知道,一个配不上你的世界的最简单标志就是一些配不上你的人总想跟你共饮一杯啤酒。

解读:很多人看起来热闹,其实内心最孤独,因为没有一个陪你喝酒的人,而陪你喝酒的人大部分都是酒囊饭袋。

——躯壳里就藏着一个小达摩,随时准备找个洞藏起来。

解读:在这个时代,唯一能做的就是自救,挣点能够养老,将来死的有点尊严的钱,隐居吧。

我们这个世界在我看来实在不怎么样,人们在世故方面比较早熟,在廉耻方面则比较晚熟,十几岁的孩子就精明得不行,可是活到老了可能还不要脸。

解读:深有体会。总觉得我们那个时代,还有单纯、善良、憨厚、风趣。然后慢慢发现,我们周围成长起来的小P孩变得越来越自私和精明。而一些饱受文革洗礼的一部分中老年人阴暗起来让人齿冷。

这类事我们熟。冬天的树不够绿,那就喷点儿绿漆,全国各大学“创卫”,几十万师生都出去扫大街。《南方周末》的一位记者还跟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是领导去灾区老乡家里做客,还炒了一个回锅肉,那电视画面够温暖的,可是私底下问问,这家一共9口人,谁跟谁都不认识。

解读:我以前的领导特别喜欢做这些事。我则最喜欢看他们表演时的神情,入戏太深,跟真的一样。

——《书城》杂志曾有句广告语:“有思想的人都很寂寞,幸亏还有好文章可读。”

解读:这个就不说了,因为大部分人不看书了,他们以为看书的都是书呆子,当然这是我需要警醒的,千万别做书呆子。庸众是不看书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看书,最多偶尔利用书装点下门面。

——公众的同情心是有阈值的,很容易厌烦,久而久之,再严肃的悲剧也会无人理会。

解读:终究还是中国人太苦太粗糙,渐渐就盲目了。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个父亲对儿子说,每逢你想要对别人评头品足的时候,要记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优越条件。这是说做人要谦卑和公正。《杀死一只知更鸟》,芬奇先生是一名律师,坚持替黑人辩护而导致家庭遭到残暴的攻击。有一次他给孩子们买了鸟枪,然后说,兼鸟鸟你们尽可以打,但是要记住,杀死知更鸟迮是一种罪过,因为它们不破坏庄稼,不做任何坏事,只是用它们的心唱歌给我们听。芬奇先生是我的菜,我也认为正直和浪漫是绅士的先要准则。

解读:伤害无辜或者做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无疑是一种没有修养的表现。但很多人乐此不疲,每当我在酒桌上看到这些酒囊饭袋,以及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的2B清高,我就深深厌恶。

——我渴望的是什么呢?正是那些会被嘲弄为文绉绉的、却仅仅是因为人们感到遥不可及才加以嘲弄的东西:激情、生命的激荡感,或者任何令人超脱于闷住的生活的事物。或者说,某种类似柠檬的东西。

解读:此话读了令人激动,激情和生命的激荡感。让人血脉喷张。只是有时我们的身边充满了太多的烂橘子,却很少看到柠檬。

——以往我更敬仰毕加索和罗兰.巴特一类的人物,他们的才华更耀眼,像不可直视的强光。与之相比,怀特只不过是下午的阴凉。可是这阴凉确实是了不起的。

     解读:这两类人我都喜欢,他们是人类星空中最闪耀的星星。

——好的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儿吧,这一边,荷尔蒙、虚荣和欲望,宛如烈火,致死燃烧;那一边,悲悯、善与爱,人格修行,也可以永无止境。当然对坏的人生来说,卑鄙和强横也可以永无止境。

解读:所以我看透了,并力争做个好人,有一个好的人生。

——我可不认为一个活着而不曾体验活着之外的乐趣的故事有什么好写。(讲余华的《活着》)。我姥姥几乎不识字,年近九旬,身体不好,自知死之将至,兹有存在之惑,问我说:“人这一辈子呀,有什么意思呢?”我没有办法回答她,只好鼓励说,你要下定决心不死呀!她表示一定按我说的去做,可我觉得只是敷衍而已。她不能“与众不同”,不贪求往生彼岸,却无法排解幻灭之失。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最杰出的小说是文明赠予我们的礼物。它们让你完全沉浸在床头的台灯能够照射到的小小空间之中,摒除了喧嚣的世界,本来你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它们却让你了解自己的孤独,了解自己的悲凉,了解自己在永恒时光中小小的位置。平时,当理科生质问“文科生有什么用”的时候你可能很难回答,但是在夜阑人静、手不释卷之时你却会发现,世界上各种接近真知的努力都有唯一之核,就是对存在的真实的追问,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与最杰出的天文学或物理学研究其实是一回事,它们的浩瀚之美让我们的灵魂恐惧却安宁。

 解读:余华的《活着》我也不喜欢,他阐释的一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理论,确实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命运和结局,写的很真实。但人活一世,有时想,为什么我们没有追求更幸福的权力,而却阿Q式的怀有在乎亲人死光了我还活着的沾沾自喜。至于文科理科之争,我依然喜欢有着人文学科情怀的理科男,而讨厌只有技术没有修养的理科草包。

——豌豆大的才华也不要浪费呀。

     解读:只可惜很多人连菜籽大的才华都没有,还很庸俗。

——让我觉得疑惑的一件事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比我还平庸,却写那么多而且沾沾自喜呢?我觉得自己像蓝藻中的一条鱼,都快被这帮话痨给弄得窒息了。

     解读:所以庸众提到文学青年、诗歌或者艺术都是嘲笑的,因为他们没有见过真正的文学和诗歌。当然,文学圈的政客、市侩、投机分子和败类也特别多。

——我觉得奇怪,为什么在恶俗的好莱坞,除了演爱情动作片的,每个演员都那么自然呢?为什么我们的演员好像从来不知道一个正常人是怎么作出反应的呢?

解读:未来20年中国将是电影的时代,这个我信。毕竟现在电影拍得越来越好了。电视连续剧我是不抱希望。

——我见过很多人,尤其是长辈们,下了班就像个芋头似的黏在电视机前被恶劣的电视剧深深吸引,间或失望地嘟哝一句:“这女的演得也不像呀!”我不知道怎么从心理机制上解释这个现象,只能通俗地说,我国人民配合度太高了。

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活得粗糙,对生命里的每一分钟马马虎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见识过好东西,无从比较,就更没所谓欣赏。我无意站在精英立场上诋毁通俗文化,只是觉得,大家这日子过得也太宽容了一点儿。

解读:什么样的精神产品决定什么样的人民。我们要做的就是克服粗糙,克服自己都不自省的粗糙。

——戴季陶在《日本论》中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日本人的国民性就是迷信:“‘迷’是没有理智的意识,‘信’是醇化感情的真力。”不管日本人执迷于什么,他们常有信念。

    解读:从文化层面上讲,日本人在亚洲乃至全世界是最牛逼的。以茶道为例,中国的茶道充满了恶俗和功利,日本的茶道是一个孤独的小姑娘或者说是一个寂寞的老和尚。

——帅哥都是小甲鱼。其实不是小甲鱼啦,是那个更可爱的词。

解读:美女们都是无解的,她们选择帅哥的外表,却忽略了他们的JJ是如此之小。

——我们不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却依然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

解读:能读到这样的话,就让你有一种和李海鹏喝一杯啤酒的冲动,就怕他不想跟我喝,哈哈。

——在价值观和市场上,我们都是顺流而下,顺水推舟,宁为附骨之蛆,不做自由之蝶。

解读:人只活一辈子,反正我不做蛆,

——人生最大的失败不是无权无势,而是过一种恶劣的生活。

解读:人只活一辈子,反正我要过远离猪头的生活。

02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就不断嘀咕,这写的都是些什么啊,从东扯到西,通篇读着酣畅淋漓,合上书却几乎什么都不记得了。李海鹏的文字风格有点像王小波,李海鹏喜欢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低级趣味、安于现状的市井小民的形象,并不停地用这个角度去观察世界,我喜欢他,是因为他乐于解剖自己,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弱点,我想如果他要是喜欢喝着汽水扣脚藓,他也会在文章里恶心所有人的。在这个带着枷锁的舞台上,如果再不给自己找点乐子,他一定会闷死的。

自由自在完全没有拘束的文章,他可以不断地消遣自己和别人,然后笔锋一转,让我们措手不及。他放荡不羁的文字下面还有许多别的东西,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他用戏谑的语气表达对舆论不自由的愤怒;用游戏来暗喻社会的种种伤疤。

03

上网时,总是被一个奇怪的名字闪着眼睛,而且很惊奇的发现他蝉联第一许久,或许是好奇害死猫的那鼓冲劲,我把他带回了家。看完书花的时间不多,消化文字理解却占用我不少精力,这不仅因为书中表达略显古话,而且因为作者广播阅历,扎实文学功底,算是让我这个理科生开了眼界。更让我想认识下这个作者——李海鹏。

他,曾为《南方周末》高级记者、《第一财经周刊》专栏作家、《GQ》专题总监。1972年生,汉族,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其作品展露出文字的过人才华,文本之美的背后,是独到见识和职业精神。2003年起,他与同事,在特稿写作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成绩,为纸媒报道开拓出新的空间。其后在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等领域,有机地把调查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于一体,进行了非常具有个性和品质追求的实践。作为职业新闻人,李海鹏认为,公众利益、思想自由和民智提升是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在价值观方面,他服膺于《南方周末》的精神传统;在技术手段方面,又是《南方周末》创新进步的主力实践者之一。(——引用于百度百科)。

难怪了,作为一名记者,首要的任务是纪实,于是文中开头一段不外乎是一些故事,时事,抑或是古语、引用,这就好比小时候的材料作文,但是要出命题也不是件省事的美差,你得准备好有趣的题材,可是要找个有趣的故事太难了,而且还不能像小说一样胡诌,就如书中所言:“早前几年的一天,一位朋友对我说,你别再做矿难报道了,那都是垃圾新闻了,你知道这句话最令人吃惊之处在哪里?在于它一点儿没错。公众的同情心是有阈值的,很容易厌烦,久而久之,再严肃的悲剧也会无人理会。”按照现代话就是“审美疲劳”,可悲的是如果对于社会危机无视化,那作为国家的窗口真是难辞其咎。于是乎,能找到一片有趣的,有价值的新闻,在反应社会问题同时,不失新鲜感,能胜任此重者为一名出色作者。

达芬奇初学画时临摹了无数的鸡蛋,在看似划一的鸡蛋中他自己通过变化各种角度,场景,光线,从而使得每个鸡蛋变得独一无二,李海鹏也在画鸡蛋。他在每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中不仅仅是叙述材料,更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一个愤青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希望,建议。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条狗就是我,每当见到一块不喜欢的石碑,它就抬起后腿冲它撒尿。他就是这样比喻自己对于一些世俗的看法,尿这个词虽然有些低俗,但是体现了他不惧恐惧,不畏权势,敢于站出来大声喊出来的那份气势和胆魄!

畅想自由国度意味着他还不只是有骑猪走天涯的想法,还有能耐游起来,你得尽情畅想嘛。这就好像《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得排兵布阵一把,才能一一击破,完成任务,这个也需要技巧。

好在李海鹏还有最厉害的武器,幽默。他的幽默无处不在,在佛祖在一号线文章中,他用庞德名句“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形容地铁所见,恰如其分,形象生动。还有一处,谈到中国教育时,他说:“成人教育儿童化,儿童教育成人化。成年人被教育不要随地吐痰呀,不要穿睡衣呀什么的,小孩子则被教育要有远大理想呀,要为祖国奉献一切呀等。”真是让人忍俊不已,拍案叫绝。

双管齐下,李海鹏的作品让人看到了一个新闻媒体的发展前景,更让人看到了成熟愤青的忧国忧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佛祖在一号线观后感精选》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3709.html
相关文章